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和“博士后”代表攀登学位的顶峰,是学子们多年寒窗苦读追求的最高目标。面 dxA=gL2
对这一特殊群体,我们的目光常常会习惯地仰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就是知识的 c-,/
qn/
化身。“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然而现实困顿却让不少博士心生困惑—— C`ok{SNtUy
LX8vVj8K
最近,在水木清华BBS上,一篇名为《读博士是为了什么》的帖子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并且 0|cQx
VJb
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许多高校博士生以及大学生纷纷跟帖,各抒己见。
I4$a#;
D_{J:Hb
在众多留言中,博士毕业后的生存问题成为重要话题。 `]Xbw^Y'x
,70|I{,Km
博士后的辛酸 uZNR]+Yu@
Gr_I/+<
“念小学的时候总是考第一,因此总是斗志昂扬,把清华北大当作最低理想;上了初中第 3wK)vW
一的机会是零,但仍然是老师的宠儿,现实的目标变成了考上重点高中。高中尽管也还优 e2;">tp6?
秀,但已经忘记了儿时的理想,因为学校历史上几乎没有人上过清华和北大,好歹进了一 CyE.q^Wm
所所谓重点大学;本科快毕业的时候,发现专科毕业的同学已经开了自己的公司,每年有 5d)G30
一二十万的进账,我暗自下决心,好歹也该找个月薪5000元的工作吧;不幸保送了研究生 xKxWtZ0
,快毕业的时候发现工作已经比较难找,于是把标准放到了3000元;而本科毕业的同学拿 p7z#4 GW
个三五千元是一般情况;又不幸被保送了博士,毕业了发现研究生毕业的同学正在北京筹 tW,<Pe
划买房子,而我进了北京高校当了一名老师,拿着1200元的工资;再过几个月,我就28岁 QF>H>=Za=
了,我已经没有了理想,只是希望工资能够涨到2000元,能在食堂吃饱饭。” l|DOsI'r
k&Sg`'LG8
在其中一个帖子里,一位博士如此感叹:我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读博士是为了什么 _PuMZjGL
? j"f]pzg&
XOxm<3gXn
“我再拼5年,挣钱买套房子!”说这话的人是陈立,他现在是上海一所名校在校博士后。 7JujU.&{6
上海的高档大厦千万间,但栖身的房子却“难”住了这个博士后。 而当初,也正是为了过 (bXCc
上更好的生活,在企业里工作了10年的陈立,放弃了办公室主任的职位,告别妻子,一口 <-$4?}
气将硕士、博士、博士后一路读了下来。 这么多年,陈立的妻子一个人带着儿子,在遥远
/OViqZ;9
的四川艰难度日。一家人分居两地,寒暑假里才能见上一面,以至于在儿子小时候,每次 j@9A!5<CCk
陈立回家,儿子坚持不叫他爸爸而叫他叔叔。 几年博士学习生活,妻子在期盼与等待中, L,R9jMx?_
默默承受和分担着陈立的压力。妻子一个人,要工作还要操持家务、教育孩子,如今看起 r!(~Y
A
来,妻子比实际年龄要大好几岁,每当想到这些,陈立就心存愧疚,暗暗发誓要让老婆孩 t]Vw`z%G
子过上好日子,以弥补这几年对他们的“亏欠”。 博士毕业后,陈立曾试着到两家公司应 7m1*Q@D
聘。但在一个公司干了两个月,觉得自己的性格与公司气氛不一致,因此,又回到学校做 ;R/=9l
博士后。 日子一天天过去,离陈立出站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本该充满出头喜悦的陈立,反 E;%{hAD{
而心里有点慌了。留在上海,工作容易找,但买房困难。要去外地,又得拖家带口奔波他 #u#s'W
乡,而且同样居无定所。陈立面临着两难选择。快40岁的人,为生活发起了愁,为自己的 'A4Lr
?L|@{RS{|
去向彷徨起来。 陈立的苦恼并非孤立的。南京高校一位教授对记 [3j]r{0I
者说,为什么那么多留学生在美国不回来?不为别的,只是生活条件方面的考虑。直到今 $)kIYM&
