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直,〈中國古代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稻鄉,1988。 ^pQCNKLBY
張光直,〈從世界古代史常用模式看中國古代文明的形成〉同上。 ?QFpv#4
張光直,〈三代社會的幾點特徵〉同上。 IOqwCD[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1983。 PE5R7)~A
張光直,〈從夏商周三代論三代關係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同上。 Zc
W:6po>
張光直,〈殷商文明起源研究上的一個關鍵問題〉同上。 >pp5;h8!
李 濟,〈史前文化的鳥瞰〉《中國上古論文選集》上冊,台北:華世,1979。 b[o"7^H
楊 寬,〈古史傳說探源論〉同上。 &6ZD136
楊 寬,〈試論西周春秋間的鄉遂制度與社會結構〉《古史新探》北京:中華,1965。 FaDjLo2'o
徐炳昶,〈我國古代部族三集團考〉《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台北:地平線,1978。
59"UL\3
徐炳昶,〈所謂皇帝以前的古史系統〉同上。 TFkZp e;
夏 鼐,〈中國文明的起源〉《中國文明的起源》北京:中華,1985,或台北滄浪翻印,1986 Exc9`
7%.
陳夢家,〈殷代社會的歷史文化〉《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冊,台北:華世,1979。 G!>z;5KuS
徐復觀,〈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躍動〉《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冊,台北:華世,1979。 kBD>-5Sn_T
徐復觀,〈西周政治社會的結構性格問題〉《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或《兩漢思想史》第一卷,台北:學生,1974。 apg=-^L'
丁 山,〈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五本。 qI#;j%V
丁 山,〈封建政治社會的崩潰及典型專制政治的成立〉同上。 lT&eJO~?5
杜正勝,《編戶齊民》第1,3,4,8章,台北:聯經,1990。 x{n`^;Y1
西鳩定生,〈中國古代統一國家的特質──皇帝統治之出現〉《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冊,台北:華世,1979。 Mxyb5h
宮崎市定,〈中國古代賦稅制度論〉同上。 gW)3e1a
增淵龍夫,〈春秋戰國時代的社會與國家〉同上。 mlJ!:WG
錢 穆,〈論春秋時代人之道德精神〉《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台北:東大,1976。 $\]&rZVi
李玄伯,〈家邦通論〉《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冊,台北:華世,1979。 |=`~-i2W
陳啟雲,〈中國古代神話對「元始」、「終極」的轉軸理念和心態〉 《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五期(1999.9)。收入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0
q}*S~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認識論基礎〉《學叢: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學報》第四卷,1996,頁113-142。收入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xv(9IEjt0
陳啟雲,〈《論語》「正名」與孔子的「真理觀」和語言哲學〉《漢學研究》十卷二期,(1992),頁27-51。收入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khqu:HUn`
陳啟雲,〈從莊子書中有關儒家的材料看儒學的發展〉《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北京:三聯書店,1988),頁95-124。收入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m1B+31'>^
沈剛伯,〈齊國建立的時期及其特殊的文化〉《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冊,台北:華世,1979。 oSyyd
沈剛伯,〈從古代禮刑的運用探討法家的來歷〉同上。 V^3L3|k
馮友蘭,〈原儒墨〉同上。 zsX1 QN16
余英時,〈古代知識階層的興起與發展〉《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1980。 jQ2Ot <
