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考博真题及答案解析 8k0f&Cak=
1《内经》和《伤寒》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有何贡献。 <NYf !bx
答:《内经》的问世,是先秦至西汉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此书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东汉至隋唐仍有修订和补充。《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内容十分丰富。该书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该书为东汉张机(字仲景)所著,后经王叔和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分:前者以六经辨伤寒,后者以脏腑论杂病。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3`\L4b
2. 何谓七情?简述七情的致病特点。 %@~;PS3kd
答:定义:七情是人体观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致病特点:七情内伤是内生性致病因素,它以直接伤及相应内脏,使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气血运行紊乱为基本特征。(1)直接伤及内脏并首先影响心神。(2)影响脏腑气机。(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NP?j}
3.试述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和在四肢的分布规律。 <Crbc$!OeX
答:十二经脉走向和交接规律:手之三阴,从脏走手(从胸腹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从手走头(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从头走足(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在四肢部,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大体上,太阴、阴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 b;5&V_
4.试分析脑在中医脏腑学说中的地位和意义。 {@7xOOAw
答:要点一、脑的概念与认识史。脑为奇恒之腑之一,脑为髓之海。对于脑的功能,古今都认为其与精神活动有关。早在《内经》时代,就已认识到脑与视觉及精神状态有关。如《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李时珍明确指出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认为“脑为元神之府”。汪昂《本草备要》更有“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的记载。王清任《医林改错》又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脑的功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说:“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髓上行人脑,名曰脑髓。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生,舌能言一二字。”他把记忆、思维、言语等功能,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功能,统归于脑,比前人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要点二、脑与五脏关系及治疗意义。由于脏象学说的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认为人体的精神活动和感官功能都以五脏功能为其基础,听以把脑的功能分属于五脏。脑与心、肝,肾的关系较为密切。这是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肾藏精,精生髓,而脑为髓海。所以,中医学对于精神情志异常和感官功能障碍的病变,常从五脏论治,并主要调理心、肝、肾三脏的功能。 w~%Rxdh?8W
5.试述“内生五邪”学说的主要内容 )s~szmJoVD
答: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等,统称为内生五邪。所谓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的病机变化。 Mjj5~by:
①风气内动:即内风,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病理表现者,即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因与肝关系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一肝阳化风:二热极生风三阴虚风动 四血虚生风 五血燥生风。 q(9S4F
②寒从中生: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一是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内寒。二是阳气虚衰,气化功能减退,阳不化阴,代谢活动障碍,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如水湿、痰饮)积聚或停滞。 9{cpxJ
③湿浊内生: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所致,故又称之为“脾虚生湿”。因此,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是湿浊内生的关键。 >oGs
0mej
④津伤化燥: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杜涩的病理状态。临床多见津液枯涸的阴虚内热之证。一般来说,阴津亏损,可产生内燥,而实热伤津亦可导致燥热内生。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以肺、胃及大肠多见。 i!i=6m.q7
