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m@+v6&,
今天主要给大家讲一下,人文学科在申请985名校博士研究生时的一些经验,主题是在申请的过程中,如何凸显你的科研能力。 }b54
O\,
B`eK_'7t
先做一下简单的自我介绍。我今年是同时报考了三个博士的院校,最终被国美录取。说一下我在申请的时候遇到的一个问题。递交材料里面有一个是英语水平证明,我提交的六级成绩是大一时考的,但六级成绩有效期是五年,所以这个成绩交上去之后,人大那边可能是审核的人没注意就混过去了,给了我一个通过,但是浙大那边就没过。但是浙大的英语成绩并不是必须的,如果没有英语成绩的话,可以参加浙大的英语统考,过了的话就可以参加复试了。所以在这里提醒大家,英语成绩要提前准备好,不要到时候来不及了。我还有同学把六级的成绩弄丢了的,千万别犯这样的错误。那么大家都看到了,我是对哲学和艺术理论这两块比较熟悉,所以如果课后有一些专业的问题也可以问一下,或者以后有别的机会的话也可以专门给大家讲讲。 bxh-#x
&
m@kLZimD
今天的内容大家应该提前通过课程目录已经看到了。几大块,首先讲讲怎么择校。还有大家都比较关注的到底怎么有效地联系导师的问题,给导师写邮件应该说些什么,什么是不该说的,怎么才能知道导师到底对我有没有兴趣。审核制,这两年逐渐在985院校中开始普及,是一个大趋势,重点分析一下。笔试面试的技巧。我的任务就是给大家预先排除一些你可能存在的盲点或是误区,让你尽可能是全副武装地走上考博这个战场哦。 Tfh2
>
QD%xmP
cu>(;=
首先大家要明确考博这门考试的性质,它是竞争型而不是通过型的,这个是指导方针。考985院校竞争非常大,一定要能够保证脱颖而出。所以个人很不建议跨学科报考。除非你的专业本身就是一些交叉学科,比如政治哲学,或者思想史一类的专业。因为考研的时候跨考,你跟本专业的差距还不是太大,而且还有政治这门公共课,但如果考博时再跨考,就是跟学了七年专业的人在竞争了。 k#pO+[ x
考博的题目综合性非常强,不是把知识点都背了就能够回答的,需要有融会贯通的能力,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单独考某一个概念、名词解释这样的题几乎没有。每年判卷子都会有只得了几十分的人。ex上海大学艺术理论,有一道题,西方空间观,要求从平时的阅读中,还有对艺术作品的观看中自己梳理出一个空间观的脉络来。ex 国美,考海德格尔的思想,题目是他一部著作里的一句话,解释,所以对原著不熟悉很难打好。ex今年清华哲学系,考柏拉图《美诺篇》美诺悖论,结合文本谈理解。 P,pC Z+H
考研考学科基础,最基本的学科背景掌握的是否全面,这个可以靠背教材、背概论、背知识点来应对,但是考博是考专业是否深入。尤其是985院校,导师出题一般比较云波诡谲。这三个例子是相对有难度的,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正常一些的题。所以在这里奉劝大家不要盲目跨考,除非有相当积累。一般导师都会主观上更愿意要本专业,不愿意要外系的。ex前两年清华哲学系招生,有个北大外系的没录,因为专业基础不好。可能会打击部分同学的积极性,但我只是把事实的严峻程度告诉大家,如果真的有决心,就要花十二分的努力来应对。 $#f_p-N
W6>t!1oO+
读博实际上是师傅收徒弟,虽然有上分数线的前提,但是收不收你导师是有决定权的。很多时候,笔试成绩出来之后,导师心里要谁不要谁已经有数了,想要你,面试就给你打一个超高的分。像中央美院的复试就有一条规定,面试成绩必须85分以上,否则不予录取,这个实际上就非常明显了,即便笔试分数再高,导师不想要你,直接面试84分。所以联系导师真的特别重要,也许有同学会觉得是不是不公平,但读博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比较紧密了,不联系导师,导师对你根本不了解,不能只靠面试十几分钟。导师也想招一个自己喜欢的学生,这样以后相处起来,比如给自己做助教也会比较愉悦。当然还有跟导师的研究路数合不合拍这些问题。ex清华大学哲学系某教授,特别喜欢纠结一个词的翻译,哲学基本概念being通常翻译成存在,但是他就一定要强调应该翻译成“是”,就这个词的翻译问题叫板过很多次,这就属于研究路数和学术观点上的差异。 \VhG'd3k
