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博士后制度开始实施于1985年。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这项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目前已成为吸引、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制度。 D*'M^k|1
}, &,Dt
作为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机制,20年来,博士后制度造就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为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目前博士后制度的发展顺利健康,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Sx9:$"3.X
{JCz^0DV
促第一要务 抓第一资源 博士后制度开辟人才“制度特区” ugCS &
Ny,A#-?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回国工作的留学博士和国内培养的博士毕业生数量的逐渐增加,如何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国家急需的建设人才和新学科领域带头人,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M<BPxh0w]
^@lg5d3F
博士后制度正是适应国家促进高层次人才流动、学术交流,促进交叉学科发展,促进科研活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高层次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开辟了一块“制度特区”。 kJi&9
.
L5*E(<K0
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两次给中央领导写信,建议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此后,国家有关部门反复磋商,并召集各方面的专家多次论证,提出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试行博士后制度的方案,并由国务院批准开始试行。 [2 w<F[
\*!%YTZ~
我国博士后制度是通过在一些科研环境较好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工作站,吸纳优秀博士毕业生进站,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承担科研项目,独立开展2至4年的科学研究,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加速成长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qL5#.bR
fMEv85@JL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20年来,我国博士后事业造就了一批年轻富有活力的博士后人才,目前已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3万多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万多人。 roj04|
j /dE6d
同时,我国博士后招收、培养和使用的模式、经费来源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促进了科研人员的合理流动,推动了学科交叉的发展,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据统计,博士后研究人员短短2至3年的在站时间平均每人承担3项研究项目,其中国家级研究项目占37.3%,省部级项目占27.9%。 ?Ga2K
]n]uN~)9
干事有舞台 发展有空间 流动站为博士后提供成长途径 -C-OG}XjI
?V)C9@bp
1985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报告》,博士后制度在我国确立,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一条脱颖而出的成长途径。 tZu*Asx7
v7<S F
博士后研究人员是国家正式职工,但不占用设站单位人事编制,完成博士后研究出站后,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工作单位。国家和设站单位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生活和科研经费,国家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 {_toh/8)r
CpRu*w{
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u ,:8
r5!x,{E6
今年3月,中南大学完成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敲开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大门。其中,易茂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u->@|tEq
c."bTq4tJ
1997年,易茂中进入中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在博士后流动站这一平台上,他一步步走向成功。 Pm#x?1rAj
AJ?}Hel[0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欧进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苏义脑、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的林大泽……20年来,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为载体,通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我国培养了一批年轻、富有活力的博士后人才群体。 @>#{WI:"~
o~o6S=4,}
为了给博士后研究人员创造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初步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制度基本框架。 N?=qEX|R
uO _,n
--1990年,开始进行了博士后管理工作管理改革试点,出台了一些促进博士后事业发展的改革措施; vpeBQ=2\
9oje`Ay
--1993年,制定了关于自筹经费招收博士后的规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加自筹经费招收人数; I*:qGr+ WJ
ZO%fS'n
--1994年,上海宝钢建立了第一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创我国企业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先河。 z>mZT.
fzRyG-cEpj
…… dI_r:xN
lRv#1'
Y
21世纪初,国家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站范围从国有企业扩大到非国有企业,从地方扩大到部队,增加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招收人数,使博士后工作站成了新的工作亮点,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走上了流动站与工作站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轨道。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