⑤火热内生: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的火热内扰、功能亢奋的病理状态。一是阳气过盛化火,二是邪郁化火,三是五志过极化火,四是阴虚火旺。 WZQ
EBXs
6.《素问》中指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请据此简述你对三因制宜基本治则的认识。 {y%cTuC=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即用寒凉方药及食物时,当避其气候之寒凉;用温热方药及食物时,当避其气候之温热。又如暑多挟湿,故在盛夏多注意清暑化湿;秋天干燥,则宜轻宣润燥等。这体现的是三因制宜中的因时制宜,即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疗原则。人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必然受着诸如时令气候节律、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等个体差异,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必须根据这些具体因素作出分析,区别对待,从而制订出适宜的治法与方药,即所谓因时、因地和因人制宜,也是治疗疾病所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WE
7.《素问》中指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请阐释其含义,并说明其临床指导意义。 8fSY@
答:意思是说阴精藏于内,能不断的化生阳气;阳气卫外使阴精固守,而巩固阴精。这体现了阴阳互用的理论。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相统一,白天人体阳气随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而旺盛,兴奋功能占主导地位,但须以晚上充足的睡眠为前提;夜晚人体阳气衰少而阴气渐盛,抑制功能占主导地位,但须以白天的充分兴奋为条件。“昼不精,夜不暝”,就是因阴阳双方相互为用的关系失调而致。阳依赖于阴而存在,阴依赖于阳而存在。如果人体阴阳之间的互资互用关系失常,就会出现“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的病理变化。 q\n,/#'i~
8.《难经》中指出:“见肝之病…故先实其脾气“请结合五行学说,谈谈你的理解 Q`m9I
答:肝气太过,或郁结或上逆,木亢则乘土,病将及脾胃,此时应在疏肝平肝的基础上预先培其脾气,使肝气得平,脾气得健,则肝病不得传于脾。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传及其他四脏而发生传变。如肝有病可以影响到心、肺、脾、肾等脏。心、肺、脾、肾有病也可以影响肝脏。不同脏腑的病变,其传变规律不同。因此,临床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还要依据其传变规律,治疗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 U0ZPY )7k
9.简述气的形成与脏腑的关系。 \n>7T*iM&
答:从气的来源得知,人体之气的充足与否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其中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关。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因而肾藏精的生理功能对于气的生成至关重要。肾封藏肾精,不使其无故流失,精保存体内,则可化为气,精充则气足。如若肾失封藏,精耗则气衰。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血与津液。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气,统称为水谷之气,布散全身脏腑经脉,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所以称脾胃为生气之源。若脾胃的受纳腐熟及运化转输的功能失常,则不能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之精微,水谷之气的来源匮乏,影响一身之气的生成。故《灵枢·五味》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3.肺为生气之主;肺主气,主司宗气的生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肺主呼吸之气,通过吸清呼浊的呼吸功能,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人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另一方面,肺将吸入的清气与脾气上输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者结合起来,生成宗气。宗气积于胸中,上走息道行呼吸,贯注心脉行血气,下蓄丹田资元气。若肺主气的功能失常,则清气吸入减少,宗气生成不足,导致一身之气衰少。总之,肾的生理功能与先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与后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诸多脏腑的功能协调,密切配合,则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不断,人体之气得以充足旺盛。如若肾、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任何环节异常或失去协调配合,都会影响气的生成及其功能的发挥。 pdySip<
10谈谈你对肾藏精的认识。 I
R|[&} z
答: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故《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精得藏于肾,发挥其生理效应而不无故流失,依赖于肾气的闭藏作用和激发作用的协调。精,又称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源,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先、后天之精相互资助,相互为用。出生之后,“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即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对脾气及脾阴脾阳的推动和资助,才能不断地化生,以输布全身,营养脏腑及其形体官窍;先天之精也须依赖脾胃所化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日渐充盛,以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此外,当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生殖机能成熟时,肾精又可化为生殖之精以施泄。如果肾气虚衰,闭藏精的功能减退,可导致精的无故流失,出现遗精、早泄等失精的病理变化,称为肾失封藏。但若肾气的激发作用减退,或肝气的疏泄功能失常,可致生殖之精不得化生和施泄的精瘀病变。 >n"4M~I
