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VIP 上传考博资料 您的流量 增加流量 考博报班 每日签到
   
主题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点(2)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点(2)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点(2) =lu/9 i6  
第五章 糖代谢 tu5*Qp\  
一、糖类的生理功用: Ogp"u b8  
① 氧化供能: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占全部供能物质供能量的70%;与供能有关的糖类主要是葡萄糖和糖原,前者为运输和供能形式,后者为贮存形式。② 作为结构成分:糖类可与脂类形成糖脂,或与蛋白质形成糖蛋白,糖脂和糖蛋白均可参与构成生物膜、神经组织等。③作为核酸类化合物的成分:核糖和脱氧核糖参与构成核苷酸,dna,rna等。④转变为其他物质:糖类可经代谢而转变为脂肪或氨基酸等化合物。 EMc;^ d  
二、糖的无氧酵解: $/7pYl\n  
糖的无氧酵解是指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分解生成乳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其全部反应过程在胞液中进行,代谢的终产物为乳酸,一分子葡萄糖经无氧酵解可净生成两分子atp。 !S_^94b@  
糖的无氧酵解代谢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cDI [PJ9  
1. 活化(己糖磷酸酯的生成):葡萄糖经磷酸化和异构反应生成1,6-双磷酸果糖(fbp),即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6-磷酸果糖→1,6-双磷酸果糖(f-1,6-bp)。这一阶段需消耗两分子atp,己糖激酶(肝中为葡萄糖激酶)和6-磷酸果糖激酶-1是关键酶。 o,P.& m{?  
2. 裂解(磷酸丙糖的生成):一分子f-1,6-bp裂解为两分子3-磷酸甘油醛,包括两步反应:f-1,6-bp→磷酸二羟丙酮 + 3-磷酸甘油醛 和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 9Fr3pRIJ  
3. 放能(丙酮酸的生成):3-磷酸甘油醛经脱氢、磷酸化、脱水及放能等反应生成丙酮酸,包括五步反应: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此阶段有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的放能反应,共可生成2×2=4分子atp。丙酮酸激酶为关键酶。 &EpAg@9!  
4.还原(乳酸的生成):利用丙酮酸接受酵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nadh,使nadh重新氧化为nad+。即丙酮酸→乳酸。 xrN &N_K#  
三、糖无氧酵解的调节: %~QO8q_7  
主要是对三个关键酶,即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进行调节。己糖激酶的变构抑制剂是g-6-p;肝中的葡萄糖激酶是调节肝细胞对葡萄糖吸收的主要因素,受长链脂酰coa的反馈抑制;6-磷酸果糖激酶-1是调节糖酵解代谢途径流量的主要因素,受atp和柠檬酸的变构抑制,amp、adp、1,6-双磷酸果糖和2,6-双磷酸果糖的变构激活;丙酮酸激酶受1,6-双磷酸果糖的变构激活,受atp的变构抑制,肝中还受到丙氨酸的变构抑制。 E(i[o?  
