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政策随时更新) /*s:ehj
i|+ EC_^<
中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综合性大学,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21年学校有14个二级学科专业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热忱欢迎广大学子报考! ei
'=%r8~
A
EaT
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介绍 :" Q!Q@>
(湖北省一流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家民委重点学科) iaO;i1K5U
民族学是中南民族大学设立最早、实力最雄厚的传统学科之一。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二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获批设立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设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法学、民族药学等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ZM #_uW
民族学是中南民族大学积淀最为深厚的特色重点学科。1951年,创建民族研究室,民族学家岑家梧先生等参与了全国民族调查,为土家族、黎族等中东南民族识别做出了突出贡献。1983年,著名民族学家吴泽霖先生创建了国家民委直属重点研究机构——民族研究所,随后又创建了国内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目前,民族学一级学科所属有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政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城市民族与宗教事务治理研究中心、中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专业委员会、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研究中心、湖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湖北区域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等十余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和基地,中国武陵山减贫与发展研究院、中南民族大学与湖北恩施州共建“恩施发展研究院”等研究平台也依托该一级学科。该学科还建设有设施完备的“民族学人类学文献资料中心”和“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实验室”,中国第一个民族学博物馆也是该学科的重要科研平台。 WLGx=
;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一级学科现为湖北省一流学科、省重点学科、国家民委重点学科、湖北省优势学科。民族学本科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特色品牌专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是国家精品在线视频课程。 aCzdYv\} &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一级学科已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数十年来,为国家和社会特别是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形成较为成熟的学科团队,现有博士生导师30余人,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务院民族学学科组成员,教育部民族学本科教指委委员,10余人次获得国务院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高层人才、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湖北省特殊津贴专家等,10余人次担任国家一级学会和省级学会组织副会长及以上学术兼职。 bA\TuB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术研究成果丰硕,近10年来,累计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70余项,发表和出版论著近600篇(部),有5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特别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该学科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在2017年公布的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中,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位列A类学科(A—),名列第三名。 i>6SY83B}
X_|W#IM*+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介绍 2xRb$QF
(湖北省重点学科) R)?b\VK2$
中国语言文学是中南民族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专业之一,其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学校1951年建校之初的“文化班”。2018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北省重点学科。现设有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文化传播学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bf2R15|t5`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团队是国家民委重点科学研究团队。民族文化影像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是湖北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是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中心是湖北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湖北省品牌专业和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新闻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湖北省“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了国际班,招收外国留学本科生、研究生。中国语言文学数字化教学团队、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群教学基层组织分别获省级教学团队、省级优秀教学基层组织。 JG&`l{c9
该学科现有教授19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享受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3人,有17位教师曾赴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南非等国从事科学研究或学术交流。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或青年项目24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哲学研究》《文学遗产》《民族研究》《文艺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项。 A3ad9?LR[R
:Z(?Ct&8
二级学科博士点介绍 3nv7Uz
030401民族学 S W(h%`U
民族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目前设置“散杂居民族研究”、“社会人类学”两个研究方向。 jq(3y|6,
“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方向,立足中南,兼顾全国,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长江流域以及中南地区散杂居民族的历史与现实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为散杂居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主要着力点有二:一是加大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力度,着重研究影响散杂居民族的突出问题,如散杂居民族关系、省际结合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过半县、直过民族等问题。二是关注回族以及伊斯兰教在散杂居民族问题上的突出地位和特殊影响。这是国内唯一以散杂居民族作为研究对象的博士研究方向,设点20年来,已经培养出数十名本学科领域内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 7onMKMktM%
“社会人类学”研究方向,注重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结合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政策科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对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迁,以及因社会变迁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行综合性研究。研究对象上,侧重对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现象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学理上,注重探讨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生成及其运行的社会逻辑;应用上,注重探求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本质和特性,致力于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并致力推进其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I7b(fc-r
