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NjFK_6
今天主要给大家讲一下,人文学科在申请985名校博士研究生时的一些经验,主题是在申请的过程中,如何凸显你的科研能力。 g^=p)h3
NT:p6(s^
先做一下简单的自我介绍。我今年是同时报考了三个博士的院校,最终被国美录取。说一下我在申请的时候遇到的一个问题。递交材料里面有一个是英语水平证明,我提交的六级成绩是大一时考的,但六级成绩有效期是五年,所以这个成绩交上去之后,人大那边可能是审核的人没注意就混过去了,给了我一个通过,但是浙大那边就没过。但是浙大的英语成绩并不是必须的,如果没有英语成绩的话,可以参加浙大的英语统考,过了的话就可以参加复试了。所以在这里提醒大家,英语成绩要提前准备好,不要到时候来不及了。我还有同学把六级的成绩弄丢了的,千万别犯这样的错误。那么大家都看到了,我是对哲学和艺术理论这两块比较熟悉,所以如果课后有一些专业的问题也可以问一下,或者以后有别的机会的话也可以专门给大家讲讲。 4~D?F'o
@Kp2l<P
今天的内容大家应该提前通过课程目录已经看到了。几大块,首先讲讲怎么择校。还有大家都比较关注的到底怎么有效地联系导师的问题,给导师写邮件应该说些什么,什么是不该说的,怎么才能知道导师到底对我有没有兴趣。审核制,这两年逐渐在985院校中开始普及,是一个大趋势,重点分析一下。笔试面试的技巧。我的任务就是给大家预先排除一些你可能存在的盲点或是误区,让你尽可能是全副武装地走上考博这个战场哦。 '(;`t1V8k
LG(bdj"NM
MC^H N w
首先大家要明确考博这门考试的性质,它是竞争型而不是通过型的,这个是指导方针。考985院校竞争非常大,一定要能够保证脱颖而出。所以个人很不建议跨学科报考。除非你的专业本身就是一些交叉学科,比如政治哲学,或者思想史一类的专业。因为考研的时候跨考,你跟本专业的差距还不是太大,而且还有政治这门公共课,但如果考博时再跨考,就是跟学了七年专业的人在竞争了。 g$~ktr+%
考博的题目综合性非常强,不是把知识点都背了就能够回答的,需要有融会贯通的能力,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单独考某一个概念、名词解释这样的题几乎没有。每年判卷子都会有只得了几十分的人。ex上海大学艺术理论,有一道题,西方空间观,要求从平时的阅读中,还有对艺术作品的观看中自己梳理出一个空间观的脉络来。ex 国美,考海德格尔的思想,题目是他一部著作里的一句话,解释,所以对原著不熟悉很难打好。ex今年清华哲学系,考柏拉图《美诺篇》美诺悖论,结合文本谈理解。 Fe}Dnv)}Z
考研考学科基础,最基本的学科背景掌握的是否全面,这个可以靠背教材、背概论、背知识点来应对,但是考博是考专业是否深入。尤其是985院校,导师出题一般比较云波诡谲。这三个例子是相对有难度的,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正常一些的题。所以在这里奉劝大家不要盲目跨考,除非有相当积累。一般导师都会主观上更愿意要本专业,不愿意要外系的。ex前两年清华哲学系招生,有个北大外系的没录,因为专业基础不好。可能会打击部分同学的积极性,但我只是把事实的严峻程度告诉大家,如果真的有决心,就要花十二分的努力来应对。 tAefBFu
Jc/*w
读博实际上是师傅收徒弟,虽然有上分数线的前提,但是收不收你导师是有决定权的。很多时候,笔试成绩出来之后,导师心里要谁不要谁已经有数了,想要你,面试就给你打一个超高的分。像中央美院的复试就有一条规定,面试成绩必须85分以上,否则不予录取,这个实际上就非常明显了,即便笔试分数再高,导师不想要你,直接面试84分。所以联系导师真的特别重要,也许有同学会觉得是不是不公平,但读博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比较紧密了,不联系导师,导师对你根本不了解,不能只靠面试十几分钟。导师也想招一个自己喜欢的学生,这样以后相处起来,比如给自己做助教也会比较愉悦。当然还有跟导师的研究路数合不合拍这些问题。ex清华大学哲学系某教授,特别喜欢纠结一个词的翻译,哲学基本概念being通常翻译成存在,但是他就一定要强调应该翻译成“是”,就这个词的翻译问题叫板过很多次,这就属于研究路数和学术观点上的差异。 y^?7de}