四、糖无氧酵解的生理意义: o'$jNciOW  
1. 在无氧和缺氧条件下,作为糖分解供能的补充途径:⑴ 骨骼肌在剧烈运动时的相对缺氧;⑵ 从平原进入高原初期;⑶ 严重贫血、大量失血、呼吸障碍、肺及心血管疾患所致缺氧。 ts8+V<g  
2. 在有氧条件下,作为某些组织细胞主要的供能途径:如表皮细胞,红细胞及视网膜等,由于无线粒体,故只能通过无氧酵解供能。 NVl [kw  
五、糖的有氧氧化: FP Jd|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2o和h2o,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绝大多数组织细胞通过糖的有氧氧化途径获得能量。此代谢过程在细胞胞液和线粒体内进行,一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可产生36/38分子atp。糖的有氧氧化代谢途径可分为三个阶段: )nd\7|5#  
1.葡萄糖经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 -D^}S"'  
此阶段在细胞胞液中进行,与糖的无氧酵解途径相同,涉及的关键酶也相同。一分子葡萄糖分解后生成两分子丙酮酸,两分子(nadh+h+)并净生成2分子atp。nadh在有氧条件下可进入线粒体产能,共可得到2×2或2×3分子atp。故第一阶段可净生成6/8分子atp。 >[1W:KQA  
2.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QZ"Z tu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脱氢酶系的催化下氧化脱羧生成(nadh+h+)和乙酰coa。此阶段可由两分子(nadh+h+) VG>vn`x>a  
产生2×3分子atp 。丙酮酸脱氢酶系为关键酶,该酶由三种酶单体构成,涉及六种辅助因子,即nad+、fad、coa、tpp、硫辛酸和mg2+。 8x[YZ@iM-  
3.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 1c@} C+F+  
生成的乙酰coa可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h2o,并释放能量合成atp。一分子乙酰coa氧化分解后共可生成12分子atp,故此阶段可生成2×12=24分子atp。 Ia'ZV7'  
三羧酸循环是指在线粒体中,乙酰coa首先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然后经过一系列的代谢反应,乙酰基被氧化分解,而草酰乙酸再生的循环反应过程。这一循环反应过程又称为柠檬酸循环或krebs循环。 >~\89E 02  
三羧酸循环由八步反应构成:草酰乙酸 + 乙酰coa→柠檬酸→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琥珀酰coa→琥珀酸→延胡索酸→苹果酸→草酰乙酸。 v<9&B94z  
三羧酸循环的特点:①循环反应在线粒体中进行,为不可逆反应。 ②每完成一次循环,氧化分解掉一分子乙酰基,可生成12分子atp。 ③循环的中间产物既不能通过此循环反应生成,也不被此循环反应所消耗。 ④循环中有两次脱羧反应,生成两分子co2。 ⑤循环中有四次脱氢反应,生成三分子nadh和一分子fadh2。 ⑥循环中有一次直接产能反应,生成一分子gtp。 ⑦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且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的结构与丙酮酸脱氢酶系相似,辅助因子完全相同。 )=DGdI Et  
六、糖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S^8UV  
1.是糖在体内分解供能的主要途径:⑴ 生成的atp数目远远多于糖的无氧酵解生成的atp数目;⑵ 机体内大多数组织细胞均通过此途径氧化供能。 b,IocD6v;P  
2.是糖、脂、蛋白质氧化供能的共同途径:糖、脂、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主要经此途径彻底氧化分解供能。 K)_WL]RJ.4  
3.是糖、脂、蛋白质相互转变的枢纽:有氧氧化途径中的中间代谢物可以由糖、脂、蛋白质分解产生,某些中间代谢物也可以由此途径逆行而相互转变。 v{ <[)cr  
七、有氧氧化的调节和巴斯德效应: >\!4Mk8  
丙酮酸脱氢酶系受乙酰coa、atp和nadh的变构抑制,受amp、adp和nad+的变构激活。异柠檬酸脱氢酶是调节三羧酸循环流量的主要因素,atp是其变构抑制剂,amp和adp是其变构激活剂。 LA[g(i 7  
巴斯德效应:糖的有氧氧化可以抑制糖的无氧酵解的现象。有氧时,由于酵解产生的nadh和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而产能,故糖的无氧酵解受抑制。 ]p!Gt,rYq  
八、磷酸戊糖途径: %AW4.3()8  
磷酸戊糖途径是指从g-6-p脱氢反应开始,经一系列代谢反应生成磷酸戊糖等中间代谢物,然后再重新进入糖氧化分解代谢途径的一条旁路代谢途径。该旁路途径的起始物是g-6-p,返回的代谢产物是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其重要的中间代谢产物是5-磷酸核糖和nadph。整个代谢途径在胞液中进行。关键酶是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uNmUUnm  
九、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BtY%r7^o  
1. 是体内生成nadph的主要代谢途径:nadph在体内可用于:⑴ 作为供氢体,参与体内的合成代谢:如参与合成脂肪酸、胆固醇等。⑵ 参与羟化反应:作为加单氧酶的辅酶,参与对代谢物的羟化。⑶ 维持巯基酶的活性。⑷ 使氧化型谷胱甘肽还原。⑸ 维持红细胞膜的完整性:由于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遗传性缺陷可导致蚕豆病,表现为溶血性贫血。 wJlX4cT4YV  
2. 是体内生成5-磷酸核糖的唯一代谢途径:体内合成核苷酸和核酸所需的核糖或脱氧核糖均以5-磷酸核糖的形式提供,其生成方式可以由g-6-p脱氢脱羧生成,也可以由3-磷酸甘油醛和f-6-p经基团转移的逆反应生成。 DKm Z  
十、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gf+d!c(/  
糖原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带有分支的高分子多糖类化合物。糖原分子的直链部分借α-1,4-糖苷键而将葡萄糖残基连接起来,其支链部分则是借α-1,6-糖苷键而形成分支。糖原是一种无还原性的多糖。糖原的合成与分解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肾和肌肉组织细胞的胞液中。 bOI3^T  
1.糖原的合成代谢:糖原合成的反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2Cg$,#H  
⑴活化:由葡萄糖生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udpg。此阶段需使用utp,并消耗相当于两分子的atp。 7}_!  
