一.名词解释 dnb)/
tP2qK_\e=
1.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j"|=C$Kn/
HsHB!mQV
2. 教育经验总结法:指在教育实践中依据心理学理论有目的的整理、抽取和提练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心理规律的方法。
eQD)$d_5
*EZHJt9
3. 学习(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Qe}`~a9P
vL\&6n~M>
4. 心理发展(广义):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 8$ma;U d
)p~BQ~eip;
5. 认知:指一个人了解客观世界时所经历的几个过程的总称,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pDeX^P
g)_e]&
6. 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 MF'$~gxo
'F_8j;
7. 认知策略:主体对内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方案。它使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得以有效地进行。简单地说,即主体的信息加工的方案。 ~D5\O6mU-
!2'jrJGc
8.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人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心理原因) 2GWMlI
%_{tzXim
9.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3plzHz ,x
u#V5
?i
10.知识掌握:是指个体文化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亦即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同化、理解新知识,使其在头脑中得到表征并用于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 =RAh|e
sM?MLB\Za
11.技能: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 kWe{r5C7
q|v(Edt|_[
12.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I-
WhH>9
+S R+x/?z
13.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z$p%4`E@
DVK)2
La
14.不良品德: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3v
mjCm
niqN{
15.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 "ajjJ"x A
-|Y(V
5]
16.下位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观念的概括水平高于新学习的知识,这种类属关系的学习即下位学习,也称类属学习。 l411a9o
5o6>T!
17.角色:某个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以及该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H]
$)Eg%6
j8fpj {hp
18.问题解决: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去成功地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或途径的过程。 =Uj-^qcE
j~+>o[c
19.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XP1~d>j
/,X[k !
20.教育机智能力:指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充分发挥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对学生中发生的偶发事件和意外情况能快速作出反映,进行恰当的处理,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能力。 +=mkCU
"7v @Rye
二.填空 }t;(VynV)
-W<vyNSr
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观察法、实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调查法、个案法 n#:N;T;\a
KLL;e/Gf
2.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主律: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dpFVN[\oK
_^'I
3. 教育心理学名称和完整体系的确立者:桑代克 qpsvi.S
PIWux{
4. 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自我效能感、成就归因 n':! ,a[
*JaqTI,e
5. 知识掌握的过程:习得过程(同化)、巩固过程、迁移过程
%<\6TZr
Ga^Zb^y
6. 从信息加工观点对记忆阶段的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05<8
)6w}<W*1E
7. 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命题网络或图式 V %_4%
=e}H'5?!
8. 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同化(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2(SB
4WN3=B
9. 知识应用的过程:审题、联想、类化、检验 K3' niGT
d~?X/sJ t
10. 智力技能的提出和形成阶段144 |8.(XsN
`$~RxzZ g
11.理解和保持知识的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h8X g`C\
hxf'5uc
三.简述题 g1UGd
v"MX>^/<
1.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D!oc>K$B
;=9
>MS}
1)内发论,也叫遗传决定论---奥地利的彪勒 2~*Ez!.3
7nVRn9Hn
2)外铄论----华生 c=;:R0_'t
%"X-&1vV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维果茨基、列昂节夫、鲁得亚 W>=o*{(YO
K YkS9_yF
高级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来实现,同时,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可以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诸于客观,而人的实践活动是内化和外化的桥梁。 Pa^A$fy\
1TM~*<Jb
4)建构主义:个体心理发展是在主客体及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不断地建构心理结构,从而产生心理的量变和质变而实现的,这更贴近辩证、科学。 `T2$4 >!
IF +i3#$
2.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 Otz E:qe
D-U<u@A4
① 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形成S—R联结。 gUAxyV
!~ZP{IXyo
② 学习是由一系列的过程所组成,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系列过程是指三个差不多同时进行的三个过程:新知识的获得、转化、评价。 PU {uE[
o3Vn<Z$/Cl
③ 强调学习各门类学科的基本结构,并认为它们是通向学习迁移的大道。 hAqg
Iu*
e/8z+H^H
④ 提倡发现学习,由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从而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提出要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分析、操作自行发现原理原则,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W><dYy=z5
oW$s
xS
3. 知识应用的解题策略: W0zbxJKjd
-/D|]qqHm
1)问题表征策略:内隐表征,即在分析和理解问题的条件、要求、障碍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整个问题的结构。外显表征,即通过外部行为如作图、批注等辅助内隐表征的策略。符号标记、摘要排列、作图示意。 *RR[H6B^]X
+<.\5+
2)具体求解策略:紧接问题表征的是解题过程的全面展开,即推动问题由起始状态向目标状态前进。这是解题的实质性步骤,常用策略有3种:双向推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 )ZejQ}$
>~\w+^2f8
3)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 [`Cq\mI-W
l+y}4k=/
4. 道德和品德的关系 m~],nl
tJ=di5&
区别:1)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R[1BfZ 6s
]Y.deVw3i
2)范畴: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q6wr=OWD
m=b~i^@
3)研究道德要研究它的社会性、阶级性;研究品德要研究除了研究社会性之外,更重要的要研究它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 }'=h4yI
s(&;q4|
联系:1)个体品德离不开社会道德 q9dLHi<1
ACjf\4Q
2)社会道德也离不开个体品德 |*,jU;NI
-U>7
H`5
3)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品德可以转化为社会道德(当个体品德被社会承认时) {6x PdUhw
);
6,H.v
5. 简述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 T+RZ
?Ay3u^X
区别: qi+&|80T.
vZajT!h
1)活动的对象不同。前者属于实际操作活动范畴,其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表现为外显的骨骼和肌肉的操作。后者的对象是头脑中的映象,不是客体本身,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从外部难以觉察头脑中的思维过程,属于观念范畴。 LxT rG)4
`W[+%b
2)活动的结构不同。前者是系列动作的连锁,动作结构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省略;后者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可以高度省略、简缩。 [U_[</L7
el'j&I
3)活动的要求不同。前者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应的联结;后者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即获得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 H_X?dj15
B#tdLv"I
联系: }f}IA\8]
`Lz1{#F2G
前者是后者的最初依据,后者的形成常常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后者往往又是前者的支配者调节者,往往复杂的运动技能,总是包含认知成份,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yaG,;>U
(5;D7zdA
6. 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 U1Yo7nVf
cw+g
z!!