WS6;ad;|
d^+0=_[PmK
2007年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基础理论真题 wM1&_%N
1试述阴阳自和的含义及其意义。 {%+UQ!]d8
+:kMYL3
ufn%sA
答: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本性,是阴阳双方自动地向最佳目标的发展和运动,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中医学运用阴阳自和的理论来说明人体阴阳自动协调促使病势向愈和机体健康恢复的内在机制,用以阐明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具有自身调节的能力。阴阳自和是阴阳的深层次运动规律,它可以揭示人体疾病自愈的内在变化机制。 \ OW.?1d
k!"6mo@rd
mfx-Ja_a
2“肺与秋气相通应“有何临床意义。 jR2^n`D
W+I""I*mV
:!/ (N
答: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肺主秋。肺与秋同属于五行之金。时令至秋,暑去而凉生,草木皆凋。人体肺脏主清肃下行,为阳中之阴,同气相求,故与秋气相应。秋季之肃杀,是对夏气生长太过的削减;肺气之肃降,是对心火上炎太过的制约。肺与秋气相通,故肺金之气应秋而旺,肺的制约和收敛功能强盛。时至秋日,人体气血运行也随“秋收”之气而衰落,逐渐向“冬藏”过渡。治疗肺病时,秋季不可过分发散肺气,而应顺其敛降之性。此外,秋季气候多清凉干燥,而肺为清虚之脏,喜润恶燥,故秋季易见肺燥之证,临床常见干咳无痰、口鼻干燥、皮肤干裂等症。 )8`i%2i=
lFN|)(X
%z6_ ,|%
3请阐述痰饮致病的特点。 va2FgW`Bd+
i<{:J -U|
*M-'R*Np
答:痰饮一旦产生,可随气流窜全身,外而经络、肌肤、筋骨,内而脏腑,全身各处,无处不到,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病变。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为有形之邪,可随气流行,或停滞于经脉,或留滞于脏腑,阻滞气机,妨碍血行。2.影响水液代谢。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但是痰饮一旦形成之后,可作为一种继发性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活动,影响水液代谢。3.易于蒙蔽心神。痰饮为浊物,而心神性清净。故痰浊为病,随气上逆,尤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心神活动失常。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痰饮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可停滞而致多种疾病。由于其致病面广,发病部位不一,且又易于兼邪致病,因而在临床上形成的病证繁多,症状表现十分复杂,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Ud'j'QMy
.#}A/V.-Y
:7?n)=Tx
4.试从整体观念的角度论述中医学的形神统一观。 =wMq!mBd
+`7!4gxwK!
0|6Y%a\U
答:形神一体观是指形体与精神是生命的两大要素,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体,是指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与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的精、气、血、津、液等。它们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联络通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贮藏、运行、输布、代谢,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的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形神一体观,即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在活的机体上,形与神相互依附,不可分离。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行健则神旺。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保证。 #y
f
`LNKbTc[m
|j4p
5.如何应用中医体质学说指导临床辩证治疗。 AquO#A[,#
i_:#][nWX
2^qJ'<2]M
答:要点一、体质学说的概念。体质学说是研究体质的形成、分类及其生理病理特点,从而指导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理论。揭示了人类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差异性及这一差异性对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断与治疗等,莫不与人的体质相关。因此,体质学说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BP
@V:z
\A6}=
]:}7-;$V
要点二、体质学说在临床辨证治疗上的应用: sB!6"D5
j_.tg7X
4
|UtE<<b
