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0{Dn5MH
CFpBosoFt^
1.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6n9/`D!
SU0Ss gFB
2. 教育经验总结法:指在教育实践中依据心理学理论有目的的整理、抽取和提练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心理规律的方法。 9z(SOzZn
<"3q5ic/Z
3. 学习(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pC3Vi^
fFJ7Y+^
4. 心理发展(广义):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 od
`;XVG
e{x>u(
5. 认知:指一个人了解客观世界时所经历的几个过程的总称,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SeHrj&5U
bxE~tsM"@Y
6. 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 >CvhTrPI
-Q? i16pM
7. 认知策略:主体对内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方案。它使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得以有效地进行。简单地说,即主体的信息加工的方案。 |k}<Zz1UM
OU{c|O
8.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人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心理原因) H9WYt#
,7V?Kj
9.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nGcm"'6F
x-i,v"8
10.知识掌握:是指个体文化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亦即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同化、理解新知识,使其在头脑中得到表征并用于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 !/G}vu
M6wH$!zRa
11.技能: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目标指引下,通过练习而逐渐熟练掌握的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运用的操作程序。 3I 0pHP5
/ =9Y(v
12.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c#x~
x
OV{v6,>O
13.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RQ=rB9~:ZN
M4Cb(QAVP
14.不良品德: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J* !_O#
tQ@7cjq8bA
15.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
3?D,
Wu
q:kGJxfaW
16.下位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观念的概括水平高于新学习的知识,这种类属关系的学习即下位学习,也称类属学习。 kk5&lak2V
e
/hCYoS1n
17.角色:某个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以及该社会和团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 Xc[ym
!,ODczWvh
18.问题解决: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去成功地寻找达到目标的手段或途径的过程。 by1q"\-,
u>;aQtK~
19.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XHv
m{z=
E
14DZ
20.教育机智能力:指教师运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充分发挥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对学生中发生的偶发事件和意外情况能快速作出反映,进行恰当的处理,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能力。 Mq~E'g4#
v8F{qT50
二.填空 AyQ5jkIE^{
yW?-Z[
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观察法、实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调查法、个案法 sDs.da#*2
^6# yL6E,~
2.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主律: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K
'I6iCrD
64b AWHv
3. 教育心理学名称和完整体系的确立者:桑代克 kKRu]0J~[
(~Bm\ Jn
4. 学习动机的心理成分:自我效能感、成就归因 CnuM=S:
8oUR/___
5. 知识掌握的过程:习得过程(同化)、巩固过程、迁移过程 4 dHGU^#WZ
xN$V(ZX4
6. 从信息加工观点对记忆阶段的分类: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rhzI*nwOT
%o/@0.w
7. 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命题网络或图式 KUPQ6v }
?lqqu#;8
8. 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同化(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0u"No52m
Z}zka<y6K6
9. 知识应用的过程:审题、联想、类化、检验 OWz{WV.
U(+QrC:
10. 智力技能的提出和形成阶段144 A"DGn
x-@?:P*
11.理解和保持知识的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T__@hfT
P{s1NorKDh
三.简述题 Gyy4)dP
RKMF?:
1.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VwBw!,%Ab
1IgTJ" \
1)内发论,也叫遗传决定论---奥地利的彪勒 $0{h Uex
A$~H`W<yxB
2)外铄论----华生 ^eoW+OxH
C<QpUJ`k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维果茨基、列昂节夫、鲁得亚 -hF!_);{
oN
83`Z
高级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来实现,同时,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可以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诸于客观,而人的实践活动是内化和外化的桥梁。 !}`[s2ji
}!*|VdL0
4)建构主义:个体心理发展是在主客体及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不断地建构心理结构,从而产生心理的量变和质变而实现的,这更贴近辩证、科学。 )abH//Pps.
yWN'va1+$
2.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 BD.l 5~:
A[Ce3m
① 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形成S—R联结。 b
V_<5PHP
>_\]c-~<
② 学习是由一系列的过程所组成,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系列过程是指三个差不多同时进行的三个过程:新知识的获得、转化、评价。 Q^Vch(`&P
(Q&jp!WU
③ 强调学习各门类学科的基本结构,并认为它们是通向学习迁移的大道。 q?w%%.9]X
VK%ExMSqEh
④ 提倡发现学习,由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从而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提出要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分析、操作自行发现原理原则,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2NTXp
ARJtE@s6Y
3. 知识应用的解题策略: ye
{y[$#3
'7]9q#{su
1)问题表征策略:内隐表征,即在分析和理解问题的条件、要求、障碍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整个问题的结构。外显表征,即通过外部行为如作图、批注等辅助内隐表征的策略。符号标记、摘要排列、作图示意。 v49i.c9
xnZ
2)具体求解策略:紧接问题表征的是解题过程的全面展开,即推动问题由起始状态向目标状态前进。这是解题的实质性步骤,常用策略有3种:双向推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 MA 6uJT
4l{La}Aj
3)思路总结阶段的策略 Yk7^?W
!?B2OE
4. 道德和品德的关系 &4p~i Z
%CrpUx
区别:1)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Te'wh=Y
X*r?@uK5
2)范畴: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0NSCeq%;6q
Bo*Wm
w
3)研究道德要研究它的社会性、阶级性;研究品德要研究除了研究社会性之外,更重要的要研究它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规律。 4Gh%PUV#
@jr$4pM?
联系:1)个体品德离不开社会道德 ?l
0WuU
Z3 na .>Z
2)社会道德也离不开个体品德 _lOyT$DN
P9# }aw+
3)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品德可以转化为社会道德(当个体品德被社会承认时) J\ ?
[4}U*\/>C
5. 简述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关系 `$VnB
]!N|3"Ls
区别: qEPC]es|T
Znh<r[p<
1)活动的对象不同。前者属于实际操作活动范畴,其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表现为外显的骨骼和肌肉的操作。后者的对象是头脑中的映象,不是客体本身,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从外部难以觉察头脑中的思维过程,属于观念范畴。 W'C~{}c=
){i
9,u")
2)活动的结构不同。前者是系列动作的连锁,动作结构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省略;后者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可以高度省略、简缩。 vQ
DlS1L
TC._kAm
3)活动的要求不同。前者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应的联结;后者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即获得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 v1s0kdR,>
ca$K)=cDW
联系: zO)3MC7l*
,fD#)_\g2
前者是后者的最初依据,后者的形成常常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后者往往又是前者的支配者调节者,往往复杂的运动技能,总是包含认知成份,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 >o!~T}J7
,A
!0:+
6. 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史 iXuSFman
7a<:\F}E0
+Rd;>s*.Y
T
[2l32
7. 教师的心理角色 %pImCpMR
7F w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