⑵缩合:在糖原合酶催化下,udpg所带的葡萄糖残基通过α-1,4-糖苷键与原有糖原分子的非还原端相连,使糖链延长。糖原合酶是糖原合成的关键酶。 rbZ[!LA  
⑶分支:当直链长度达12个葡萄糖残基以上时,在分支酶的催化下,将距末端6~7个葡萄糖残基组成的寡糖链由α-1,4-糖苷键转变为α-1,6-糖苷键,使糖原出现分支,同时非还原端增加。 $Q+s /4\  
2.糖原的分解代谢:糖原的分解代谢可分为三个阶段,是一非耗能过程。 ` rm?a0  
⑴水解:糖原→1-磷酸葡萄糖。此阶段的关键酶是糖原磷酸化酶,并需脱支酶协助。 pA4*bO+  
⑵异构:1-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 O3o: qly!  
⑶脱磷酸:6-磷酸葡萄糖→葡萄糖。此过程只能在肝和肾进行。 \b*X:3g*  
十一、糖原合成与分解的生理意义: =I KEb#R/  
1.贮存能量:葡萄糖可以糖原的形式贮存。 *U l*%! ?D  
2.调节血糖浓度:血糖浓度高时可合成糖原,浓度低时可分解糖原来补充血糖。 @InZ<AW>|  
3.利用乳酸:肝中可经糖异生途径利用糖无氧酵解产生的乳酸来合成糖原。这就是肝糖原合成的三碳途径或间接途径。 第六章 脂类代谢 :"o o>  
一、脂类的分类和生理功用: ]+H ?@*b`  
脂类是脂肪和类脂的总称,是一大类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化合物。其中,脂肪主要是指甘油三酯,类脂则包括磷脂(甘油磷脂和鞘磷脂)、糖脂(脑苷脂和神经节苷脂)、胆固醇及胆固醇酯。 V^il$'  
脂类物质具有下列生理功用:① 供能贮能:主要是甘油三酯具有此功用,体内20%~30%的能量由甘油三酯提供。② 构成生物膜:主要是磷脂和胆固醇具有此功用。③ 协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提供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是指机体需要,但自身不能合成,必须要靠食物提供的一些多烯脂肪酸。④ 保护和保温作用:大网膜和皮下脂肪具有此功用。 uENdI2EY8y  
二、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 ozb%a#B  
1.脂肪动员:贮存于脂肪细胞中的甘油三酯在激素敏感脂肪酶的催化下水解并释放出脂肪酸,供给全身各组织细胞摄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激素敏感脂肪酶(hsl)是脂肪动员的关键酶。hsl的激活剂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抑制剂是胰岛素、前列腺素e2和烟酸。 [t0rfl{.  