陳良佐,〈自然環境對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影響〉《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中冊,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10。 oU056
勞 榦,〈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 UTH*bL5/J2
勞 榦,〈漢代政治組織的特質及其功能〉同上。 jcuB
勞 榦,〈秦的統一及其覆亡〉《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48本第2分。 OSs&r$
徐復觀,〈漢代專制政治下的封建問題〉《兩漢思想史》第一卷,台北:學生1974。 bCo7*<I4
徐復觀,〈漢代一人專制政治下的官制演變〉。同上。 F Sw\_[^CQ
徐復觀,〈原史──由宗教通向人文的史學的成立〉同上。 B8f8w)m
徐復觀,〈鹽鐵論中的政治社會文化問題〉同上。 ';3{T:I
沈剛伯,〈秦漢的儒〉《大陸雜誌》。 ,\_1w
傅樂成,〈漢儒與漢法〉《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1977。 ?[@J8
傅樂成,〈漢代的山東與山西〉同上。 O(fM?4w
許倬雲,〈西漢政權與社會勢力的交互作用〉《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35本;或《求古編》台北:聯經,1982.6,pp.453-482。 hQYL`Dni
余英時,〈東漢政權之建立與世族大姓之關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80。 a1EOJ^}0
金發根,〈東漢黨錮人物的分析〉《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34本。 ]^h]t~
史念海,《中國歷史人口地理與歷史經濟地理》第1章第1、2節,台北:學生,1991。 Xe$ I7iKD
史念海,〈戰國至唐初太行山以東經濟地區的發展〉《中國史地論稿》台北:弘文館,1986。 @.$|
w>>T
邢義田,〈中國皇帝制度的建立與發展〉《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1987.6。 IpYM;tYw&
邢義田,〈秦漢的律令學--兼論曹魏律博士的出現〉同上。 A P)L:7w'e
李解民,〈「開阡陌」辨正〉《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台北:華世翻印,(大陸)1984。 wPQH(~k:
張金光,〈試論秦代商鞅變法後的土地制度〉同上。 }AB,8n`
王毓銓,〈「民數」與漢代封建政權〉同上。 q]T1dz?
高 敏,〈兩漢時期「客」與「賓客」的階級屬性〉同上。 s'!Cp=xQF"
陳啟雲,〈兩漢樞機職事之演變及三台制度之發展〉《新亞學報》四卷二期(1960)頁127-157。收入《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 t<#TJ>Le
陳啟雲,〈關於東漢史的幾個問題--清議、黨錮與黃巾〉《燕園論學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頁123-141。收入《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 ck:T,F{}
陳啟雲,〈中國中古「士族政治」考論之一(淵源論)〉《新亞學報》第十二卷(1977),頁143-182。收入《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 u_@f$
陳啟雲,〈兩晉三省制度之淵源、特色及其演變〉《新亞學報》三卷二期(1958),頁99-299。收入《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 J l(&!?j
陳啟雲,〈中國歷史「中古時代」分期的觀念問題〉《華夏文明與傳世藏書:中國國際漢學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研究所編,1996,收入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c2E'U)X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金明館叢稿》上海:上海古籍;或《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1992.7,pp.150-189。 |,S+@"0#
陳寅恪,〈府兵制前期史料試釋〉同上。 e|)hG8FlF
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同上;《選集》pp.190-223。 ;Y00TGU
陳寅恪,〈述東晉王導之功業〉同上。 h
k]
N6+@
唐長孺,〈孫吳建國及漢末江南的宗部與山越〉《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5。
[$mHv,~