这两年的一个大趋势,985院校开始缩减在职博士的名额,意味着边工作边读博的希望越来越小了。今年浙大已明确规定不招在职博士了。这个政策和审核制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更加强调博士生的科研能力,这也是我们今天的主题。 H'#06zP>5
pdJ]V`m
toGd;2rl
择校。考博可以同时报考多个院校,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能力、精力,报两到三个。应届生比较忙,最多报两个,在家备考的童鞋可以多报几个。尤其是审核制,如果没有审核必过的信心,干脆多报几个学校,材料都差不多。考试还是要以一个学校为主,毕竟考试科目和参考书不会完全一样,要有一个重点攻克对象,尽量选择考试科目相同,参考书目相近的学校。考博的时间很多都是冲突的,比如整个上海学校的时间都是同一天,一方面学生是可以报多个学校,但是校方会想办法阻止你的,所以很多时候只能报不同地区的学校了,也就增加了很多困难。可以提前多报几个名,等日期确定了再抉择。至于报考的专业,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因为博士的专业已经非常细化,研究方向不同,考的东西也就不同。尤其是在没有指定参考书的情况下,光凭研究方向的名称不好判断具体情况,ex中国思想与绘画,中国绘画研究,乍看之下差不多,一定要了解清楚。由于中国目前的学科建制还有些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一些新兴学科,比如艺术理论,在不同的学校会分布在不同的学院里。如果这个学校没有艺术学院,可能就会在文学院里的文艺学方向,浙大,在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或者是哲学系里会有一个比如佛教艺术这样的专业,都是不查不知道的。 }y*D(`
考试科目,国美,两门专业课名称分别是,专业能力测试1和专业能力测试2。 1LS1 ZY
h%F.h![*
专业虽然重要,但是导师也是同样重要的。在这里要分几种情况,读博的目的,还有自身的条件。 b}NNkM
有志于学术研究,两类导师适合你。第一类当,学界大腕,通常会有排队情况,要跟老师有长时间的接触。第二类,青年才俊,年轻一代中比较有学术作为的,这样的老师通常还会对你有更多的指导,在带学生上也会更加有热情。而且这类老师通常是大腕的直系学生,或是由大腕引进,所以其实是同一个圈子。 ;8PO}{rD
想要获得出国的机会。其实像985院校出国机会都是非常多的,只要拿到对方offer,留学基金委一看你是985一般都会批准,自己联系就可以。尤其是像北大清华基本每个学生都会出去交换。不过通常来讲,院系领导的学生,会更容易一些。系里资源,比如实践机会,因为是领导来分配,通常会偏向自己的学生。跟着有名气有资源的导师,当然福利会多一些,比如发文章,如果是学界大腕的学生,通常老师发一篇文章,可以带你发一篇,你就不用为毕业发文章而苦恼了。 `>UUdv{C
没有什么特别追求,条件一般,仅仅就是想读个博士,建议报个没什么名气的导师,这样竞争不会那么大。而且特别提醒一下,千万不要寄希望于调剂,除非是很幸运,基本没戏。 MuMq%uDA"
#b*4v&<
报考导师,最起码的准备工作是了解导师目前的研究动向,以及导师都写过什么专著。因为老师出题,面试时可能会问的问题,都可能跟他的研究,他感兴趣的问题相关。有些导师,直接把他的研究方法,研究进路作为自己带学生的研究方向,ex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专业方向“经典与解释,中国近现代哲学”。如果对老师不够了解,经典与解释到底是嘛意思?除非你看了他的书,知道这个是他所倡导的研究方法。他在出题时,肯定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出的。 0fX` >-X
mWZP.w^-
取消985,211的事情。一个趋势是比较明显的,就是一些学校一般,但是专业强势的地方应该变得更加可取了。尤其是想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到了博士阶段导师就非常重要了,比如像哲学界,邓晓芒和陈嘉映,一个在华中科技一个在首师大。如果想混学术圈内的话,这种学校也是可取的。多方报考的话,可以报一个这样的学校保底。 V/H+9+B7Im