这两年的一个大趋势,985院校开始缩减在职博士的名额,意味着边工作边读博的希望越来越小了。今年浙大已明确规定不招在职博士了。这个政策和审核制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更加强调博士生的科研能力,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VD,g
Ab/
gY$l
#2s$dI
择校。考博可以同时报考多个院校,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能力、精力,报两到三个。应届生比较忙,最多报两个,在家备考的童鞋可以多报几个。尤其是审核制,如果没有审核必过的信心,干脆多报几个学校,材料都差不多。考试还是要以一个学校为主,毕竟考试科目和参考书不会完全一样,要有一个重点攻克对象,尽量选择考试科目相同,参考书目相近的学校。考博的时间很多都是冲突的,比如整个上海学校的时间都是同一天,一方面学生是可以报多个学校,但是校方会想办法阻止你的,所以很多时候只能报不同地区的学校了,也就增加了很多困难。可以提前多报几个名,等日期确定了再抉择。至于报考的专业,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因为博士的专业已经非常细化,研究方向不同,考的东西也就不同。尤其是在没有指定参考书的情况下,光凭研究方向的名称不好判断具体情况,ex中国思想与绘画,中国绘画研究,乍看之下差不多,一定要了解清楚。由于中国目前的学科建制还有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一些新兴学科,比如艺术理论,在不同的学校会分布在不同的学院里。如果这个学校没有艺术学院,可能就会在文学院里的文艺学方向,浙大,在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或者是哲学系里会有一个比如佛教艺术这样的专业,都是不查不知道的。 rUR{MF&]D
考试科目,国美,两门专业课名称分别是,专业能力测试1和专业能力测试2。 abp]qvCV
[td)
v,
专业虽然重要,但是导师也是同样重要的。在这里要分几种情况,读博的目的,还有自身的条件。 8i;EpAwB
有志于学术研究,两类导师适合你。第一类当,学界大腕,通常会有排队情况,要跟老师有长时间的接触。第二类,青年才俊,年轻一代中比较有学术作为的,这样的老师通常还会对你有更多的指导,在带学生上也会更加有热情。而且这类老师通常是大腕的直系学生,或是由大腕引进,所以其实是同一个圈子。 D:4Iex9$F"
想要获得出国的机会。其实像985院校出国机会都是非常多的,只要拿到对方offer,留学基金委一看你是985一般都会批准,自己联系就可以。尤其是像北大清华基本每个学生都会出去交换。不过通常来讲,院系领导的学生,会更容易一些。系里资源,比如实践机会,因为是领导来分配,通常会偏向自己的学生。跟着有名气有资源的导师,当然福利会多一些,比如发文章,如果是学界大腕的学生,通常老师发一篇文章,可以带你发一篇,你就不用为毕业发文章而苦恼了。 :2vk
vLM
没有什么特别追求,条件一般,仅仅就是想读个博士,建议报个没什么名气的导师,这样竞争不会那么大。而且特别提醒一下,千万不要寄希望于调剂,除非是很幸运,基本没戏。 ;N#d'E\
R5(<:]
报考导师,最起码的准备工作是了解导师目前的研究动向,以及导师都写过什么专著。因为老师出题,面试时可能会问的问题,都可能跟他的研究,他感兴趣的问题相关。有些导师,直接把他的研究方法,研究进路作为自己带学生的研究方向,ex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专业方向“经典与解释,中国近现代哲学”。如果对老师不够了解,经典与解释到底是嘛意思?除非你看了他的书,知道这个是他所倡导的研究方法。他在出题时,肯定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出的。 ]yy10Pk[!
8>%:MS"
取消985,211的事情。一个趋势是比较明显的,就是一些学校一般,但是专业强势的地方应该变得更加可取了。尤其是想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到了博士阶段导师就非常重要了,比如像哲学界,邓晓芒和陈嘉映,一个在华中科技一个在首师大。如果想混学术圈内的话,这种学校也是可取的。多方报考的话,可以报一个这样的学校保底。 ne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