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教学环境论 d<y
B ~Y
●●1.什么是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那些内容? 0'gJSrgNI
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 EM"YjC)F
教学环境构成要素分析 zDX-}t_'q
(1)物理因素空气、温度、光线、声音、颜色、气味(2)各种教学设施(3)社会信息(4)座位编排方式(5)班级规模(6)人际关系(7)校风班风(8)课堂教学气氛(9)学校党、团、少先队组织,师生的仪表和举止,教室中人际距离,教学目标的结构,学生中的非正规团体及其规范,学校中的各种集会等一些其他因素。 .^/OL}/~<
2.谈谈教学环境在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Ax&+UxQ0|
教学环境特点 规范性,环境的建设各个方面都必须符合育人的规范要求。可控性,与其他一些自发形成的环境与自然环境相比,教学环境具有易于调节控制的特点。纯化性,学校是一片净土。教育性,构成的教学环境的各种环境因素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 C@xh$(y
●教学环境的功能 (1)导向功能 是指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自身各种环境因素集中、一致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2)凝聚功能 主要指教学环境通过自身特有的影响力,将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的少年儿童聚合一起,使他们对学校环境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3)陶冶功能 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养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4)激励功能 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励师生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机,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提高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5)健康功能 是指教学环境对于师生的生理与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大的影响。(6)美育功能 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感,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审美想象,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J:t1W=lJ3
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 q?`bu:yS
(1)教学环境与学生智力的发展 情绪是智慧的高级组织者,情绪能够知道认知过程和影响推理。良好的教学环境通过形成学生愉快的情绪、积极的情感来促进智力活动的发展。(2)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动机 以课堂教学气氛来说,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以师生人际关系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再以教师的期望来说,教师期望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它能在有意无意间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重要影响。(3)教学环境与学生的课堂行为 教师的课堂监控无疑是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座位的排列)、集体规模、集体规范等。(4)教学环境与学生成绩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校风的改善的确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By"
=]|Q
3.调节控制教学环境应遵循那些原则? }psJ'aiG*
(1)教育性原则 主要是要求教学环境的一切设计、装饰和布置都必须有利于启迪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向上,必须充分体现各种环境因素的正面教育。 'En 6h" {
(2)科学性原则 就是要求教学环境的建设和美化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规律,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控优化,使教学环境真正成为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体。 U\+o$mU^
(3)实用性原则 教学环境设计、建设和优化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条件,本着经济、实用、有效的宗旨进行,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教学,不能脱离教学实际需要和自身经济能力去追求物质条件的丰裕和环境外表的完美。 E#J+.&2
4.如何评价教学环境优劣? <Dl7|M
评价维度即评价者所选择的评价角度和评价的主要方面,它具体包括物质环境完善的程度;心理环境健康程度;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的契合程度。 a(F%M
一般评价标准 K"eW.$
(1) 整个学校中洋溢着重知识、爱科学、讲文明的气氛。 ^ [2A<
g
(2) 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 (,[Oy6o
(3) 良好的班级行为规范和班集体凝聚力。评价的方法 观察评价法;问卷评价法;访谈评价方法。
WJ8i,
7
第十一章 反馈论(一)——教学评价 N\rbnr
●●●●1.如何认识教学评价的功能?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各有何特点和用途? L9"V$MO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质量作出客观的衡定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功能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T.APxB
(1)诊断 通过在学期、学年或教程开始之前进行的测验,教师可以了解某个学生在特定学科的特定阶段,其知识、技能和能力已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学生学习不利(或有利)的原因,从而据此确定对该学生的具体施教措施,设计适合该学生学习准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单元。还可以帮助教师和学校对学生分班分组,予以适当安置。 c5pF?kFaD
(2)反馈 通过评价,学生学习上的进步获得教师的承认,心理上获得满足,从而会强化其学习的积极性。否定的评价往往会使学生产生焦虑,而适度的焦虑则可以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因。经常进行的各类测试结果,可使他们及时获得有关教学过程各个方面实施情况的信息,发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根据获得的信息修正、调整或改进教学工作。 LJ9^:U
(3)定向 学生在学习时间和学习力量上的分配,常常与考试中将要出现的各种知识的题目和性质成正比。测试内容、评价标准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标准,从而左右学生努力的方向、学习的重点和学习力量的分配。 3V2"1Ic
(4)证明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可以作为证明学生掌握程度、能力水平或学习水平的证据。也可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依据。还可以作为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判定某个教学改革计划是否有效的依据。 h49|x&0
3
(5)教学 考试或测验,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经验;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各种测试,其本身也可以看作一种教学活动。 (i1]+.