辨证:中医临床辨证的过程,实质上包含着辨体质在内。由于不同体质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和适应性存在差异,因而导致了机体对不同致病因子的易感性,还可表现为其所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并影响到疾病的发展趋向。体质的诊察实际上关系到对整个病情的认识,辨证可以认为就是辨别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不同体质后形成的临床类型。故临床辨证过程中,须十分重视病人的体质。 -EE
}HUP)
]GDjR'[z
<Ira~N
由于体质是形成临床病证类型的基础,所以在观察和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必须掌握患者体质特点,注意病人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体内阴阳矛盾的转化及脏腑气血盛衰,辨清病的寒热、虚实等属性。如同样感受风寒之邪,阴盛之体则形成寒证,阳盛之体往往很快便转为热证。在临床辨证中,常常考虑的年龄、性别、体型、禀性、性格等因素,亦属于体质内容。 yZ)-=H
H`,t "I
})j N
8px
治疗:体质不仅是辨证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治疗疾病、立法处方的重要依据。由于体质的差别,临床上可形成“异病同证”和“同病异证”,而治疗上就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因此可以认为, 体质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不同的体质对于治疗的反应性和耐受性也有很大差异,因而疗效亦大相径庭。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体质因素,因人施治。 |d,bo/:
xyHv7u%*
Gr'|n
R8
临床区别不同体质,主要依据人体素质强弱,阴阳偏颇,年龄长幼,男女之别及生活条件,地理差异等方面,实施治疗则因其体质不同,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UgD)O:xaU
e-nwR
-wVuM.n(Z
体质的不同,还表现在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性的差异,因而可以影响治疗的效果。治疗用药应审察体质强弱:质壮者,用药可略重;质弱者,用药宜略轻。另外,用药之宜忌,亦与体质相关。若选用方药的药性与体质相忌,可引起不良的反应,在组方配伍时就应注意到体质对不同药物的宜忌。 /]of@
:m36{#
n] t3d
总之,在临床辨证治疗中,中医学十分重视体质因素,无论是分析疾病性质,确立证候,还是据证立法遣药,均以患者的体质状况为重要依据。 mC3:P5/c
|E;+j\
cqT%6Si
6.在中医脏腑学说中,“脑“的地位及其意义是什么? 4O:HT m
ZG?e%
)P,pW?h$
答:脑,又名髓海,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又称为元神之府。《素问·五藏生成》说:“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和主感觉运动。脑髓充则神全,神全则气行,气行则有生机、感觉和运动。“脑者人身之大主,又曰元神之府”,“脑气筋入五官脏腑,以司视听言动”,“人身能知觉运动,及能记忆古今,应对万物者,无非脑之权也” s<oT,SPt
p.H`lbVY
2wa'WEx
7.试述标本的内涵和治标治本的缓急取舍? S]A[eUF~
~qXwQ@
V{~~8b1E
答:举例说明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 ;,7m
uJ8FzS>[V
_Fe=:q
掌握疾病的标本,就能分清主次,抓住治疗的关键,有利于从复杂的疾病矛盾中找出和处理其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复杂多变的疾病过程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之分。 ,@I\'os
rV2>;FG
U[:=7UABU?
(一)缓则治本 %Aa_Bumf*:
C
=B a|Z
"!uS!BI?
缓则治其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的情况下。此时必须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因标病产生于本病,本病得治,标病自然也随之而去。如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肺肾阴虚是本,咳嗽是标。此时标病不致于危及生命,故治疗不用单纯止咳法来治标,而应滋养肺肾以治本,本病得愈,咳嗽也自然会消除;再如气虚自汗,则气虚不摄为本,出汗为标。单用止汗,难以奏效,此时应补气以治其本,气足则自能收摄汗液。另外,先病宿疾为本,后病新感为标,新感已愈而转治宿疾,也属缓则治本。 )\kNufP
ad9u;uS
;F"Tu
(二)急则治标 nFe
8#9OSupp
_Y$v=!fY&
病证急重时的标本取舍原则是标病急重,则当先治、急治其标。标急的情况多出现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急重、甚或危重症状,或卒病而病情非常严重时。如病因明确的剧痛,可先缓急止痛,痛止则再图其本。又如水臌病人,就原发病与继发病而言,臌胀多是在肝病基础上形成,则肝血瘀阻为本,腹水为标,如腹水不重,则宜化瘀为主,兼以利水;但若腹水严重,腹部胀满,呼吸急促,二便不利时,则为标急,此时当先治标病之腹水,待腹水减退,病情稳定后,再治其肝病。又如大出血病人,由于大出血会危及生命,故不论何种原因的出血,均应紧急止血以治标,待血止,病情缓和后再治其病本。 %eGD1.R
ca,c+5
O2fFh_\
另外,在先病为本而后病为标的关系中,有时标病虽不危急,但若不先治将影响本病整个治疗方案的实施时,也当先治其标病。如心脏病的治疗过程中,病人得了轻微感冒,也当先将后病感冒治好,方可使先病即心脏病的治疗方案得以实施。 Y&y<WN}Q
f#hmMa
FI)0.p
(三)标本兼治 {7q8@`Oa
- s2Yhf
|uX&T`7?-
当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治。如在热性病过程中,阴液受伤而致大便燥结不通,此时邪热内结为本,阴液受伤为标,治当泻热攻下与滋阴通便同用;又如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此时脾虚是本,水湿为标,治可补脾祛湿同用;再如素体气虚,抗病力低下,反复感冒,如单补气则易留邪,纯发汗解表则易伤正,此时治宜益气解表。以上均属标本兼治。 v+dT7*^@
Vg
mYm~y'
p%/lP{
总之,病证之变化有轻重缓急、先后主次之不同,因而标本的治法运用也就有先后与缓急、单用或兼用的区别,这是中医治疗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的体现。区分标病与本病的缓急主次,有利于从复杂的病变中抓住关键,做到治病求本。 1{