脂肪动员的过程为:激素+膜受体→腺苷酸环化酶↑→camp↑→蛋白激酶↑→激素敏感脂肪酶(hsl,甘油三酯酶)↑→甘油三酯分解↑。 /\Q*MLwD  
脂肪动员的结果是生成三分子的自由脂肪酸(ffa)和一分子的甘油。脂肪酸进入血液循环后须与清蛋白结合成为复合体再转运,甘油则转运至肝脏再磷酸化为3-磷酸甘油后进行代谢。 ~2_lp^Y  
2.脂肪酸的β氧化:体内大多数的组织细胞均可以此途径氧化利用脂肪酸。其代谢反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G3sjnI;l  
(1) 活化:在线粒体外膜或内质网进行此反应过程。由脂肪酸硫激酶(脂酰coa合成酶)催化生成脂酰coa。每活化一分子脂肪酸,需消耗两分子atp。 @oe\"vz  
(2) 进入:借助于两种肉碱脂肪酰转移酶(酶ⅰ和酶ⅱ)催化的移换反应,脂酰coa由肉碱(肉毒碱)携带进入线粒体。肉碱脂肪酰转移酶ⅰ是脂肪酸β-氧化的关键酶。 "zZI S6j  
⑶ β-氧化:由四个连续的酶促反应组成:① 脱氢:脂肪酰coa在脂肪酰coa脱氢酶的催化下,生成fadh2和α,β-烯脂肪酰coa。② 水化:在水化酶的催化下,生成l-β-羟脂肪酰coa。③ 再脱氢:在l-β-羟脂肪酰coa脱氢酶的催化下,生成β-酮脂肪酰coa和nadh+h+。④ 硫解:在硫解酶的催化下,分解生成1分子乙酰coa和1分子减少了两个碳原子的脂肪酰coa。后者可继续氧化分解,直至全部分解为乙酰coa。 %|XE#hw  
3.三羧酸循环:生成的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 5 ZfP  
三、脂肪酸氧化分解时的能量释放: EqM;LgE=  
以16c的软脂酸为例来计算,则生成atp的数目为:一分子软脂酸可经七次β-氧化全部分解为八分子乙酰coa,故β-氧化可得5×7=35分子atp,八分子乙酰coa可得12×8=96分子atp,故一共可得131分子atp,减去活化时消耗的两分子atp,故软脂酸可净生成129分子atp。 +K6szGP  
对于偶数碳原子的长链脂肪酸,可按下式计算:atp净生成数目=(碳原子数÷2 -1)×5 + (碳原子数÷2)×12 -2 。 \.s`n2.w  
四、 酮体的生成及利用: oYM,8 K  
脂肪酸在肝脏中氧化分解所生成的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中间代谢产物,统称为酮体。 G { mC7@  
1.酮体的生成:酮体主要在肝脏的线粒体中生成,其合成原料为乙酰coa,关键酶是hmg-coa合成酶。 #^mqQRpgq  
其过程为:乙酰coa→乙酰乙酰coa →hmg-coa→乙酰乙酸。生成的乙酰乙酸再通过加氢反应转变为β-羟丁酸或经自发脱羧生成丙酮。 tjv\)Nn'  
2.酮体的利用:利用酮体的酶有两种,即琥珀酰coa转硫酶(主要存在于心、肾、脑和骨骼肌细胞的线粒体中,不消耗atp)和乙酰乙酸硫激酶(主要存在于心、肾、脑细胞线粒体中,需消耗2分子atp)。 vH?9\3  
其氧化利用酮体的过程为:β-羟丁酸→乙酰乙酸→乙酰乙酰coa→乙酰coa→三羧酸循环。 #2%([w  
3.酮体生成及利用的生理意义: [B6DC`M  
(1) 在正常情况下,酮体是肝脏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由于酮体的分子较小,故被肝外组织氧化利用,成为肝脏向肝外组织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 d$;/T('  
(2) 在饥饿或疾病情况下,为心、脑等重要器官提供必要的能源:在长期饥饿或某些疾病情况下,由于葡萄糖供应不足,心、脑等器官也可转变来利用酮体氧化分解供能。 ^abD !8  
五、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谢: &:#m&,tQ  
