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首位博士格勒: YI!@,t
在美国舌战达赖之兄 E3`&W
8
让其败下阵 /G
Ubc
“今天,无论我走到哪里,头上总是顶着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人类学博士和藏族博士的光环。”格勒今年应邀在母校中山大学演讲时说,“我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没有民主改革,我还是农奴。有了改革开放,我才有了读博士、当专家的机会。” hO H
DXc"
1988年首次赴美做访问学者期间,格勒与达赖的哥哥、在美国一所大学当教授的土登·晋美·诺布不期而遇,并展开了交锋。 -!JnyD
“他说不过我。”格勒对当年情形记忆犹新,“达赖的哥哥说藏汉之间水火不相容。我说,坏人和好人不是以民族划分的,任何民族里面都有好人、有坏人,你怎么能说一个民族全是坏人、一个民族全是好人?!” @Z{!T)#}j
!^m,v19Ds<
“当时如果知道他有心脏病,我的语气会缓和很多。他当场就出汗了,出去转了1个多小时才回来。”格勒说,“我敢与他辩论,是因为背后有祖国这个强大的后盾。” AC& }8w[>u
2011年卸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后,格勒在西南民族大学为培养中国的藏学家和人类学家辛勤耕耘着。 }+3v5Nz;
东乡族首位博士马建华: ^+b ??K
女儿毕业于北大 ~SD8#;v2
儿子在法国读研 sPoH12?AL
马建华至今仍记得,她小的时候,不识字的父母为了给在外地的外公写信,去生产队找识字的人代为写信的情景。这让她第一次感觉到了知识的重要性。 `fm^#Nw
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她成了新组建的新疆师范大学化学系第一届学生。备考博士时,她每晚用手电筒照着“啃书”。几个月后,她终于被录取为全脱产博士生,毕业论文获得优秀奖。 PY{])z3N
结束厦门工学院一天课程的马建华教授接受采访时说,除倔强与坚持外,她更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她认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女儿、一个农民的女儿,她能接受各种教育,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享受学校的最高助学金,并成为国家有用人才,完全是由于生活、成长在这个伟大的时代。 S{. G=O
马建华的两个孩子如今也都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其女儿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儿子在法国读研究生。 +,$ SZ O]
6B .x=
拉祜族首位博士刘劲荣: ;wF 0s
致力研究像歌一样好听 E%tGwbi7
的民族语言 p
#DJow
2008年,刘劲荣的论文《拉祜族四音格词的研究》通过答辩,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毕业时有位中央媒体记者找到我,我才知道自己成了拉祜族首位博士”。 QO|roE
1984年,刘劲荣考取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就读的是全国绝无仅有的拉祜语专业。从本科读到硕士后留校,他一直研究的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co-dq\P
在刘劲荣的家乡,人们说话就像唱歌一样好听。他说,他爱上研究拉祜语,是因为这一语言自己听了半个世纪,是割舍不掉的母语。同时,国内这方面研究也比较缺位。“随着社会发展,民族语言有消失的危险,要有人赶紧进行记录和传承”。 L28DBj E)A
近年,他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彝缅语言比较语法话语材料数据库建设》、国家民委科研项目《拉祜语四音格词的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等。 O>)Fl42IeD
赫哲族首位博士何玉芳: ,ag:w<km
专著成为研究赫哲族 D<SLv,Y
文化变迁的经典 [8OQ5}do/
“地理课本上给赫哲族的形容词是‘勤劳’、‘勇敢’,我还要给她加上几个词—顽强、智慧、包容。”昨日,何玉芳充满京味的普通话中透露着豪爽和热情。 <{xU.zp'
第二次高考后,何玉芳顺利进入东北师范大学学习。“我想要跨学科继续深造,同时也感觉有责任去整理自己的民族文化,于是在职报考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生。”她说,“我成为族里第一个博士,不需任何官方认定,就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W/#$s|X\
何玉芳的博士论文关注的是中国赫哲族与俄罗斯那乃族的文化变迁。“如今,有少数观察者比较浮躁,到我们家乡住十天半月写个东西就把我们的民族文化给定性了。我可不会这样干”。为了做出高质量的研究,她多次到俄罗斯那乃族聚居地实地考察,甚至推迟了1年才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最终,她在博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专著《赫哲族那乃族文化变迁比较研究》,成为研究赫哲族和那乃族文化变迁的经典。 $~s|%>@
9S8>"w^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