本学科研究成果丰硕,出版了《散杂居民族概论》、《诸马军阀集团与西北穆斯林社会》、《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与现实中的认同》、《民族文化与社区和谐——回族社区的调查与分析》等 20多部著作、160余篇论文,并有多项成果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和国家民委优秀社科成果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承担的国家、省部级等课题有20多项,如 “西部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社会稳定对策研究”、“长江流域散杂居区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关系研究”、“民族文化与社区和谐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政策对我国的启示研究”等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6dTq&GZ\
03040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R L/~E
xYC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博士点设有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两个研究方向。 e'aKI]>a
“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研究领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关注古今中外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重点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创新与发展,聚焦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WL-+;h@VQ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领域,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在系统研究和学习国内外行政管理理论和民族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民族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相关方法,以问题为导向,探索与分析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公共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不断完善和推动我国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UI|L;5
近年来,本博士点在国内外权威及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政策评估”、“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民族工作”、“民族关系预警”、“跨界民族与边疆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发展评估报告》、《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完善与创新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民族政策》、《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研究》、《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研究》、《中、东部地区城市民族关系研究》、《中东部地区回族等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研究》、《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当代国际安全合作的探索与争鸣》、《当代世界冲突的民族主义根源》、《跨界民族问题与边疆治理研究》、《民族关系和谐性检测预警及主动调控机制研究》等专著,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关于民族地区生态利益补偿理论、民族利益表达制度等问题的研究,对民族政策的完善以及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博士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研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研究”、“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估与制度创新研究”、“我国中东部地区城市民族歧视与反歧视对策研究”、“‘西方之乱’中的种族、民族主义回溯及其应对之策研究”等,立项经费达到500余万元。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二、三等奖20余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Nf6>_qEM
03040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p.i$[6M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二级学科博士点目前设置“民族经济理论与政策”、“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两个研究方向。 =Run
“民族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民族经济学基本理论,并围绕我国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系列政策,深入研究政策的变迁与实践、以及效果评价与政策创新。该方向涵盖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金融发展、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和扶贫开发等诸多方面。既注重理论创新,亦注重服务现实。 WmLl.Vv=
“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方向,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入研究市场机制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民族地区资本市场,以及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民族文化旅游等问题,揭示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决策服务。 NWPL18*C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具有30多年研究生培养的深厚积淀,取得了一批丰硕成果,为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少数民族事业发展、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等国家战略决策提供咨询服务。近年来获得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招标课题、国家社科重点和一般项目等30多项;在《民族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著作30余部。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反响,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 ~J!a?]
030404中国少数民族史 `Yp\.K z
中国少数民族史二级学科博士点目前设置“中国民族关系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史”、“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遗产”两个研究方向。 xG0IA 7
“中国民族关系及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南方民族与中央王朝之间、少数民族之间,在历史上的互动、交流、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研究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开发与发展的历史;注重对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Malt7M
“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遗产”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黎族、畲族等中东南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遗产,重点研究南方民族土司文化遗产、南方民族历史文献整理、南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开发,探索历史,关注当代,服务现实。 :/ns/~5xa:
本学科方向研究在我校历史悠久,成果丰硕,主持完成了众多重要课题,其研究成果及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多项,如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南方少数民族国家认同与民族团结的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开发利用民族关键符号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调研报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内在逻辑和实践创新研究”“土司文化遗产比较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出版了《瑶族史》、《黎族史》、《土家族文化史》、《土家土司兴亡史》、《土家族简史》等30多部著作,完成了壮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畲族、布依族、毛南族、京族等13个民族简史的修订;在《民族研究》、《光明日报》、《江汉论坛》等期刊发表有重要影响的论文60多篇。这些研究成果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民委、湖北省二、三等奖17项。 vgOmcf%;
