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首位博士格勒: zm"g,\.d
在美国舌战达赖之兄 / {~h?P}
让其败下阵 nQ3goVRFP
“今天,无论我走到哪里,头上总是顶着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人类学博士和藏族博士的光环。”格勒今年应邀在母校中山大学演讲时说,“我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没有民主改革,我还是农奴。有了改革开放,我才有了读博士、当专家的机会。” x}j41E}
1988年首次赴美做访问学者期间,格勒与达赖的哥哥、在美国一所大学当教授的土登·晋美·诺布不期而遇,并展开了交锋。 L4Y3\4xXO
“他说不过我。”格勒对当年情形记忆犹新,“达赖的哥哥说藏汉之间水火不相容。我说,坏人和好人不是以民族划分的,任何民族里面都有好人、有坏人,你怎么能说一个民族全是坏人、一个民族全是好人?!” ?tQv|x
HN@)/5BY
“当时如果知道他有心脏病,我的语气会缓和很多。他当场就出汗了,出去转了1个多小时才回来。”格勒说,“我敢与他辩论,是因为背后有祖国这个强大的后盾。” 0Ch._~Q+20
2011年卸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后,格勒在西南民族大学为培养中国的藏学家和人类学家辛勤耕耘着。 B`EgL/Wg[
东乡族首位博士马建华: dF]8>jBOL
女儿毕业于北大 2=+ ,jX{
儿子在法国读研 'A2"&6m)28
马建华至今仍记得,她小的时候,不识字的父母为了给在外地的外公写信,去生产队找识字的人代为写信的情景。这让她第一次感觉到了知识的重要性。 P9wDTZ
:4
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她成了新组建的新疆师范大学化学系第一届学生。备考博士时,她每晚用手电筒照着“啃书”。几个月后,她终于被录取为全脱产博士生,毕业论文获得优秀奖。 E=trJge
结束厦门工学院一天课程的马建华教授接受采访时说,除倔强与坚持外,她更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她认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女儿、一个农民的女儿,她能接受各种教育,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享受学校的最高助学金,并成为国家有用人才,完全是由于生活、成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 +[9"M+4-
马建华的两个孩子如今也都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其女儿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儿子在法国读研究生。 ~-i?=
FR"^?z?}p
拉祜族首位博士刘劲荣: $c47cJO)W
致力研究像歌一样好听 HpAZ{P7
的民族语言 u;}B4Rx
2008年,刘劲荣的论文《拉祜族四音格词的研究》通过答辩,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毕业时有位中央媒体记者找到我,我才知道自己成了拉祜族首位博士”。
Hm*#HT%#
1984年,刘劲荣考取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就读的是全国绝无仅有的拉祜语专业。从本科读到硕士后留校,他一直研究的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c Zr4
在刘劲荣的家乡,人们说话就像唱歌一样好听。他说,他爱上研究拉祜语,是因为这一语言自己听了半个世纪,是割舍不掉的母语。同时,国内这方面研究也比较缺位。“随着社会发展,民族语言有消失的危险,要有人赶紧进行记录和传承”。 iKY&gnu"
近年,他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彝缅语言比较语法话语材料数据库建设》、国家民委科研项目《拉祜语四音格词的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等。 gK#w$s50
赫哲族首位博士何玉芳: g2q=&eI"
专著成为研究赫哲族 -Ma"V
文化变迁的经典 %}:J
9vra
“地理课本上给赫哲族的形容词是‘勤劳’、‘勇敢’,我还要给她加上几个词—顽强、智慧、包容。”昨日,何玉芳充满京味的普通话中透露着豪爽和热情。 K e8cfd~c
第二次高考后,何玉芳顺利进入东北师范大学学习。“我想要跨学科继续深造,同时也感觉有责任去整理自己的民族文化,于是在职报考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生。”她说,“我成为族里第一个博士,不需任何官方认定,就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cpV i9]
何玉芳的博士论文关注的是中国赫哲族与俄罗斯那乃族的文化变迁。“如今,有少数观察者比较浮躁,到我们家乡住十天半月写个东西就把我们的民族文化给定性了。我可不会这样干”。为了做出高质量的研究,她多次到俄罗斯那乃族聚居地实地考察,甚至推迟了1年才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最终,她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专著《赫哲族那乃族文化变迁比较研究》,成为研究赫哲族和那乃族文化变迁的经典。 .YRSd
Qrh9JFqdG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