天,我们学校的一个博士后也得跟别人合住一间宿舍,自己媳妇来了还得把同宿舍的人给 4H{L>e
撵走,这就是不少中国博士生的生存状态,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生存都有问题,又何谈 T1D7H~\lG
事业? t0?\5q
~aBALD0D;
R D)dw
%2V_%KA
一位博士的求救 TMGZHOAt
16xM?P
$vicxE~-E
eml(F
生活的困顿尚可以忍耐,但如果再遭受更大打击,则会让人很容易丧失尊严。 aMT&}3
L
k`0z
今年29岁的陆舍铭博士,2004年7月从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毕业后,在南京模拟技术研 TqCzpf&&h/
究所工作。陆舍铭有一个温柔可爱的妻子和一个两岁多的儿子。这个原本可以过上平稳幸 Zb3E-'G+
福生活的家庭,突因妻子洪旭香患上白血病而陷入了困境。2005年3月中旬,收入不高的陆 =U2`]50
舍铭因为无力支付妻子高额医疗费用,不得不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无奈地向社会发出呼 }[?X%=
吁:帮帮我,救救我妻子! jR*1%.Ng
lZ'NLbK
去年7月,陆舍铭博士毕业后,带着心爱的妻子洪旭香来到南京工作。陆博士之所以到南京 e>X&[\T
,不仅因为自己是江苏人,更由于陆舍铭考虑到父母日渐年迈,离家近些,将来好有个照 ^?w6
应。 9^>nZ6
iwrS>Sm
洪旭香学的是会计专业,由于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在家中复习备考,她打算参加 0t'WM=W<!8
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的考试,等找到满意的工作,生活安定下来后,再把孩子从爷爷奶奶 HSq&'V
身边接过来,一家人好好地过日子。 LBbk]I
{
+MqXeq
D<C ZhYJ
就在他们憧憬着将来,以为美好的生活从此开始之际,命运的魔掌正悄悄地向这对夫妻袭 ~O&3OL:L
来。
AI/xOd!a
nu|;(ly
今年春节过后,洪旭香常感到身体有些异样,并日渐消瘦。陆舍铭忙于工作,只是叮嘱她 utfD$8UI
到医院检查。3月8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检查后,医生严肃地告诉洪旭香,她患上了慢性 =X]$J@j
粒型白血病,需要准备50万元人民币,住院等待骨髓移植。 pd/{yX M
`gSqwN<x%
对于这对年轻夫妻来说,这个结果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陆舍 tFO86 !ln
铭的精神几近崩溃,想想自己一个博士,面对脸色苍白、卧病在床的妻子,自己却无能为 Ws{2+G~
力,负担不起原本要和他走完一生一世的妻子急需的高额医疗费,这个寒窗苦读的知识分 IEmtt^C
子只能背着妻子偷偷地哭! wk'|gI[W
uR"(0_
眼泪当然救不了妻子的命,时间越往后拖,病情越会加重。陆舍铭咬咬牙,从不求人的博 #0zMPh /U}
士,瞒着妻子写下一封求救信开始在街头,在校园,在高档住宅区向大家散发,那张小小 3T+#d-\
的白纸上,留下了陆博士情深似海、但却心急如焚的话:“请大家救救我爱人吧!她还年 \J.PrE'(}
轻,才28岁,我们的孩子才两岁多……” LhUrVydL
]Wa.k
3月26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记者见到了陆舍铭和他的妻子洪旭香。这对年轻的夫妻面对 t6W$t
着50万元的巨额医疗费,依然一筹莫展。 ^/h,C^/;
c!d>6:\
陆舍铭博士毕业刚工作,手头并无多少积蓄,每个月的薪水,还不够大医院两天的花销。
NnRR"'
家乡的亲人,同窗好友虽然纷纷解囊帮助,但那毕竟是杯水车薪。 ou0(C`
>j%HVRW
面对记者,陆舍铭甚至说道,如果典身可以换来医疗费,他愿意以这种方式救自己的妻子 1\X1G>60m
。 :7
Ro9z8
fo;Ftf0
在读博士生的尴尬 *G"L]Nq#
hN=YC\l