肝脏、小肠和脂肪组织是主要的合成脂肪的组织器官,其合成的亚细胞部位主要在胞液。脂肪合成时,首先需要合成长链脂肪酸和3-磷酸甘油,然后再将二者缩合起来形成甘油三酯(脂肪)。 H }b\`N[nr  
1.脂肪酸的合成:脂肪酸合成的原料是葡萄糖氧化分解后产生的乙酰coa,其合成过程由胞液中的脂肪酸合成酶系催化,不是β-氧化过程的逆反应。脂肪酸合成的直接产物是软脂酸,然后再将其加工成其他种类的脂肪酸。 w}<^l  
⑴乙酰coa转运出线粒体:线粒体内产生的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穿过线粒体内膜进入胞液,裂解后重新生成乙酰coa,产生的草酰乙酸转变为丙酮酸后重新进入线粒体,这一过程称为柠檬酸-丙酮酸穿梭作用。 fnH3 CE  
⑵丙二酸单酰coa的合成:在乙酰coa羧化酶(需生物素)的催化下,将乙酰coa羧化为丙二酸单酰coa。乙酰coa羧化酶是脂肪酸合成的关键酶,属于变构酶,其活性受柠檬酸和异柠檬酸的变构激活,受长链脂酰coa的变构抑制。 QD<e QsvV  
⑶脂肪酸合成循环:脂肪酸合成时碳链的缩合延长过程是一类似于β-氧化逆反应的循环反应过程,即 缩合→加氢→脱水→再加氢。所需氢原子来源于nadph,故对磷酸戊糖旁路有依赖。每经过一次循环反应,延长两个碳原子。但该循环反应过程由胞液中的脂肪酸合成酶系所催化。 E`@43Nz  
脂肪酸合成酶系在低等生物中是一种由一分子脂酰基载体蛋白(acp)和七种酶单体所构成的多酶复合体;但在高等动物中,则是由一条多肽链构成的多功能酶,通常以二聚体形式存在,每个亚基都含有一acp结构域。 $3\yf?m}q  
⑷软脂酸的碳链延长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成:此过程在线粒体/微粒体内进行。使用丙二酸单酰coa与软脂酰coa缩合,使碳链延长,最长可达二十四碳。不饱和键由脂类加氧酶系催化形成。 QB1M3b  
2.3-磷酸甘油的生成:合成甘油三酯所需的3-磷酸甘油主要由下列两条途径生成:①由糖代谢生成(脂肪细胞、肝脏):磷酸二羟丙酮加氢生成3-磷酸甘油。②由脂肪动员生成(肝):脂肪动员生成的甘油转运至肝脏经磷酸化后生成3-磷酸甘油。 d5U; $q{o  
3.甘油三酯的合成:2×脂酰coa + 3-磷酸甘油 → 磷脂酸 → 甘油三酯。  wRVD_?  
六、甘油磷脂的代谢: W^xZ+]  
甘油磷脂由一分子的甘油,两分子的脂肪酸,一分子的磷酸和x基团构成。其x基团因不同的磷脂而不同,卵磷脂(磷脂酰胆碱)为胆碱,脑磷脂(磷脂酰乙醇胺)为胆胺,磷脂酰丝氨酸为丝氨酸,磷脂酰肌醇为肌醇。 kX8=cL9G  
1.甘油磷脂的合成代谢:甘油磷脂的合成途径有两条。 vg^Myn   
⑴甘油二酯合成途径: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通过此代谢途径合成。合成过程中需消耗ctp,所需胆碱及乙醇胺以cdp-胆碱和cdp-乙醇胺的形式提供。 A8dI:E+$  
⑵cdp-甘油二酯合成途径: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丝氨酸和心磷脂通过此途径合成。合成过程中需消耗ctp,所需甘油二酯以cdp-甘油二酯的活性形式提供。 4MX7=!E  
2.甘油磷脂的分解代谢:甘油磷脂的分解靠存在于体内的各种磷脂酶将其分解为脂肪酸、甘油、磷酸等,然后再进一步降解。 2a[9h #  
磷脂酶a1存在于蛇毒中,其降解产物为溶血磷脂2,后者有很强的溶血作用。溶血磷脂2可被磷脂酶b2降解而失去其溶血作用。 pT=2e&  
七、鞘磷脂的代谢: ="B n=>  