唐長孺,〈魏晉戶調制及其演變〉同上。 <CS(c|7
唐長孺,〈晉代北境各族「變亂」的性質及五胡政權在中國的統治〉同上。 qB5j;
@r
唐長孺,〈讀抱阜子推論南北學風的異同〉同上。 D9<!mH
唐長孺,〈魏晉玄學的形成及其發展〉同上。 ,c;Kzp>e
唐長孺,〈南朝寒人的興起〉《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北京:三聯書店,1959。 (ceNO4"cZ
唐長孺,〈魏北朝後期科舉制度的萌芽〉同上。 *w|:~g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的客與曲〉《魏晉南北朝史論叢拾遺》北京:中華,1983。 Pr3qo4t.L
唐長孺,〈士族的形成與升降〉同上。 urbp#G/>
唐長孺,〈均田制度的產生及其破壞〉《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台北:華世翻印,(大陸)1984。 '}9x\
3E
周一良,〈北朝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中華。 ?qP7Y nl
周一良,〈南朝境內各種人與政府之對待政策〉同上。 >=qf/K+#
周一良,〈領民酋長與六州都督〉同上。 1#C4;3i,
牟潤孫,〈崔浩及政敵〉《新亞學報》。 \.0^n3y
毛漢光,〈晉隨之際河東地區與河東大族〉《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1990.1,pp.99-130。 bn#"?6Z2
毛漢光,〈五朝軍權轉移及其對政權之影響〉同上,pp.281-321。 B~6&{7xc%
毛漢光,〈中古統治階層之社會基礎〉《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1988。 g,Lq)'N;O
毛漢光,〈中古士族性質之演變〉同上。 *T-<|zQ
傅樂成,〈荊州與六朝政局〉《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1983 QiQ_bB!\
繆 鉞,〈清談與魏晉政治〉《中國文化研究彙刊》vol. 8,1948。 UxbjA- U[
鄭欽仁,〈九品官人法--六朝的選舉制度〉《中國文化新論--立國的宏規》台北:聯經,1982。 lsJSYJG&
康 樂,〈民爵與民望〉《漢學研究》vol .4,1986。 l}a)ZeR1
塚本善隆著,周乾榮譯〈北魏僧祇戶與佛圖戶〉《食貨月刊》第5卷第12期。 &b.=M>\9Q
全漢昇,〈中古自然經濟〉《中研院史語所集刊》10本,1941,pp.75-176;或《中國經濟史研究》上冊,台北:稻鄉。 - \5v^l
逯耀東,〈拓跋氏與中原世族的婚姻關係〉《從平城到洛陽》台北:聯經,1985。 aI%g2q0f
何啟民,〈中古南方門第--吳郡朱張顧陸四姓之比較研究〉《中古門第論集》台北:學生,1978.1,pp.79-119。 o15-ZzE-
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之自覺與新思潮〉《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1990。 &4 {KV.
余英時,〈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轉變〉同上。 %D UH@j
楊聯陞,〈晉代經濟史釋論〉《國史探微》台北:聯經,1983。 Umz KY
錢 穆,〈略論魏晉門第與學術思想的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3)台北:東大,1978。 cL-[ZvyVX
余 遜,〈讀魏書李沖傳論宗主制〉《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20本。 bZ?v-fn\D,
陳寅恪,〈論隨末唐初所謂「山東豪傑」〉《陳寅恪先生論文集》台北:里仁翻印,或《金明館叢稿》上海:上海古籍;或《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1992.7,pp.305-324。 SAH-p*.
陳寅恪,〈論唐代之番將與府兵〉同上;《選集》pp.371-383。 ~xbe~$$Q@
陳寅恪,〈論韓愈〉同上。 o~U$GBg
陳寅恪,〈記唐代之李武韋楊婚姻集團〉同上。 +@A
嚴耕望,〈唐人習業山林寺院之風尚〉《唐史研究叢稿》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或《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台北:聯經,1990.5,pp.271-316。 zbXI%
羅香林,〈唐代天可汗制度考〉《唐代文化史》台北:台灣商務,1963。 )s)I2Z+
羅香林,〈唐代三教講論考〉同上。
xj<Rp|7&
臺靜農,〈論唐代士風與文學〉《文史哲學報》台灣大學文學院,1965。
H_B4
傅樂成,〈玄武門事變之醞釀〉《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1977。 P#E &|n7DT
傅樂成,〈唐代宦官與藩鎮的關係〉同上。 fsmN)_T