教学评价的上述功能—诊断、反馈、定向、证明和教学,决定了它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有了各种合理设计和定期实施的测试和评价,才使教学成为一个有结构的、系统的、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可控过程。 |X0h-kX4
总结性评价的特点 5$/ED3mcK
总结性评价是指给学生评定成绩,并为学生做证明或提供关于某个教学方案是否有效的证据。 s7[du_)
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在某个教程或其某个重要部分上所取得的较大成果进行全面确定,以便对学生成绩予以评定或安置学生提供依据。 Pd6 p)zj
总结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对某门课程整个内容的掌握,注重于测量学生达到该课程教学目标的程度。 2eK!<Gj
总结性评价的概括水平一般较高,考试或测验内容包括范围极广,每个题目都包括许多构成该课题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 (
w}iEm\b
总结性评价的用途 )l~:Puvh
(1)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W<x|ph
U
(2)预言学生在后继教程中成功地可能性 x4Q*~,n
(3)确定学生在后继教程中的学习起点 nkUSd}a`r
(4)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 n=qN@u;Fi#
(5)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 @9Rgg9r
●形成性评价的特点 -{n2^vvF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该项教学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是利用各种反馈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使学生在不断评测、反馈、修正或改进过程中趋于完善,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的。 (e.?). e
形成性评价主要目的不是给学生评定等第成绩或做证明,而是改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必备的主客观条件。 K Rs
e
形成性评价的测试次数比较频繁,主要在一个单元、课题或新的概念和原理、新的技能的初步教学完成后进行,能及时为师生提供必要的反馈。 }coSMTMv6
形成性评价的概括性水平不如前者那样高,每次测试内容范围小,主要是单元掌握和学习进步测试。 <pyLWmO
形成性评价侧重于教学改进和不断完善,是前瞻式的 dY[ XNP
形成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最重要的是,“反馈一定的伴随有各项改正程序”,以便使学生“为今后的学习任务做好充分准备”。 [;~:',vHQf
●形成性评价的用途 )IQ5Qu
(1)改进学生的学习 ^C$Oht,cU
(2)为学生学习定步 >v--R8I *
(3)强化学生的学习 nIc:<w]
(4)给教师提供反馈 [Ume^
诊断性评价特点 " ,k(*
教育诊断的目的,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证明其在学业上“能”与“不能”,而是根据诊断结果设计一些依赖和发挥学生长处,并补救或克服其短处的活动方式,即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长善救失”,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和困难范围内获得最大进步。 #x|xL7
诊断性评价用途 GY% ^!r
(1)确定学生入学准备程度 ^hL
?.xj
(2)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排 uT1xvXfqP
(3)辨识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B:5N I
a
●教学评价原则 <=O/_Iu
(
1.方向性原则 教学评价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是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第一层的最高保障。 0'
m$hU}
2.科学性原则 在评价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去评价客观事实。 R{6~7<m.
3.全面性原则 首先全面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的全面性,第二要面向全体学生,第三要注意评价教学中各要素的整体功能发挥如何。 H| UGR
~&
4.教育性原则 是指发挥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发挥评价的改进和激励的教育性功能。正确的评价结果,通过评价改进教学,而不是把评价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 (g(.gN]
●●2.如何理解“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 ~%gO +qD
心理学研究成果和和教育学实践经验表明,经常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有关教学进程的信息,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了解易犯的错误和遇到的困难。如果学生和老师能有效利用这些信息,按照需要采取适当的修正措施,那么,就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根据需要定期进行这类测试和检查,就可以使教学成为一个“自我纠正系统”。改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必备的主客观条件。 *;N6S~_'Y
3.根据本章内容,编制一份本书的测验双向细目表。P335 $nf5bo/;
4.分析和比较客观性试题与论文式试题的优缺点。
WRdBL5
客观性试题是在试题内提供正确和错误答案,由学生从中选择他认为正确的答案。优点 不受评卷者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除了评卷速度快以外,每一试卷中包括较多试题,可以考核学生是否达到各项教学目的的要求和掌握多方面知识的情况,经过精心设计的客观性试题能考核学生多种认知层次的能力。缺点 不能考核学生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也可能给受试者以猜测的机会。其常用的形式正误题、配答题和多项选择题。 1&7~.S;km
主观性测试题有三个特征1.有超过一个可能正确答案2.允许学生自由发挥3.评卷依靠教师的主观判断。主观性试题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中使用非常普遍,在考试中所运用的论述、分析、简评、试述以及命题作文等这些试题都属于主观性测试,也称论文测验。缺点 由于缺乏严格的客观标准而造成的主观误差。优点 考核学生的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0oC5W?>8s
●某班50人,考试后语文平均成绩60分,标准差为4,数学平均分为80分,标准差为10。学生甲语文64分,数学90分,学生乙,语文70分,数学81分。如果将两科合在一起排名次,哪个学生更好呢?请通过标准分数的比较,从而得出二人的成绩上的差异,并加以解释 >0XB7sC
对于这个问题习惯的方法是将每个学生的各科成绩加在一起,谁得分高谁就在前面,那么甲生得154分,乙生得151分,甲生应排在乙生的前面。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由于两科成绩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不同,两人的数学成绩差9分,这对于标准差是10,平均分是80来说差距不大;而凭均分,标准差4,语文成绩虽然只差6分,差距就显得大了。因此用原始分数排队是不合适的,我们把原始分数转化为标准分数,用标准分数值大小来排名次就合理了。 W~W`fm
甲生语文 Z=64-60/4=1 数学Z=90-80/10=1 7NQ@q--3s
乙生语文 Z=70-60/4=2.5 数学Z=81-80/10=0.1 Tr\6AN?o
然后将甲乙两生的标准分数值加起来再进行比较,结果乙生优于甲生,所以乙生排在前面。 ?=^~(
x?S
第十二章 反馈论(二)——教学管理 E\_Wpk
●教学管理定义 isF
jJPe
是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活动。 9y$"[d27;+
1.从教学管理的积极作用,试述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Q|vCWel{
教学科学管理,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教学科学管理,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学科学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认识。 (>)f#t[9J
2.根据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试选一中学或小学教学管理实例,进行分析、论证。 3Yb2p!o
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原则与方法,协调组织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完成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育目标。 =Rw-@*#l
3.试述教学管理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 E0lro+'lS
教学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的核心,而教学质量管理又是教学管理的关键。教学质量的管理既要着眼于教师教的质量与学生学得质量,也要着眼于提高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教与学的效率。所谓的教学质量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终体现为学生学习的优劣程度。 IncHY?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