|#R;pEn
[YP8z~
030405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8h9t8?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二级学科博士点目前设置“民族艺术文化与艺术遗产保护”研究方向。 Q_/{TE/sO5
“民族艺术文化与艺术遗产保护”研究方向,以南方少数民族艺术为重点,将民族学与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研究少数民族艺术的文化内涵、艺术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重点从象征人类学的视野研究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将理论研究与保护实践相结合,关注民族艺术遗产的保护,重点研究南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udB:ys
本学科具有悠久的研究传统。早在20世纪30、40年代,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岑家梧教授即撰写《图腾艺术史》、《中国民俗艺术概说》等论著,在这一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校学者继续开展少数民族艺术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出版了《转型与发展——当代土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东方美学》《土家族民间美术》《中国南方各民族民间剪纸美学研究》、《黎锦研究》等20余部专著。在《民族研究》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了150余篇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近几年,获得“南方少数民族手工艺资源体系与基因要素图谱研究”“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现代利用与保护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与保护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 =wK3\rG
0304Z1民族教育 VuFMjY
民族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目前设置“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民族教育管理与区域发展”、“民族教师教育”三个研究方向。 ,HS\
(Z
“民族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侧重于民族教育基本理论,包括民族教育学科理论、民族教育发展理论、民族教育改革理论、民族教育价值理论、民族教育形态理论、民族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研究方法论以及当代民族教育热点等,旨在探索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律性。 kM]:~b2
“民族教育管理与区域发展”研究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为指导,深入开展各级各类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系统开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改革战略、教育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的政策研究和国内外比较研究,重点关注民族地区和民族教育特殊性问题及其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开展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内地班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开展民族区域文化和国际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is{I5IR\/
“民族教师教育”研究方向,侧重研究教师教育的基本理论、教师教育政策研究、教师教育重大现实问题和民族教师教育问题等,旨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理论。 O]w &uim
本学位点的博士生培养实施导师组负责制,导师组由学科二级点指导组组长统一协调。导师组成员由学科教授组成,可适当吸纳业绩突出的副教授或讲师参与。博士生的培养过程注重课程讲授、专题指导、学术讨论相结合,系统理论学习和自主科学研究相结合;注重培养博士生的科研规范意识和富有创造性的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课题研究,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研讨会以及相关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 AQ. Y-'\t
近几年来,本学科方向教师的研究成果丰硕,主持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多项,如“中国特色民族教育理论体系研究 ”、“民族教育立法问题研究”、“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创新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双语教育政策绩效研究”、“西部地区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及特色研究”、“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政策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研究”、“贵州省民族文化传承的课堂志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政策发展与实践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研究”、“地方教育政策与法规问题研究”等。在国家级重要出版社出版《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研究》、《民族院校学科建设战略研究》、《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研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研究》、《中国民族院校的定位与发展研究》、《一种分析范式:中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模式研究》等专著20余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人民日报》等权威和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项,国家民委及其他省部级以上奖项10余项。本学科教师还多次应教育部、国家民委、省部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邀请,参加有关教育政策改革决策与咨询、教育法律法规修订等工作与研讨会,并获得相关部门的好评。 }aXc,;Ps
0304Z2民族法学 k='sI^lF
民族法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目前设置“民族法理论与实践”、“知识产权与民族发展”两个研究方向。 NAV}q<@v
“民族法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研究民族法理论及相关制度的运行状况和民族法律规范的实践效果,其中以多民族国家协调民族关系的法律机制和少数人权利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为研究重点。 iKV;>gF,)v
“知识产权与民族发展”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知识产权法与民族(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关问题、民族地区知识产权理论与制度的特殊问题、民族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近年来侧重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物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构建等相关问题。 ^R1
nOo/
该学科点的教师,在《民族研究》《光明日报》《法商研究》《法律科学》《法学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分别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宪法年刊》转载或收录;出版《宪法的社会理论分析》《统一•自治•发展——单一制国家结构与民族区域自治研究》《论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论》等专著;近5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主持教育部、司法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三等奖多项。该学科点的教师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权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研究,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多次应国家民委、国务院法制办、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等部门的邀请,参加有关立法、修法研讨会,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法律、法规、规章的出台与制度构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