傅樂成,〈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同上。 &X`C%h
傅樂成,〈唐代夷夏觀念之演變〉同上。 Kc!}`Pm
李樹桐,〈唐代的政教關係〉《唐史新論》台北:台灣中華,1972。 tf=6\p
全漢昇,〈唐代物價的變動〉《中國經濟史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1976;或台北:稻鄉。 F;>V>" edl
全漢昇,〈唐宋時代揚州經濟景況的繁榮與衰弱〉《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 Av @b!iw+
楊聯陞,〈中唐以後稅制與朝稅制之關係〉《清華學報》12卷3期,1937。 a[v0%W ]u
毛漢光,〈從士族籍貫遷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中研院史語所集刊》52本3分,1981。 W$QcDp]#p}
毛漢光,〈唐末五代政治社會之研究---魏博二百年史論〉《中研院史語所集刊》50本;《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1990。 O ~(pg
王壽南,〈唐玄宗時代的政風〉《唐代政治史論集》台北:台灣商務。 /Y*WBTV'
王壽南,《隋唐史》第13、15、16、17、18,台北:三民,1986。 JBD7h5|Lc
林天蔚,《隋唐史新論》第1章,台北:東華,1978。 PvR6
z0
崔瑞德,(Denis Twitchett ),Cambridge〈緒論〉《劍橋中國史》第3冊《隋唐篇589-906》上冊,台北:南天,1987.9,pp1-52;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上海:上海人民。 7@C<oy_bb
芮沃壽(Arthur F. Wright),Yale〈隋朝581-617年〉同上,pp.53-158。 R7]l{2V#^
彼得森(C.A. Peterson),Cornell〈中晚唐的朝廷與地方〉同上,pp.499-608。 LU+3{O5y
徐萍芳,〈唐代兩京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台北:華世翻印,(大陸)1984。 {qDSPo
劉子建,〈背海立國與半壁山河的長期穩定〉《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1987。 DDvh4<Hk
劉子建,〈包容政治的特點〉同上。 sD<a+Lw}x
劉子建,〈試論宋代行政難題〉同上。 -1Jg?cPzk
劉子建,〈王安石曾布與北宋晚期官僚的類型〉同上。 "B8Q:
張蔭麟,〈南宋亡國史補〉《張蔭麟先生文集》台北:九思,1977;或《宋史研究集》。 @)IjNplYkw
趙鐵寒,〈宋代的學校教育〉《宋史研究集》第4輯,台北:國立編譯館。 (w&F/ynO:
趙鐵寒,〈由宋史之取材論私家傳記的史料價值〉《大陸雜誌》。 wWgWWX
GT}
趙鐵寒,〈宋金海上之盟研究〉《大陸雜誌》。 zFfoqb#*g
全漢昇,〈略論宋代經濟的進步〉《大陸雜誌》第28卷第2期。 <DpevoF
全漢昇,〈北宋物價的變動〉《中院史語所集刊》第11本。 kTKq/G,Ft
全漢昇,〈唐宋政府歲入與貨幣經濟的關係〉《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20本。 $r@
=*(
聶崇岐,〈論宋太祖之收兵權〉《燕京學報》第34期,或《宋史叢考》北京:中華,或台北:華世翻印。 YgKZ#?*
聶崇岐,〈宋役法述〉《燕京學報》第33期,或《宋史叢考》北京:中華;或台北:華世翻印。 CF&NFSti^
錢 穆,〈論宋代相權〉《宋史研究集》第1輯。 <m:m &I
8@
錢 穆,〈初期宋學〉《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伍)台北:東大。 :d3bt~b'
賀 麟,〈宋儒的思想方法〉《宋史研究集》第2輯。 +
r!1<AAE$
陳榮捷,〈朱子及新儒學之大成〉《朱學論集》台北:學生,1982.4,pp.1-35。 Q)"C&)`l
朱鴻林,〈理想型的經世之學--真德秀《大學衍義》之用意及其著作背景〉《食貨月刊》15卷3、4期。 @*>@AFnf\Z
宋 晞,〈宋代的商稅網〉《宋史研究論叢》第1輯,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1979。 OtSL*'7>
蔣復璁,〈宋太宗晉邸幕府考〉《宋史新探》台北:正中,1964。 f6 |KN+.
洪 業,〈半部論語治天下辨〉《清華學報》,或《宋史研究集》。 Mc#*wEo)8
牟潤孫,〈兩宋春秋學的主流〉《宋史研究集》第3輯。 t
c[n&X
牟潤孫,〈折可求墓誌銘考證兼論宋江之結局〉《文史哲學報》台大文學院。 pa#d L!J
陳樂素,〈宋徽宗謀復燕雲之失敗〉《輔仁學誌》第4卷第1期,1933;或:《求是集》第1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5,pp.46-100。 .id)VF-l
王德毅,〈略論宋代國計上的重大難題〉《宋史研究論集》第2輯,台北:鼎文,1972。 vQ<90ZxqB
梁耕堯,〈南宋農村的戶口概況〉《南宋的農村經濟》台北:聯經,1984。 Z:ni$7<.
