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么上传附件~~~ ~4<3`l=A
POXn6R!mM1
第二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 *^a\2
一、 货币转化为资本 aO%FQ)BT
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是否带来增值。 W—G—W y~jIAp
G—W—G` 2A|6o*s"
2、资本的概念 eHe /w9`$R
3、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a%Luq
(1) 概念:G—W—G` 矛盾就是增值额。 9A(K_d-!H
|lwN!KVQ,
Rm 6DW
|O<k^j
G—W— ……P……W`——G "n,ZP@M;
A /
nFw
(2) 矛盾:体现了价值规律与资本公式的矛盾。 mU$7_7V~
(3) 先决条件:在流通领域,在价值规律基础上解释货币总公式。
Z
-a(3&
4、 劳动力成为商品。也有两个条件: vP?S0>gh
A、 劳动力价值的构成:价值决定; )`7+o9&
B、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与其他商品使用价值的不同)。与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其使用价值为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O,dq
C、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使用后,不仅不消失,还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nV*sdSt
问题:试述资本总公式及其解决? j]O[I^5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guXpHF=
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r.^X>?
m`=m/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1>y=i+T/b
m 生产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ibs"Iv34
2、m的生产方式——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 5)NBM7h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i2-h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生活资料价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 l;l~Y1
——>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得超额利润。
t>@3RBEK
超额剩余价值=社会价值—个别价值 hg'!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联系: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带有相对剩余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态。 p!QneeA`&X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区别(重点):(1)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是个别资本家创造的个别价值,是对于个别资本家而言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价值,是整体资本家都可以获得的;(2)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逐的直接目的,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最终结果;(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表现为无数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最终变为相对剩余价值。 91d`LsP
三、当代剩余价值的新特点: VhI
IW"1
四个方面:(1)剩余价值生产的生产主体发生变化(过去只在第一产业,现在涉及服务业等);(2)载体发生变化(是在物质产品转为无形的产品,如劳务、科技和信息等);(3)生产范围变化(国内
Rha3
跨国际);(4)生产手段发生了变化(过去更明显是提高劳动强度,现在是行为管理等手段,通过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来榨取剩余价值)。 jI<WzvhYG
当代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当代的运用):①仍是工人创造;②生产工人概念扩大。 DK_v{R
四、资本的本质 Yf)|ws?!
1、 资本的一般性:在一定社会制度下运动的资本,又具有特殊性。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具有运动性,垫支性。存在于一切商品生产形态。 LEnP"o9ZW
2、 马克思根据资本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不同作用,有不同的划分:C不变资本 V可变资本。 2X
c
3、 划分的意义: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揭露剥削程度。 lT!$\E$1
五、工资 cBR8HkP~
1、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xYVjUb(,X
2、现象上的表现(辨析):表现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
C|;Mhe'r=
第三章 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agM@"^
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 o]jP3
$t;
按生产规模划分 简单再生产 (My$@l973
扩大再生产 9AddF*B
先分析简单再生产: [67E5
rk-
1、原因:a、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抽象形式;b、从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来讲,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础。 !v4j`A;%
2、意义与目的:a、揭示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b、揭示资本家全部资本由工人创造;c、揭示工人个人消费的性质是隶属于资本的。
~
9~\f
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_AB9BQm
主要分析扩大再生产 X<}o>
6|d
定义:生产规模在扩大基础上进行 "zIq)PY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作为资本被使用) =<zSF\Zr_
m m/x(消费) $gl<{{
m-m/x(积累) $EGRaps{j>
资本积累的动因:(1)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内在动力);(2)竞争(外在压力) VMye5 P
资本积累的实质: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前提是劳动力要成为商品) ,ibPSN5Ca
图标例: 69j~?w)^
m m/x @?7{%j*
m-m/x ⊿C m/x oTD-+MZn
⊿V——>m m-m/x — ⊿C $FusDdCv3
⊿V——>m……以至无穷 Z'*Z@u3
积累的实质:不断地无偿占有m,并用占有的m再去占有更多的m。它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ZecvjbnVY
影响积累的因素: Z
-h7
a、剩余价值率;b、劳动生产率;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d、预付资本总量。 [&pW&>p3
资本积累——>资本量发生变化——>个别资本增大 资本积聚 m资本化而增大 71.\`'
(两种形式) 资本集中 现有资本的合并 bA<
AG*
积聚和积累的区别:积累是积聚的基础,积聚是积累的结果。 iA3>X-x
积聚和集中的区别和联系:老师让自己看书,没有讲。 p;u 1{
个别资本增大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劳动力 7.e7Fi{
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m&`(pf4A
资本有机构成:由技术构成决定,反应技术构成变化的价值构成。 ]C
~1]7vb
3 IWLBc
辨析:有机构成就是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答:错) Vp]D
v"~Do+*+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含义:不变资本上升,可变资本下降 `e $n$Bh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工人的影响:相对过剩人口 *K,
hrpYR
相对过剩人口:①概念: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 Rj}o4s2x
②产生的原因:追逐m——>资本积累——>资本增大——>有机构成提高——>导致了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增加。 UIf
ZPf=
失业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现象,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 )Ab6!"'