ehnH
I;9DG8C&v*
#vViEBVeN
8.张介宾说“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能用精气分阴阳来解释实寒、实热、虚寒、虚热等寒热性病症吗?解释这些寒热性病证的阴阳所指各是什么?简述之。 A-eCc#I
B74]hgK
): r'IR
答:这句话是说各类事物中的阴阳关系各有侧重。精与气的阴阳关系以互根互用为主;寒与热的阴阳关系以对立制约为主。正因为如此,一旦出现阴阳消长变化失常时,前者多表现为此消彼亦消、此长彼亦长,而后者多表现为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5j _[z|W2
APU~y5vG (
s&DAO r!i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的用来阐述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5 L-6@@/
;@n/gU
)Rj?\ZUR
就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的精与气而言,精有形而属阴,气无形而属阳。精能化气,精是气的化生本原;气能生精,气的运动促使精的产生;气还能摄精,使精藏于脏腑之中而不妄泄。精与气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故说“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 P_gai7Xg
Yof]
KnK\X>: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j'UWgwB
*4l6+#W
yW i?2
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这是自然界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结果。就人体而言,如果阴阳二气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则标志着寒热性病症的产生。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过度制约另一方,则出现“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的病理变化;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则出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的病理变化。故说“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 \x"BgLSE
'jKCAU5/0;
+V#dJ[,8;.
9.试述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之间的逻辑关系。 e^hI[LbNC
F_V/&OV
[Fr <tKtB
答: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命门之火、先天之火等,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肾阳对人体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有温煦与推动的功能,可以说是人体生命活动力的源泉。 @rr\Jf""z
;]2d%Qt
!'=<uU-
肾阴,又称元阴、真阴、肾水、真水,是指肾本脏的阴液(包括肾脏所藏之精),是与肾阳相对而言,是肾阳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人体各脏腑有滋养、润泽作用。 rwAycW7
eW[](lGWM
jf&
oN]sZ
肾阴、肾阳都是以肾的精气作为物质基础,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如肾阴、肾阳某一方面出现不足,表现出阴虚或者阳虚证,但实质都是肾的精气不足,因此,肾阴虚到一定程度时,可以累及肾阳,转为阴阳两虚,即“阴损及阳”;肾阳虚到一定程度,也能累及肾阴,转为阴阳两虚,即“阳损及阴”。 KU_""T
D]K?ntS[*
59(} D'lw>
肾精,是指肾所藏之精。肾精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肾精”,就是指肾脏所藏的“生殖之精”——先天之精,主人体生育繁殖,是肾气的原始物质基础。广义上的肾精,又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指禀受于父母,主生育繁衍后代,因而,也叫“生殖之精”;后天之精,由脏腑化生水谷精微而成,藏之于肾,并滋养先天之精,主生长发育,因而,也叫“水谷之精”或“脏腑之精”。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二者相互为用,密不可分。 IZxr;\dq6
0|(6q=QK
oCB#i~|>a
肾气,即肾精化生之气,是由肾阳蒸化肾阴而产生的,多指肾脏的功能活动。肾的精气盛衰,关系到人体的生殖、生长和发育机能。肾精化生肾气,是肾阳蒸化肾阴而成,肾阴肾阳又都以肾的精气为物质基础。可见,肾的精气包含着肾阴、肾阳两个方面,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 -nB.
.q
1xsB@D
+qyx3c+
总之,肾精为肾阴,肾气为肾阳,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和制约,从而维护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如果这种依存和制约的关系失调,就会发生病变。比如,肾阳虚的病人,神经体液系统均处于反应性过低的状态,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机能低下。 p%e
/>N.P
44UN*_qG
{z8wFL\
10.阴虚与津液不足有何区别和联系?试述之。 GUsJF;;V
Qy) -gax:,
,f[Oy:fr
答:津液不足,是指津液亏少及其滋润等功能减退而出现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常见于吐、泻、发热之后,可出现目陷、螺瘪、尿少、口干舌燥、皮肤干涩而失去弹性,甚则见目眶深陷、小便全无、精神萎顿、转筋等症。主症是皮肤、口鼻干燥及大便干燥等。津液不足主要见于肺、胃和大肠。 QH6_nZY
2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