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国古代史试题(1994-2001) WfF~\DlrD
【2001年度】 [c_o.`S_\
(一) 一位学者从比较历史的观点指出:「二千年延续的帝国,构成中国史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特质。欧洲历史上的罗马帝国衰亡后,逐渐进入长期分裂的封建时代。中国在秦汉帝国崩解后,皇权虽然衰微,但不绝如缕;社会层面虽然出现"封建化"、"分权化"的倾向,但最后又走上大一统的专制格局。」 请说明: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经历四百年的分裂之后,又复归大一统的专制格局。(25%) (二) 有一位学者指出:「到了隋唐时期,因为人口增加,均田制面临授田不足的困境,因而逐渐走入衰落的道路。」请从隋代至唐安史乱前这段时期华北人口数量的变化,评述此一说法能否成立?理由何在?(25%) [~#]p9|L
(三) 魏晋时期伴随乡里制瓦解而出现村落、坞垒堡壁、义邑等聚落。这些新组织成员与领导者的关系为何?凝聚新共同体的原理与儒、道、佛有何关系?对隋唐帝国的形成有无贡献?(25%) wz{]CQ 7"
(四) 梁武帝创业称帝缔造「天监之治」盛世后,为何转向受菩萨戒、断酒肉、舍身同泰寺等奉佛苦行?他的崇佛行为对南北朝的政治、宗教发展有何影响?(25%) r[}5<S Q
【2000年度】 ~M!s0jT
(一) 魏晋玄学因应政权的兴替而有不同阶段性质的转变,请申论魏晋玄学诸名士对自然与名教之争等各个议题立论的主旨,以及这些议题在政权冲击下的发展。(25%) z1R_a=
7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成为国家施政的主要政策之一,请申论姚兴、北魏太武帝、梁武帝的佛教政策,及其对往后政教关系发展之影响。(25%) (三) 有学者指出:「二千年延续的帝国,构成中国史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特质。欧洲历史上的罗马帝国衰亡后,逐渐进入长期分裂的封建时代。中国在秦汉帝国崩解后,皇权虽然衰微,但不绝如缕;社会层面虽然出现"封建化"、"分权化"的倾向,但最后又走上大一统的专制格局。」请问:魏晋以降,中国"封建化"、"分权化"的趋势,何以未取代皇权?帝国何以获得延续?请分别就南朝、北朝两方面说明之。(25%) (四) 日本学者谷川道雄提出「豪族共同体」理论,其主旨大体如下:「乡党社会是一个"共同体"的社会,乡党舆论的支持是贵族成其为贵族的重要前提。贵族通过道德的社会实践过程,即所谓"清"的行为,来获得民众的支持。贵族与乡党社会的连带关系,是以放弃一定的财产作为重要的契机,外在表现为舍弃私利,以就公义。在一个阶级化的乡党社会里,这种行为的实践获得了乡党民众的认同,这是他们成为"民之所望"的主要缘由。由此言之,探讨超越物质利益的精神层次,就成为了解中古贵族制的重要途径。」 G&2`c\u{
(1)长期以来,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古士族社会,请根据你对士族社会的了解,评论谷川的观点。 (2)请从汉代以来「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长期发展趋势,说明由汉至唐豪族、士族之「社会支配」体制的形成、发展和崩解过程。(25%) e0; KmQjG
【1999年度】 (一) 秦汉一统局面之后,接着是长期分裂的局面出现。试以汉赵为例,说明其政权开建的构想和性质究竟为何,在统治政策与体制方面有何特色 ,对中古史研究有何启发和意义?(20分) (二) 请简答下面题目:(每题10分) 1.唐初实施国史禁密化的制度为何? 2.大周革命在国史上有何地位? 3.律令格式各何所指? [9U::
(三) 请从汉、唐间国家整体变迁的角度,评述以下陈寅恪「典午改制,本于周礼」的观点。(25%)司马氏之帝业,乃由当时之儒家大族拥戴而成,故西晋窜魏亦可谓之东汉儒学大族之复兴。典午开国之重要设施,如复五等之爵、罢州郡之兵,以及帝王躬行三年之丧礼等,皆与儒家有关,可为明证。其最可注意者,则为厘定刑律,增撰周官为诸侯律一篇。......然则中国儒家政治理想之书如周官者,典午以前,固已尊为圣经,而西晋以后复更成为国法矣,此亦古今之钜变,推原其故,十亿由司马氏出身于东汉儒家大族有以致之也。(陈寅恪〈论崔浩与寇谦之〉) 3+>;$
(四) 参看以下文字:(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