鞘脂类化合物中不含甘油,其脂质部分为鞘氨醇或n-脂酰鞘氨醇(神经酰胺)。鞘氨醇可在全身各组织细胞的内质网合成,合成所需的原料主要是软脂酰coa和丝氨酸,并需磷酸吡哆醛、nadph及fad等辅助因子参与。体内含量最多的鞘磷脂是神经鞘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磷脂;合成时,在相应转移酶的催化下,将cdp-胆碱或cdp-乙醇胺携带的磷酸胆碱或磷酸乙醇胺转移至n-脂酰鞘氨醇上,生成神经鞘磷脂。 7c::Qf[|  
八、胆固醇的代谢: }[,3yfiX  
胆固醇的基本结构为环戊烷多氢菲。胆固醇的酯化在c3位羟基上进行,由两种不同的酶催化。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而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中的是脂肪酰co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 ){tPP$-i=  
1.胆固醇的合成:胆固醇合成部位主要是在肝脏和小肠的胞液和微粒体。其合成所需原料为乙酰coa。每合成一分子的胆固醇需18分子乙酰coa,54分子atp和10分子nadph。 /J;]u3e|  
⑴乙酰coa缩合生成甲羟戊酸(mva):此过程在胞液和微粒体进行。2×乙酰coa→乙酰乙酰coa→hmg-coa→mva。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 j) 6G7T|  
⑵甲羟戊酸缩合生成鲨烯:此过程在胞液和微粒体进行。mva→二甲丙烯焦磷酸→焦磷酸法呢酯→鲨烯。 $- w5o`e  
⑶鲨烯环化为胆固醇:此过程在微粒体进行。鲨烯结合在胞液的固醇载体蛋白(scp)上,由微粒体酶进行催化,经一系列反应环化为27碳胆固醇。 ve %l({  
2.胆固醇合成的调节:各种调节因素通过对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活性的影响,来调节胆固醇合成的速度和合成量。 T~:_}J  
⑴膳食因素:饥饿或禁食可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从而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反之,摄取高糖、高饱和脂肪膳食后,hmg-coa活性增加而导致胆固醇合成增多。 Uh\]?G[G  
⑵胆固醇及其衍生物:胆固醇可反馈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胆固醇的某些氧化物,如7β-羟胆固醇,25-羟胆固醇等也可抑制该酶的活性。 CZfE |T~  
⑶激素:胰岛素和甲状腺激素可通过诱导该酶的合成而使酶活性增加;而胰高血糖素和糖皮质激素则可抑制该酶的活性。 >a9l>9fyY  
3.胆固醇的转化:胆固醇主要通过转化作用,转变为其他化合物再进行代谢,或经粪便直接排出体外。 [|<EDR  
⑴转化为胆汁酸:正常人每天合成的胆汁酸中有2/5通过转化为胆汁酸。初级胆汁酸是以胆固醇为原料在肝脏中合成的,合成的关键酶是7α-羟化酶。。主要的初级胆汁酸是胆酸和鹅脱氧胆酸。初级胆汁酸通常在其羧酸侧链上结合有一分子甘氨酸或牛磺酸,从而形成结合型初级胆汁酸,如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胆酸和牛磺鹅脱氧胆酸。次级胆汁酸是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生成的。主要的次级胆汁酸是脱氧胆酸和石胆酸。 q u:To7  
⑵转化为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可合成醛固酮,又称盐皮质激素,可调节水盐代谢;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可合成皮质醇和皮质酮,合称为糖皮质激素,可调节糖代谢。性激素主要有睾酮、孕酮和雌二醇。 ;fx1!:;.  