特别在意毕业去向的同学,地域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仅要看学校的专业强不强,还要看学校所在的地域能不能提供你这个专业的就业机会。ex央美的艺术管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XgX~K:<jt
)rP,+ B?W
OF`J{`{r
如何联系导师这个重要环节。 nxV!mh_
联系导师要趁早,现在已经可以开始联系,尤其是报名比较早的学校,赶紧行动起来。如果今年的专业目录还没出,参考去年的。这个事情不要拖,大家心里要明确,联系导师,不管是审核制还是普通招考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pPOQv:~
如果在同一个城市的话,肯定要去拜访,甚至可以听一听老师开的研究生课。不要给导师送礼,不仅没用,还可能起到反效果。学校讲座是一个联系老师的机会,讲座结束之后就可以跟老师聊聊,日后跟老师写邮件就可以提到曾经听过老师的讲座,马上就会对你有印象了。有考博打算的同学要积极听讲座,参与学院会议。 wG MhKZE
不能面谈也没关系,大多数考生都还是邮件联系。老师邮箱都能问到,搜索,托人问,百度,知乎……一开始可以电话联系一下,后面最好就是邮件沟通,这样可以把你的想法说的清楚一些。ex范文。第一封邮件,两个主题,表达报考愿望,介绍自己的能力。等着看导师初步态度。 ?&9=f\/P
一般就是一个欢迎报考,可能会简短地说一下情况。接下来要真正跟导师有一定沟通了。 F-zIzzb&O
一开始可以笼统问一下,有没有要注意的地方,老师能不能提示一下,这个其实就是看一下老师的基本态度,对你的初步印象,不会给你说太多东西。 [ x+-N7
如果没有指定参考书的话,一定要问下老师有没有推荐的书,给了指定参考书也可以问问,参考书之外老师有没有推荐的。 n.c0G`
如果在跟老师相关的研究领域当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或是在阅读老师的专著中产生一些问题可以跟老师请教,学术探讨,但是不要问那种比较大的问题,ex老师对俄罗斯艺术有什么看法?什么是哲学?会觉得你特别幼稚,也没空回答你这种问题。但是可以跟老师谈一下自己想做的研究,问问老师的意见,ex研究文革时期的某个问题,靠不靠谱,当然最好不要研究。ex研究古波斯文化,怎么学习古典语言。 ,gZp/ yJ;
如果有得意之作也可以挑两篇自己的文章发给老师看看,不过因为老师都很忙,也不会仔细看就是了。 X<IW5*
报考您竞争是不是很激烈?这是一个委婉的问法。但如果还没问,老师就告诉你,竞争很激烈啊,那很有可能就是对你不太看好。也可以比较直白地问老师,您今年是不是已经有了比较合适的,中意的人选。当然老师不一定告诉你,只是问问也无妨,万一能问出点什么来呢。 0,~s0]h0V
@2.
:fK
往年试题,这种问题据我所知,还没听说过有哪个考生问过老师,所以你问了应该就会有点尴尬,老师可能会觉得这个学生挺大胆的,所以不要一上来就问,至少也是沟通了一段时间的。如果脸皮够厚,老师也特别好说话,其实也是可以问的,但老师很可能回答,我不知道不是我出题,虽然就是他出题。这个自己斟酌。交流的比较多了,老师觉得你不错的话,有的老师自己就会告诉你往年试题了,或者把自己的博士生介绍给你,你有什么问题跟师兄师姐请教。 ]QR]#[Tn'
考试范围和重点,问这个问题的学生倒有不少,但这个问题比较幼稚。比如考西方哲学,那老师就会说,范围就是西方哲学史啊,没有重点,什么都可能考。所以像这样的问题都不是太有用,如果跟老师沟通比较多了,或者觉得老师对你比较有兴趣的话,还可以问一问吧,看看老师会不会告诉你吧。我的导师给我的回复:不必准备,真实发挥。 b-8@_@f|g
&)6}.$`
关键还是要会判断老师的态度。因为博导每年都要招生,回答了太多这种问题,都有套路。一开始接到邮件,都是一个欢迎报考,再差的学生也是会欢迎报考。接下来联系老师都会态度很好。有些特别好的老师,如果他已经有了内定的人选的话,会好心提醒你一下,但是很多也都不会提醒。另外不要觉得导师对你态度很好很热情就很有希望,大多数老师都会表现的很外交,表面上都会很好很欢迎,所以不要掉以轻心,如果不是真的给你透露了什么信息,仅仅是态度热情的话,等于nothing,没什么实质意义。可能就是觉得你一般,还凑合,或者还有其他跟你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老师联系了,那么你们就靠自己的实力竞争吧。 U[3w9
