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李德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基础医学博士生导师 --]

考博论坛 -> 博导资料库 -> 李德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基础医学博士生导师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nanafly 2008-10-20 21:22

李德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基础医学博士生导师

李德懿,女,1944年12月出生,上海人。1968年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系(六年制)毕业;1983年上海第二医学院牙周病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83年~迄今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工作。 D^!x@I~:  
现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口腔基础教研室副主任,口腔生物学教研组主任、教授,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口腔医学》杂志常务编委,《口腔疾病防治杂志》特邀编委,《中华口腔医学杂志》、《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论文评审专家。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博士生4名。 Ig.9:v`  
研究方向: 40M/Gu:  
研究方向:从事口腔微生态与口腔疾病(牙周病、龋病)关系;细菌内毒素结构功能及降解机制;牙周病基础研究(发病机制、活动规律、牙周病用药和生态防治等)。 V1d{E 0lM  
研究特色:科研作风严谨,研究范围广泛,了解研究动态,能选准国内、外研究的薄弱点,开展具有明显创新性或有实用价值的课题研究,注重学科交叉,能将同位素、器官培养、细胞培养、酶细胞化学、免疫印迹、免疫组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全自动图像分析等新技术用于口腔研究,近10多年来取得数项国际水平或接近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口腔微生物、细菌内毒素及牙周病研究等方面成绩较突出,曾在口腔国际会议及全国学术会议上大会发言,受到专家高度评价。 u/,n g&!  
研究意义:1980年在国内口腔领域率先开展内毒素研究,对牙周病、牙髓根尖周病及厌氧菌领域的内毒素深入研究有推动作用;能将科研成果、实验方法、关键技术和创新内容等充实更新口腔微生物和牙周病学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撰写了《牙周病微生物学》专著和《口腔微生物学》、《牙周病学》、《临床牙周病学》教材,对口腔学科发展、基础研究和教学培训起积极作用;此外取得一些有使用意义的成果,如甲硝唑控释药膜和药尖、甲硝唑明胶海绵、抗厌氧菌的雅仕漱口液和祛烟斑色素的超洁牙膏等,使科研成果得以推广应用,另方面改变了过去临床上全身给药的主要方式,扭转了滥用抗菌素的情况,在提高口腔常见病防治水平方面取得较大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ywCF{rRd  
科研成果: DV6B_A{kI  
89年以来负责科研项目9项(其中5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Q<c E$c  
1989.1-1991.12 口腔厌氧菌内毒素生物活性及其防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880924),鉴定为国际先进,获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IPS81.50),1997(序次1),世界华人重大科学技术成果,1999(序次1) U~nW>WJ+.  
1992.1-1994.12 口腔常见病生态环境及其抗菌控释药物研究(高教局课题,91-06),鉴定为接近国际先进,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序次1),中国“九五”科学技术成果,1999(序次1) v;_k*y[VV$  
1994.1-1996.12 牙周病的牙槽骨吸收修复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370738),鉴定为国际先进(序次1) M{   
1996.1—1998.12 口腔厌氧菌内毒素降解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370763),鉴定为国际先进, 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序次1) XW2{I.:in>  
1999.1-2001.12 青少年(侵袭性)牙周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因研究(卫生部课题,98-1-316),已结题(序次1) vf&Sk`  
2001.1-2003.12 微生态角度研究牙周病与龋病关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70813),已结题(序次1),准备本月鉴定 G*].g['  
2004.1-2005.12   牙菌斑生物膜中牙周病与龋病致病菌的共聚及共聚抑制(上二医自然科学基金),按计划进行中(序次1) qe@ctHpn  
2003.7-2005.7   口腔生物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实验课程建设(上海市教委),按计划进行中(序次1) F2bAo6~R  
2005.1-2005.12   结合上皮体外培养及损伤再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886), 按计划进行中(序次1) ?A\[EI^  
/P}Wp[)u  
发表的论文专著: _(&XqEX  
出版专著1本,参编著作6本。 N:]Ud(VRM  
专著:《牙周病微生物学》第1版,天津,天津与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P1~269(单独完成)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专著类)二等奖,1998 THXG~3J<  
编委之一:《口腔微生物学》第1版,南京,南京出版社,1995,P41~43、105~117、119~122、129~132、137~138 q n2X._`  
编委之一:《分子内毒素》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P178~200 hZ;[}5T\<S  
编委之一:《牙周病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x*}*0).  
P29~59 6Pzz= ai<  
编委之一:《牙周病学》(“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2版,2003,P35~64  Q&d"uLsx  
编写之一:《中华口腔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P442~ Gi9s*v,s  
451、456~458、1735~1797 pZA0Go2!IN  
编委之一:《临床牙周病学》(“十五”国家级长学制规划教材)第1版,北大出版社,2005,第5章 }.$5'VGO  
代表性论文: nsM :\t+ p  
1.李德懿、黄宗仁:“病变牙骨质内毒素的研究”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85;20:193~196 41'|~3\X  
2.李德懿、张濒:“祛除牙面色素的研究”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91;9:198~200 M6mJ'Q482  
3.李德懿、焦炳华、刘正:“六种常见口腔厌氧菌内毒素的生物化学特性” pk&;5|cCD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3;28:332~335,“Chemical Abstracts”1994;121:337收录 $^XCI%DH  
4.Li Deyi,Jiao Binghua,liu Zheng:“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oral anaerobe lipopolysaccharides”Acta Vuiversitatis Medicinalis Secondae Shanghai 1996;16:141~147 q8 _8rp-@  
5. 李德懿、黄宗仁、叶军:“口腔厌氧菌内毒素的生物活性”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3;13:127~131,“Chemical Abstracts”1995;122:776收录 6_#:LFke  
6. 李德懿、王丽珍、刘嫒如:“菌斑及其产物对豚鼠牙周组织的影响”   上海口腔医学 1996;5:203~206  t R(Nko  
7.李德懿、石明德、李惠源:“器官培养中骨吸收因子的作用和相互作用”   9R6]OL)p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7;32:306~308,“Chemical Abstracts”1998;129:337收录 ^o@N.+`&<  
8.李德懿、朱平、汪铮等:“内分泌因素对狗骨缺损修复的超微结构影响” K:3u/C`  
上海口腔医学 1998;7:193~196 q0a8=o"|  
9. 李德懿、叶秀琴、俞兵等:“3H-甲硝唑控释药膜体内外释放测定 ”中国药学杂志 1998;33:101~103 =8!FY"c*  
10.李德懿、焦炳华、朱玉平等:“大蒜及双氧水降解内毒素的作用机制研究” zP(UaSXz/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0;35:333~335 l2lyi  
11.李德懿、高令羽、胡纯贞:“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的龈下优势菌分析” 3{j&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3;19:726~728 /`b(} m  
12.Li Deyi,Li Zonglin,Zhang Jianzhong et al:“The Establishi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ntrollable Modified MD-300 Chemostat under Analogous Oral Environment” 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 2004;7:28~31


查看完整版本: [-- 李德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基础医学博士生导师 --] [-- top --]


Powered by freekaobo v7.5 SP3 Code ©2003-2010 PHPWind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