相对过剩人口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①产业后备军;②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C1T=O
无产阶级贫困化: l 70,Jo?78
相对贫困化:工人收入在国民经济收入中比重下降。 %0yS98']g
绝对贫困化:工人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在特定时期,比如在战争年代)。 ;n}
>C' :
贫困化是世界性问题,除了制度因素,还有其他社会、历史原因。因此不能说它是资本主义特有的。 Gg9VS&VI
第四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7}?k^x,1
一、 循环(连续性) !6zyJc@01
三个阶段: 购买阶段 生产阶段 售卖阶段 MCk^Tp!
三种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pd4cg?K
职能: 为生产做准备 生产m 实现m n$XdSh/
Rm ieo|%N{'
G—W— ……P……W`——G i s L{9^
A iW|s|1mh3
三种循环形态(每一种都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一个方面) |e*Gz D
都有其特点也有其片面性。 )?w&oIj5
特点: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最明显的反应出来 2yN%~C?$
货币资本循环 片面性:造成了剩余价值产生于流通领域的假象。 L
42|>%uo
特点:反映了资本运动是一个再生过程 z,{e]MB)M
生产资本循环 片面性:掩盖了资本生产的目的,扭曲为为生产而生产。 tu\mFHvl
g
特点:反映了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全部产品被消费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LBiowd[
商品资本循环 片面性:掩盖了资本生产目的,歪曲为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生产。 fyI_
产业资本连续进行循环的基本条件: |9>*$Fe"
①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并存性) of9q"h
②三种循环形态在时间上继起。 FU%~9NKX
二、周转 "JkZJ#
生产时间:a劳动时间、b原材料储备、c自然力独立作用 g b -Bxf
1、周转时间 + 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越接近,效率越高 6W5d7`A
流通时间:购买和销售时间。 u(W^Nou/+
2、周转次数:n=u/v (NX)oP
3、生产资本的构成:①固定资本:买劳动资料;②流动资本:购买劳动力。 RfKc{V
划分依据: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n`]l^qE
不变资本 的划分 与 固定资本 的区别与联系 BBcj=]"_
可变资本 流动资本 mc?';dEG
联系:都是对生产资本的划分 0pD
W _
区别:①划分依据不同;②划分目的不同;③划分内容不同。 z^r|3;
流动资本 ——> 劳动力 ————————>可变资本 生产资本 J"-_{)0lD
生产资本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不变资本 a\=-D:
固定资本 ——>劳动资料 (
vKI1^,
研究资本周转,目的是研究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UxyY<H~Wx
1、计算公式:实际是计算平均周转速度; Y;} 2'"
2、影响速度的因素: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比重。 jZRh KT
3、对m生产的影响:a、节约流动资本;b、增加年剩余价值量M;c、提高M` 34SA~5
m`反映剥削程度 R*087X7
N|
M`反映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GR<c=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Rp0|zP,5
一、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LWCp,C"
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包括生活消费和一般商品的流通。 rj 3YTu`
二、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公式 (#$$nQj
Pm ……P—W` NvQ%J+
W`—G` G—W A l7z6i*R
g - w V5AW&kfd
三、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W` fD{II+T
生产资料、生产消费 ,t1vb3
W` 消费资料、生活资料 #zt*xS[{0
含义 价值补偿 zie=2
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W`的实现:————> 物质补偿 g` [` P@
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的 OEnDsIh
q
Ⅰ内部 t,h{+lYU
三个交换关系: Ⅱ内部 ]dG\j^e|
Ⅰ、Ⅱ之间 *_1[[~Aw
研究总资本再生产的两大基本原理(理论前提) zmiZ]uq
①价值构成原理 C+V+m WS:5MI,OL
②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原理 Ⅰ:生产生产资料 UQI
f}iR
Ⅱ:生产消费资料 X\\7$
两大部类与之次产业划分原理的关系(见书) OP%?dh]
Ⅰ(v+m)=Ⅱc f@@s1gdb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Ⅰ(v+m+c)=Ⅱc+Ⅰc Y % Ieg.o
Ⅱ(v+m+c)=Ⅱ(c+m) +Ⅰ(v+m) rCBfD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1、社会总产品要有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Ⅰ(v+m)>Ⅱc {U"^UuU]
前提条件: 2、社会总产品中要有可供追加劳动力所需要的消费资料,Ⅱ(c+m- m/x)>Ⅰ(c+m/x) d"Z
U y!a
基本实现条件:Ⅰ(v+Δv+m/x)=Ⅱ(c+Δc);派生实现条件:Ⅰ(v+m+c)=Ⅰ(c+Δc)+ Ⅱ(c+Δc)、Ⅱ(v+m+c)=Ⅰ(v+Δv+m/x)+Ⅱ(v+Δv+m/x) cSK&[>i)4
经济危机: .VM3D0aV
1、含义:生产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 UXH"si:
2、实质:生产的相对过剩——>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过剩。 8uch i
3、可能性: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oY=1C}
4、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暴发的物质基础。 _w(ln9
①为摆脱危机创造了条件 0 [8=c&F
②为下一次危机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