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的相互影响 25分 HEs .pET\
iz:O]kI
xX\A&9m
DC,]FmWs!+
|K'7BK_^J
佛教何时传人中国,历史上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西汉哀帝 N3|aNQ=X0
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由西域大月氏伊存121授《浮屠经》给博 vve[.Lud'
士弟子景卢开始的,从史书上看,在中国最早出现的佛经是东汉 m8z414o
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得的《四十二章经》,主要阐述早期小乘佛 ~uw eBp~O
教的基本教义,而后才有大乘佛教的传人,东汉末对佛经的翻译 Dlx-mm_
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前者主要翻译小乘经典, .!Q?TSQ+{!
后者主要翻译大乘经典。佛教最初传人中国时并未引起社会重 -3Auo0
视,反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儒林之所说,未闻修佛道以为 ; d :i
贵”①,佛教依附于道士、方术,佛教经典的翻译多借用道家范 j?s+#t
畴、术语,当时一些佛教学者在翻译或编辑佛经时,还尽力把佛 q Qc-;|8
教与儒家思想调和起来,避免与中国传统政治伦理观念相冲突, H
JjW
如东汉末安世高译《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三国时译经家康僧会 <j^"=UN4#
集录有关佛经成《六度集经》时就是这样做的,而当时出现的 ZN-5W|' O
《牟子理惑论》更是竭力用佛教教义来迎合儒家思想,坚持佛、 $6yr:2Xvt
儒善恶标准和伦理观念的契合、一致。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大 gpe-)hD@R
盛,中国佛教学者也摆脱了以往认佛教为一种道术的观念,认识 '-Kr
neZ!
到佛教是一种哲学的宗教或宗教哲学,并直接利用魏晋玄学中不 U?yKwH^{
同的思想观点理解、阐明般若学理论,从而形成了般若性空理论 |p
@,]cz
的不同派别——“六家七宗”。东晋后期.佛教领袖彗远自觉地把佛 o3x
fif
教理论同中国固有的宗教迷信以及儒家伦理思想调和起来,如他把 u
f}Q{@Ab
佛教因果报应同封建礼教沟通起来,把因果报应作为实行封建礼法社会教化的思想基础,他说:
-TKQfd
“因亲以教爱,使民知其有自然之恩;因严以教敬,使 #wL8=QTcNC
民知其有自然之重;二者之来,实由冥应。应不在今,则宜 jthGNVZ
寻其本。故以罪对为刑罚,使惧而后慎;以天堂为爵赏,使
O^I%Xk
悦而后动;此皆即其影响之报,而明于教,以因顺为通,而 p/%B>Y>
不革其自然也。”① o0Pc^
Jz'8|o;^
不仅如此,有的佛教学者还能吸收儒家思想,从而提出新的 +]N PxUa
佛教理论。如竺道生在大本《涅檠经》没有传人的情况下,发明 K)8N8Js(
“顿悟”成佛,提倡“一阐提亦可成佛”,先为佛教界所不容,被 ]Qb85;0)
目为异端,《涅槊经》传人,其思想获得证实,竺道生受到敬重。 *kWrF* )J
我国有学者业已指出:“道生的新论是基于成佛在于悟‘理’的 Q.]RYv}\
思想,并认为一切众生本有佛性,‘一阐提’自然不能例外。这 ]aVFWzey
正是中国儒家的‘穷理尽性’和‘人皆可以为尧舜’思想启迪的 a]u1_ $)
结果。”④竺道生的这种观点,“把佛性论同中国儒家心性论开始 fxL0"Ry
结合起来,和儒家传统的心性论在根本点上相通相同”③,可以 Kg MW
说,佛教理论的这种创新是在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产 _'47yq^O
生的,已深深地烙上了儒家的印记。 1%,AU
^qD@qJ
tlz)V1L
中国佛教鼎盛期是在隋唐,当时各种佛教宗派纷纷创立,但 'dTg\
Qv
只有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些结合中国传统思想而创立的佛教 }I;5yk,o
宗派影响较大,成为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的主流,而那些继承印度 /\&Wk;u3
佛教原型,很少结合甚至排斥中国传统思想的佛教宗派如三论宗、唯识宗、密宗等影响则不大,甚至几成绝响。就天台、华严 NiTLQ"~e
与禅宗来讲,天台宗标榜方便法门,调和佛、儒、道思想,如把 L_WVTz?`
其止观论与儒家人性论调和起来;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论”宣扬 HX]pcX^K
“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直接为现实社会政治服务,“在玄学、佛教和程、朱理学之间的思想传承上,成为一个重要的过渡环 Z>#MTxU(
节”①;而禅宗更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公开向印度佛教经典权 |p1pa4%}
威挑战,影响巨大,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一部分。 j.L`@
0^PI&7A?y
佛教在唐代后期开始衰落,由宋至明除了以六祖慧能为创始 .g6DKjy>
人的禅宗南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外,其它各大宗派如华严宗、唯 ix=H=U]Q{
识宗、三论宗、天台宗都日趋衰落,并严重儒学化。很多著名禅 j4B|ktf
师提倡儒佛合一,宋代自号“中庸子”的智圆“以宗儒为本”②,
>v DD.
《辅教篇》的作者契嵩盛赞儒家“穷理尽性”,宣扬儒佛合一,大 Tpv]c
慧宗呆主张佛教的“菩提心”与儒家的“忠义心”乃“名异而体 !Y3
*\
同”,明代四位最著名的佛教学者株宏、真可、德清和智旭都提 V\V:uo(C
倡儒佛合一。 t,2Q~ied=
<2Qh5umQ
(张学强,,拒斥与吸收:教育视域中的理学与佛学关系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第13页) jBvZ>H+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