梁耕堯,〈南宋農村的土地分配與租佃制度〉同上。
7:Ax(El
梁耕堯,〈市易法述〉《台灣大學歷史學報》第10期。 dlU'2Cl7d
李弘祺,〈宋代教育與科舉的幾個問題〉《宋代教育散論》台北:東昇,1980。 ^Y<|F!0
黃寬重,〈南宋時代邑州的橫山寨〉《漢學研究》3卷2期,1985,或《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台北:新文豐,1990.7。 YRv&1!VLE
內藤虎次郎著,蘇振申譯〈宋代史學的發展〉《宋史研究集》第6輯。 x2@U.r"zo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 序章》台北:聯經,1977。 w0|gG+x jS
宮崎市定著,杜正勝譯〈從部曲到佃戶〉上下《食貨月刊》復第3卷。 ZPc
@Zr`z
陶晉生,〈北宋慶曆改革前後的外交政策〉《宋遼關係史研究》台北:聯經,1983。 ";BlIovT=R
林瑞翰,〈紹興十二年以前南宋國情之研究〉《宋史研究集》第三輯。 ng:kA%!
Q
姚從吾,〈契丹漢化之分析〉《大陸雜誌》或《姚從吾先生全集》台北:正中,1971。 :
m)
姚從吾,〈女真漢化之分析〉同上。 i.=w]S
j
陶晉生,〈金代中期的女真本土化運動〉《邊疆史研究集》台北:商務,1971。 iQ4);du
陶晉生,〈金代的政治結構〉《中研院史語所集刊》。 |_}2f
陳 垣,〈耶律楚材父子信仰之異趣〉《援庵史學論著選》台北:木鐸翻印,(大陸)1982。 .P.z B}0=
陳 垣,〈元也里可溫教考〉同上。 eFBeJZuE|
蕭啟慶,〈元代的儒戶:儒士地位演進史上的一章〉《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1983。 I6j$X 6u
蕭啟慶,〈元代的宿衛制度〉同上。 T(AVlI6
蕭啟慶,〈元代的鎮戌制度〉同上。 HODz*pI
勞延宣,〈元初南方的知識分子〉《中國文化研究所集刊》香港:中文大學。 OS4q5;1#
吳 唅,〈明教與大明帝國〉《清華學報》第13卷第1期,或《讀史劄記》北京。 Dw=gs{8D
吳 唅,〈胡惟庸黨案考〉《燕京學報》第15期。 ET _W-
吳 唅,〈明初的學校〉《讀史劄記》北京。 PlF87j (
吳 唅,〈明代的軍兵〉同上。 4
SHU
余英時,〈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87。 xfy1pS.[:
余英時,〈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同上。 u)3 $~
m~
陳榮捷,〈早期明代之程朱學派〉《朱學論集》台北:學生,1982.4,pp.331-351。 !_+8A/
陳榮捷,〈性理精義與十七世紀之程朱學派〉同上,pp.385-420。 QYa(N[~a
何佑森,〈清初的學風〉《國史釋論》台北:食貨,1987.11。 !lxTX
石 錦,〈釋論明清時代的官商與紳商〉收入《國史釋論》上冊,台北:食貨,1987.11。 u$*56y
黃進興,〈道統與治統之間〉《中研院史語所集刊》1990。 B;R.# ^@/
梁方仲,〈一條鞭法〉《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季刊》4:1,(大陸)196?。 /CuXa%Ci^
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概述〉《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台北:谷風翻印;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cE`6uq7p
全漢昇、王業鍵,〈清中期以前浙江米價的變動趨勢〉《中研院史語所集刊外篇》第4種,1960。 -RO7
'm0
黃仁宇,〈從《三言》看晚明商人〉《放寬歷史的視界》台北:允晨,1988。 N2oRJ,:B
梁其姿,〈明末清初民間慈善活動的興起--以江浙地區為例〉《食貨》復第15卷第7、8期,1986,pp52-79。 ~/ 8M 3k/
張彬村,〈晚明福建的海外貿易與地方經濟發展〉收入《國史釋論》上冊,台北:食貨,1987.11。 4|mD*o
劉廣京,〈論商人〉收入《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第5章(亦收入《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代序〈進世制度與商人〉)及第6章。 R)F;py8)I
張玉法主編,《中國現代史論集》(全套)台北:聯經,1980。 4l!@=qwn
文復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全套)台北:商務,1985--。 lc2 i`MC
張炎憲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下)台北:玉山,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