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s[0`
1.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反应。 ~,1Sw7rE
2.抗原Ag: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h^tCF=S
3.表位(抗原决定簇)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QE[<Y3M
4.半抗原hapten:某些小分子物质只可与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而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即只具备免疫反应性,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 TQ4L~8
5.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V)/J2 -w
6.佐剂adjuvant: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 >rEZ$h
7.抗体Ab: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uPzj_kU6
8.免疫球蛋白Ig: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 S5TVfV5LI
9.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仅需极低浓度即可非特异性激活高达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抗原。 '_
.qhsS
10.单克隆抗体:由单一杂交瘤细胞产生,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原。 <F0^+Pf/
11.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NK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NK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L7 }nmP>aR
12.互补性决定区(CDR):VH和VL中的3个可形成与抗原表位互补的空间构象的区域。 0!dNW,NfJ
13.补体Complement: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0 x-g0]
14.膜攻击复合物(MAC):由补体系统的C5b~C9组成的复合物,可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靶细胞死亡溶解。 m-
<y|3
15.细胞因子CK: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 \~,\|
16.CSF(集落刺激因子):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分化、增殖的细胞因子。 pPRX#
3
17.IL(白细胞介素):是由白细胞产生的又介导白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些细胞因子。 u)r/#fUZ
18.TNF(肿瘤坏死因子):由单核巨噬细胞与活化T细胞产生的,能造成肿瘤直接死亡的细胞因子。 '|ntwK*f
19.IFN(干扰素):由干扰素诱导剂或病毒感染诱导组织细胞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调节免疫作用的小分子蛋白质。 iXnXZ|M
20.白细胞分化抗原(LDA):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各个细胞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表达的细胞表面分子。 Yt(FSb31H
21.CD:分化群,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 gE\ ^ vaB
22.CAM(粘附分子):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结合的分子。 t(*n[7e
2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群紧密连接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基因群。 )9yQ
C
24.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的MHC。 ,#ZPg_x?1
25.B细胞受体(BCR):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oQOOa@;i)
26.T细胞受体(TCR):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Xypn#OPt
27.阳性选择:在胸腺皮质中,未成熟双阳性T细胞表达的TCR与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自身抗原肽—MHC分子相互作用。能结合者存活并获得MHC限制性;不能结合者则发生凋亡。 NzQvciJ@"
28.阴性选择:经过阳性选择的单阳性细胞在皮髓交界处与胸腺巨噬细胞表面的自身抗原肽—MHC分子相互作用。结合者凋亡;不能结合者存活成为成熟T细胞并进入外周免疫器官,获得自身耐受性。 F-|DZ?)k5
29.初始T细胞:未接受过抗原刺激的成熟T细胞。 2v ~8fr4
30.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9 S ::
-1Li&K7
.2@T|WD!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