所以基本可以这样总结,如果老师仅仅对你态度好,没有用,但像之前说的,但凡说了一点比较负面的说法,比如一开始就提醒你竞争很大,很可能就是对你的专业基础表示不太信任,觉得你竞争力不够。还有就是向你建议其它的专业或老师,这种也是委婉地表示不欢迎。ex导师两边兼职,武汉大学的教授,在南京大学有一个博士的名额。我同学在联系的时候,说想报考南大,但是教授回复,建议报考武大那边,因为武大那边的名额比较多,然而还是报了南大,果然复试没录。像这样的说法其实已经都比较明显了,很可能南大这边录取的这个同学,是导师特别想要的,已经给他内定了。所以自己要多个心眼,要学会判断老师的措辞,因为老师一般都是各种欢迎报考,但凡给你多说一点负面的内容,基本就是委婉地告诉你,希望不是很大,但是更多的也不方便说了,自己领悟吧。 I2HV{1(i
Uv[a
~'
博士阶段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就比较紧密了,老师也都很希望能够招到好的学生,所以如果你的确很优秀的话,就放心大胆地多跟老师交流,老师不会嫌你烦的。而且一定是会偏向跟自己联系比较多的学生,因为面试的时候,你无法保证自己一定能在15到30分钟的面试时间发挥的非常出色,所以如果有一个平时的印象分的话,会有一定加成的。ex为什么我可以直接放弃了两个学校的复试,其实就是因为我联系导师比较成功,导师明确表露了招我的意思。再次提醒大家,不要寄希望于调剂,很多导师很傲娇,都不会愿意接受其他老师调剂过来的学生。ex中大哲学系接受调剂,院系氛围好,老师之间的关系融洽,但这种情况是比较少的。 r=3`Eb"t
如果同学校同专业有两个博导,可以同时联系他们,但要注意措辞。不要一开始显得老师我就是想做你的学生,结果最后一声不吭地报考了另一个导师,就不太好了。 oy
jkk
总而言之,联系导师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帮你提前做出一个筛选,根据老师的回复,自己判断哪些是希望比较大的,就更加努力一点,哪些希望不大的,时间又冲突的,到时候就可以考虑放弃了。老师都不会明确拒绝你,所以要靠你自己在联系沟通中做出判断。 M887 Q'HSi
(*r2bm2FPO
!VIxEu^ke
审核制。还没实行多久,所以各个学校的政策都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别,而且很多学校只是部分院系在实行,每个院系的要求也都有不同,ex有的中国哲学方向不要求外语成绩。研一研二的同学,可能你目前想考的学校还没实行起来,但没准等你考的时候就实行了。 N[O .p]8
三种主要类型。第一种,审核与考试并存。先递交材料,如果审核通过,就不用参加初试了,直接进入复试,如果不通过仍然可以参加初试,分数上线进入复试。像这种类型的审核制都是非常严格的,一般要求你的毕业院校至少有一个是985,并且有在c刊上发表的文章或是有比较显著的成果。这个对于一般的文科生都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大家可以看一下实行这种制度的同济大学,今年的审核结果,人文学科包括法学和外国语在内的考生几乎全军覆没。ex山大是只有一些像长江学者这样的教授才有资格招审核制的学生,而要求直接就是学校必须211,在重要核心刊物上有发表。我山大同学考本校博士没听说过有谁是直接通过审核制考上的,所以这种类型如果能审核通过的话,一般都是已经工作了几年的老师,才会有发表和项目这些。 ~SBW`=aP}
第二种类型是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方法,先审核再考试,审核不通过也就没机会了。这种审核相对来说比较宽松,一会我们详细地讲一下。 IWi0? V
最后一种是还没有实行审核制的学校,但在最后复试阶段会加一个环节,提交材料。一般来说,这三种类型都是免不了笔试的,即便审核通过了,复试时也还是有笔试,只不过第一种类型的复试笔试的题量会小一些。而第二种类型其实就是把初试和复试二合一了,提前刷掉了一批提交的材料比较一般的考生,这样招生的工作量也会减轻很多。 V0m1>{
$]#8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