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是出于什么想法呢? CH4Nz'X2
答:“ 一言难尽!从内心出发,读博不是人生梦想;但读博,想实现人生的一种蜕变。一路走来,磕磕碰碰,内心深处有一种憋屈。这种憋屈,有点不服气的味道。” 5;XC!Gz
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他接近48岁,突然决定辞去事业单位工作,脱产去读博。 i3)3.WK^
看见这段文字,我真的有些惊诧,一时没法与他展开讨论。想起先前写过一篇博文,贴出来。 q]="ek&_
一直以来,坊间流传着一句话,读博就如赌博。实际上,这可能是一种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谬谈。 Z?eTjkNS#
持“读博=赌博”观点者,窃以为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酸味,一种羡慕嫉妒恨的心理在作祟。 "q?(rx;
客观来说,这可能源于公众(非当事人)表观上对读博的一些肤浅的认知。 (f&V 7n
(1)博士毕业难。 gv eGBi
博士毕业要求高,需要耗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牺牲更多个人娱乐、社交时间;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才能拿到博士学位。 +O8[4zn&k
(2)传统观念里,大学毕业即为独立人,是时候该自食其力、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oc"p5Y3,Os
一旦选择继续读博深造,会进一步增加家庭负担,不能尽快为父母分忧,承担儿女应尽的义务。 usc/DQ1
(3)女生读博,耽误成家立业,影响结婚生子。 \*MZ1Q*x
女博士也常被冠以现实版“灭绝师太”,可能成为所谓的“剩女”。 cUug}/!I
(4)博士毕业终究得面临就业。 L[zTT\a
读博专业面可能越来越窄,导致就业选择面也随之变窄,还不如读个硕士早点入职。 q,sO<1wAT\
(5)博士含金量贬值。 yFAUD
ro
现阶段博士数量剧增,培养质量堪忧,博士头衔已不再是“光环”和所谓的稀缺人才。 qg j;E=7
那么,事实是不是真的如此呢? 3SY1>}(Y
(1)戴上博士帽,需要达到相应的毕业要求。 !IJ
YaQ6z
即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力,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Xx}:@Ld
因此,博士毕业需要比硕士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fY:+Ru
对于这一点,确实不能吃苦和耐不住寂寞者,最好还是不要读博士。 |$tF{\
(2)关于挣钱早点养家糊口问题。 6U
).vg<
若家境确实不是很好,这点是可以理解的。 |3k r*#
相对来说,目前大学本科毕业的都是95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作为父母,可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书,起点高一点,不会太在乎孩子能否及时回报父母。 G$)q% b;Lz
这个年龄段的父母也就是50岁左右,还都在工作,不急需孩子抚养和养老。 V~Guw[RA
博士在读阶段,基本上奖学金可以抵消学费,国家助学金也基本达到了3000~4000元/月。 + $M<ck?Bo
因此,读博不会增加家庭的额外负担。 fhk(<KZvJ
(3)关于女生读博问题。 zq5N@dF
现阶段,持有“女博士=灭绝师太”观点的人,那真的是离“学位”太远的人了。 "wVisL2+.
暂且不说女博士数量日益剧增及女同胞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女同志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乃至高端管理等已属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 HZ(giAyjq
女生读博,既不影响结婚生子,也能做到读书爱情的双丰收。如果说女博士成了剩女,让男生望而却步,问题根源不在读博。 {dh@|BzsbH
有些事情纯属个人眼界问题,跟读不读博扯不上半毛钱关系,这种女生,不读博也会成为“剩女”。 #x;d+Q@
(4)关于“读博专业面越来越窄,更不好找工作,还不如早点就业”的观点。 eLH=PDdO
这个想法和观点的问题在于,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视角不一样。 Z%sTj6Th
与别人所处的热门专业相比,是没有意义的。人得跟自身比,纵向比,而不是与别人比,横向比。 0}Kyj"-3
如果你本科或硕士不属于热门专业,读了博士肯定具有更好的就业竞争力。 shLMj)7!
如果硕士毕业能找到自己很满意的工作,读了博士,也许不一定有硕士那么多的选择,是因为你对自身定位更高了,并不是正真意义下的就业面变窄了。 v?d`fd
博士毕业,就算找了一个硕士也能胜任的岗位,以你的博士头衔,起点是不一样的。 (wH+ 0
博士期间“耽误”的几年,对一生来说,那又算得了什么呢? !FK)iQy$0
未来奋斗的历程中,“起始时间t0”是晚了点,可“初速度v0”和“加速度a”是完全不一样的。 ]'<}kJtN.
(5)关于“博士贬值”问题。 Yl
1l$[A$
我国每年的硕士毕业生已接近或超过60万,而毕业博士约6万人。如果说博士已贬值,那硕士就成白菜价了。 %f\j)qw
所谓的“贬”值,是因为博士对自身的期望值更高,担忧未来难于获取对等的回报。
3? k<e
至此,得出的结论是显然的:读博≠赌博。
'0Q/oU
拥有博士学位的过来人,从来就没有后悔经历和体验读博的艰辛,剩下的只是风雨后终见彩虹、收获满满的暗自庆幸。 ow+_g R-
另外,从社会对人才需求年轻化的趋势看,考博不如硕博,硕博不如直博。 eiA$) rzy
当然,工作几年再回炉读博也是可以的,从知识获取的角度可能更有利,知道该学什么。 TPj,4&|
但花费的时间、精力和代价可能更高,毕竟时代不同了,现代社会对用人年龄的限制越来趋于年轻化。 B0g?!.#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