⑶转化为维生素d3:胆固醇经7位脱氢而转变为7-脱氢胆固醇,后者在紫外光的照射下,b环发生断裂,生成vit-d3。vit-d3在肝脏羟化为25-(oh)d3,再在肾脏被羟化为1,25-(oh)2 d3。1,25-(oh)2 d3为活性维生素d3。 uRGB/ju^E  
九、血浆脂蛋白: xPvRQ  
1.血浆脂蛋白的分类:①电泳分类法:根据电泳迁移率的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四类:乳糜微粒 → β-脂蛋白 → 前β-脂蛋白 → α-脂蛋白。②超速离心法:按脂蛋白密度高低进行分类,也分为四类:cm → vldl → ldl → hdl。 HPTHF  
2.载脂蛋白的功能: TF)8qHy! u  
⑴ 转运脂类物质; +3HPA#A  
⑵ 作为脂类代谢酶的调节剂:lcat可被apoaⅰ等激活,也可被apoaⅱ所抑制。lpl(脂蛋白脂肪酶)可被apocⅱ所激活,也可被apocⅲ所抑制。apoaⅱ可激活hl的活性。 @tQ2E}psP,  
⑶ 作为脂蛋白受体的识别标记:apob可被细胞膜上的apob,e受体(ldl受体)所识别;apoe可被细胞膜上的apob,e受体和apoe受体(ldl受体相关蛋白,lrp)所识别。apoaⅰ参与hdl受体的识别。 )"-fHW+fy  
⑷ 参与脂质转运:cetp可促进胆固醇酯由hdl转移至vldl和ldl;ptp可促进磷脂由cm和vldl转移至hdl。 ?.j,Bq5At  
3.血浆脂蛋白的代谢和功能:乳糜微粒在小肠粘膜细胞组装,与外源性甘油三酯的转运有关;极低密度脂蛋白在肝脏组装,与内源性甘油三酯的转运有关;低密度脂蛋白由vldl代谢产生,可将肝脏合成的胆固醇转运至肝外组织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来源广泛,与胆固醇的逆向转运有关。 TnxU/)  
十二、糖异生: &%}6q]e  
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该代谢途径主要存在于肝及肾中。糖异生主要沿酵解途径逆行,但由于有三步反应(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为不可逆反应,故需经另外的反应绕行。 1!f2*m  
1.g-6-p → g:由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进行水解,该酶是糖异生的关键酶之一,不存在于肌肉组织中,故肌肉组织不能生成自由葡萄糖。 dh?S[| ='  
2.f-1,6-bp → f-6-p:由果糖1,6-二磷酸酶-1催化进行水解,该酶也是糖异生的关键酶之一。 4)E|&)-fu8  
3.丙酮酸 →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由丙酮酸羧化支路完成,即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羧化酶(需生物素)的催化下生成草酰乙酸,后者转变为苹果酸穿出线粒体并回复为草酰乙酸,再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的催化下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这两个酶都是关键酶。 PAr |1i)mB  
糖异生的原料主要来自于生糖氨基酸、甘油和乳酸。 aa!a&L|!  
十三、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XOS.$zGz  
1.在饥饿情况下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在较长时间饥饿的情况下,机体需要靠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i&1U4q  
2.回收乳酸分子中的能量:由于乳酸主要是在肌肉组织经糖的无氧酵解产生,但肌肉组织糖异生作用很弱,且不能生成自由葡萄糖,故需将产生的乳酸转运至肝脏重新生成葡萄糖后再加以利用。 `:R-[>5P8  
葡萄糖在肌肉组织中经糖的无氧酵解产生的乳酸,可经血循环转运至肝脏,再经糖的异生作用生成自由葡萄糖后转运至肌肉组织加以利用,这一循环过程就称为乳酸循环(cori循环)。 |zb`&tv}  
3.维持酸碱平衡:肾脏中生成的α-酮戊二酸可转变为草酰乙酸,然后经糖异生途径生成葡萄糖,这一过程可促进肾脏中的谷氨酰胺脱氨基,生成nh3,后者可用于中和h+,故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 j^rYFS w:Q  
十四、血糖: UMv"7~  
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称为血糖。按真糖法测定,正常空腹血糖浓度为3.89~6.11mmol/l(70~100mg%)。 @F~0p5I  
1.血糖的来源与去路: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是由其来源与去路两方面的动态平衡所决定的。血糖的主要来源有:① 消化吸收的葡萄糖;② 肝脏的糖异生作用;③ 肝糖原的分解。血糖的主要去路有:① 氧化分解供能;② 合成糖原(肝、肌、肾);③ 转变为脂肪或氨基酸;④ 转变为其他糖类物质。 6l<1A$BQ  
2.血糖水平的调节:调节血糖浓度相对恒定的机制有: 4%%B0[Wo_O  
⑴组织器官:①肝脏:通过加快将血中的葡萄糖转运入肝细胞,以及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合成,以降低血糖浓度;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以及促进糖的异生作用,以增高血糖浓度。②肌肉等外周组织:通过促进其对葡萄糖的氧化利用以降低血糖浓度。 bt0djJRw  
⑵激素:①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岛素。②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s7vPI   
⑶神经系统。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级别: 初级博友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07-02-25   
楼主不厚道
级别: 初级博友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07-04-17   
一般不考代谢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免费考博网网址是什么? 正确答案:freekaobo.com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