“今年已到3月25号了。”张君红有点不好意思,“这个月216元的津贴费已经花光了,再 n}
Pz:
加上要准备‘升博’的一些手续,家教也中断了。” @)owj^sA
]@wee 08
生活陷入窘迫的张君红是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的研究生,硕博连读的他已经熬 ;5urIYd
过了硕士阶段,即将升入“博一”了。 ?nZQTO7
-HutEbkjx
张君红把考研当成了改变命运的一种方式。他决定报考上海交大的研究生,经过半年夏习 tXDO@YH3S
,他参加了每年一度的考试,由于分数原因,最后被调剂到南航,并且还需向学校交纳1. )4q0(O)d
8万元的费用。张君红没有钱,一度打算放弃,是惜才的老师帮忙给他垫付了这笔钱,张君 8VxjC1v+
红才重新当起学生。 0n` 1GU)W
nG
hFY Ql
张君红今年30岁,算是师兄里年龄较长的一位,但他还没有结婚。有个女朋友已谈了两年 1#9qP~#]'{
,在一个县级市里做小职员。两人天各一方,很明显,要结婚首先得有房子,可张君红现 HIM>%
在还住在学校集体宿舍里,依照南京的消费水平,买房也不知是哪年哪月的事了。 a7KP_[_(
DlIy'@ .
为了和女朋友联系方便,他花200元买了一台二手手机。“快撑不下去了,想要工作,挣钱 R-CFF
!”张君红说,以后想留在学校当老师,但留校是要博士文凭的。他只能咬着牙读下去。 9U$n;uA
好在升入“博一”后,每个月可以拿到900元的津贴。 o_C
j o
aMI\gCB/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大学里和张君红一样生活窘迫的为数不少,南京大学一位博士生告 .b'hVOs{
诉记者:“我与爱人都是博士生,我们的课业压力都大得难以承受。我个人的情况是这样 "_dh6naZX
,我也替导师做课题,我觉得只要不是偏离科研主题太远,做了对学业也会有帮助。我爱 =gL~E9\
人也是这种情况,但我们受不了的是,我们实在太清贫了。在这个大城市里,我们精神上 H%2Y8}
觉得自己是人才,可去超市、去菜场,总觉得捉襟见肘,饭店更是从不敢去。我们已经30 B^`'2$3
岁了,不能要孩子,不能买房安家,不能在社会上参加正常的娱乐消费。父母现在比较年 ,I# X[^/
迈了,可我们帮不了养育自己的长辈,所以我们内心是很苦的。”
;/.ZjTRw
5R6@A?vr
H3<
`
就业是个大问题 d9@!se9&Z
U)mg]o-VE
m<]b]FQ
除了生活困顿而外,许多博士生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就业”。 `72 uf<YQ
J<8~w; i
“前程无忧”的最近一期调查表明,许多博士生对就业状况感到压力很大,尤其是面对20 5@_c<
05年全国研究生数量将增加到100万,竞争将更加激烈。 zSs5F_
;yh}$)^9
事实上,很多人选择读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就业的压力。 ~xz3- a/
5G-)>
“刚入学的时候没有多少人会想去考博,但当察觉到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就会有不少人选 QvB]?D#h
择读博士来提高自身的含金量。” ,1>ABz
Nc4e,>$]&
然而,现实情况是,企业对于能力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对学历的重视。 P8#;a
&gIDcZ
一位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企业衡量人才的标准更偏重能力而非学历。企业需 "f'pa&oHi
要的不是高学历,而是有能力、能立即上手的“实力派”人才。这位负责人说,近年硕士 |UbwPL_L
、博士大规模扩招后,感觉博士生和硕士生相差不多。另一方面,很多博士都已成家,企 $O|J8; "v
业要聘用他们,往往还要把他们的配偶、子女等安排好,这是企业最头痛的事。相比较而 0:<dj:%M
言,硕士生就显得更实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