;,0lUcV
!"! ii$@
7. 教师的心理角色 l(Cf7o!
5.k}{{+
角色:某个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才团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以及该社会和团体规定了和行为模式。 E&%jeR
e}Q>\t45
青年一代灵魂的塑造者;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学生心理的保健医;一位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 >Zdi5')
5
99KVtgPm
教师扮演的社会角色 a`38db(z
gPUo25@pn*
1)社会的代表者。 %FlA":W
-]QguZE
2)社会道德的实践者 ,xj3w#`zaf
M]B3vPA/v
3)人类文明的建设者 ~@YQ,\Y
b8HE."*t
教师扮演的育人者角色 Vr\Q`H.
L *{QjH
父母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H[
Bhx<g&|j
8. 和品德不良学生的谈话原则 fkBLrw
<Cr8V'c
心理接触原则:是指谈话的内容要打动人心,支援其错误观点,促使其自我反省,从而激发他对自我的否定。 {Ve
D@
Oh-Fp-v87
心理相容原则:是指教师采取的教育措施要适合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以免产生逆反心理。 w~{| S7/
hU)'OKe
心理反馈原则:是指在谈话时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输送愉悦的信息,激发隐藏在他心灵深处的积极的潜能,使其由不良品德向良好品德进行转化。 KJ pj
!Z-9tYO
9. 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u6p5:oJj,
mw Z'=H
10. 促进学习迁移的条件126 -HN%B?}. x
w`0)x5
TGR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 }z?xGW
/k
Kny%QBoiw
2)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g*.p@o
m'SmN{(t
3)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hMz&JJ&B
}R`Irxv4
4)定势作用 6QW<RXom
'1]+8E
`Z
5)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
*[VEF
K`~BL=KI
四.论述题 X:R%1+&*
G{/; AK
1. 举例说明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6#fOCr;f7
db<q-u
区别: _IC,9bbg
jT{f<P0
1)什么:陈解决是什么的知识;程解决怎么样做的知识 32s5-.{c/f
v3?kFd7%H~
2)状态:陈相对静态知识,是信息输入的再现;程相对动态的知识,是对输入信息的变形或计算 ?_8%h`z
pn|p(6
3)速度:陈知识的提取和建构是一个有意的、主动的过程,速度较慢;程一旦熟练后则可以自动执行,速度较快。 [k!-;mi
`}[VwQ
4)表达:陈大多数陈述性知识是可以言传的,可以表达的;程但程序性知识是不好言传的 nG!&u1*
g'KzdG`O0
5)表现:陈可以通过回忆再认应用及和其他知识的联系等方式来表现;程通过各种操作步骤来表现 t3pZjdLJd
(QhGxuC
6)获得途径:陈通过听讲座读书本看电视等方式来获得;程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获得 /3OC7!~;fM
n?zbUA#
联系: eVZa6la"
iJ,
M-GHK
1)这两类知识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密切联系在一起,是共同参与、互为条件的,甚至最后融为一体。 $K+4C0wX`
1RCXc>}/
2)102页 )Y=w40Yzd
AGl|>f)
3)103页 c"sj)-_
q1U&vZ3]c
2.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现实意义 g&
{gD^9)4
6e-#XCR{
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认知——接受说,主要观点有: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学习的内容以有意义学习为主,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是学习者必须有积极的心向,学习材料必须对学习者有潜在意义;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即先行组织者策略,指教师在教学时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出一个抽象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定律,一段概括性高的文字说明,一个图表。 {9h`$e=
Fl B, (Cm
3.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建立和维持教师的威信335 h9w@oRp`~
n33JTqX
客观条件: ->#y(}
=$^Wkau
1) 社会上要形成一股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v/VRan[
R#"U/8b>z
2)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的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全社会关心、向往的职业。 l5{(z;xM
^^n+
主观条件: ZmEG<T05
"}S9`-Wd|
在客观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教师的威信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条件 IW5*9)N?
B`g<Ge~
1)教师的德、才、学、识 ,"P5D&,_
Zk~nB}Xw
2)教师的仪表、作风和习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 l84h%,
6Y;Y}E
3)师生平等交往对教师威信获得有重要影响 |HaU3E*R
S% JNxT7'
4)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获得有较大影响 D}zOuB,S
Gl?P.BCW.&
5)珍惜“自然威信”,有助于“自觉威信”的形成。建立在教师所具有的教育者的身份所给予的权威、权力、影响力基础上的威信;德才学识。 X% Spv/8{
>$7wA9YhL
维护和保持: Ft3N#!ubl
3R)cbwL
1)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 (P
E#
Y(
K$MJ#Zx^
2)正确地认识和合理地运用自己的威信,要把威信和威严区别开来,后者使人敬而远之。 +zFV~]b
r*X}3t*
3)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o]X?^
ka?IX9t\
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09}f\/
!.;xt L
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现实意义 ~pd1)
{Y3_I\H8{
1)教师应根据知识目标指导,促进学生按他自己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建构活动。 3bg4# c
0[Xt,~
2)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nDPM? aO
jV,(P$ 5;
3)教师要超越单纯的讲座或讲授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地采用以下几种教学形式。随机通达教学、情境性教学、支架式教学、交互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