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Z}smMA
1 马列原著导读 Xo
P]PR`cQ
一、《共产党宣言》 j&F&wRD%r
Bi]%bl>%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 y<Z8+/f`f
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k5^'b#v
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 rz4S"4
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iTsuA/7
一、《共产党宣言》概述 +:D0tYk2B
1847 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个周详的理 #+XKfumLk
论和实践的党纲。马克思、恩格斯取得一致认识并研究了宣言的整个内容和结构由马克 <~3@+EEM
思执笔写成。 qk+:p]2
《共产党宣言》下文每段再次提及时简称《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 4o'0lz]
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 H}A67J9x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 ?k/Uw'J4u/
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从原始社会 dP )YPy_`
解体以来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个历史包括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 W Qe>1
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任何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划分 k9a-\UIMet
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下解放出来。 ee6Zm+.B
《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 o;}o"-s
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 Dzb@H$BQ7
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无产阶级肩 PM,I?lJ ,
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宣言》公开宣布必须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 :0r@o:H
级的“政治统治”表述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宣言》还指出无产阶 znD0&CS9q
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地进行巨大的社会改造进而达到 21W>}I"0?
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宣言》批判当时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空想 NU81 V0:jG
社会主义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宣言》阐述作为无产阶级先进队伍的共产党的性质、特 sOv:/'
点和斗争策略指出为党的最近目的而奋斗与争取实现共产主义终极目的之间的联系。《宣 ?bY'J6n.
言》最后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并 A+>+XA'
发出国际主义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GkVV%0;&J1
二、《共产党宣言》意义 fE,\1LK4
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在百年之后直接影响了中国几代领导人 Ee^2stc-
的政治方针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o#CNr5/
三《共产党宣言》内容简介 bvi
Y.G3
1848年2月24日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出版。这个宣 ELPzqBI
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同盟纲领。 K '7M\:zy
《共产党宣言》包括引言和正文四章。1872年—189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为《宣 ~Cm_=[
言》的德文、俄文、英文、波兰文、意大利文版撰写了七篇序言。七篇序言简要说明了《宣 uL`_Sdjw
言》的基本思想及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指明《宣言》的理论原理是历史唯 Xnpw'<~X
物主义并根据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宣言》作了补充和修改。 9n%vz@X
《宣言》引文说明了《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任务。
~p<w>C9
《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5pVzv+rm
2 《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 BRyrdt*_e
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 _ 5nLrn,~
《宣言》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 7a\at)q/y
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 @vs+)aRa
《宣言》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 LR%]4$ /M
略。 N"L
@
《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宣言》 a'r8J~:jy
刚刚发表就迎来了欧洲1848年的革命风暴。 epXvk
&
《宣言》完整、系统而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 C;>!SRCp
观特别是它的阶级斗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论证了资本主 Vq4g#PcG
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宣言》论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伟大历史 WCRGqSr4
使命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阐明了共产主义革命不仅要同传统的所 j2^Vz{
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而且要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 POB6#x
任务。这部著作从诞生起就鼓舞和推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斗争成为无产阶级最锐 M-7^\wXTA
利的战斗武器。恩格斯指出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 /3#)
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 C)hS^D:
四《共产党宣言》在中国 #|-i*2@oR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党纲 XN|[8+#U<@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中国社会的发 Zm x[:-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代表人物孙中山、 o&-D[|E|
毛泽东、邓小平他们都受到《宣言》的直接影响和教育。 1896年中国革命的先行 7fE U5@
者孙中山留居英国期间就在大英博物馆读到《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论著。他曾敦促留学生 vX30Ijm
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1899年3月上海《万国公报》刊载节译的英国 6
9+Pf*
社会学家颉德的《大同学》一文就涉及到《宣言》的有关内容。1905年底资产阶级革命 FIu|eW+<l
派朱执信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第二号上发表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记述了 Iw;i ".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并第一次简要介绍了《宣言》的写作背景、基本思想和历史 ,B 2p
\
意义还依据《宣言》的日文本并参照英文本摘译了该书的几段文字和第二章的十大纲领全 &a8%j+j
文并作了解释。作者将该书的书名译为《共产主义宣言》。1908年3月15日刘师培署 vFwhe!
名申叔在《天义报》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序》。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为《宣言》作序。此 XmJ ?oPr7
后有关《宣言》的文章不断见诸报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进一步唤醒了 !:2_y'hA
中国的先进分子。“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出现了许多介绍和讨论《宣言》的文章马克思 yByxy-~
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1920年3月李大钊倡导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斯即马克 {&TP&_|H
思 ——编辑注学研究会”集体翻译了德文版《宣言》的全文印发了少量油印本在当时 C[R|@9NI
的先进分子中传阅。1920年8月由陈望道根据日文和英文版本翻译的《宣言》的第一个 TdeHs{|
中文译本在共产国际的资助下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正式出版。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保存了一 pN=>q<]L
本陈望道翻译的第一版《共产党宣言》其中产和党两个字印反了现为国家一级文物。陈 VPvQ]}g6k
望道译本在以后的年中多次重印广为流传。毛泽东在1920年第一次阅读了考茨基 zD@RW<M
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周恩来
] kdU]}z
对陈望道就说过“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 b?,''t
《宣言》对当时在国外勤工俭学的青年学生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20年初蔡和森 kF-7OX0)
在法国先后翻译出《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的重要段落在赴法勤 X? 7s
工俭学的学生中广为流传。邓小平也是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读到《宣言》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 n,#o6ali>
他后来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 Ug#EAV<m
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对《宣言》的需求与日俱增。《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出 |33_="
3 版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又有5个中文译本陆续问世译文质量不断提高所 {W'{A
收序言不断增加发行数量日益扩大。
4Q(w
D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在北京印了苏联外交出版局出版的收有马克思恩格斯写的 oM!zeJNA
全部7篇序言的《宣言》百周年纪念本。1958年中共中央编译局校订了《宣言》的中译本 .R^q$U~v3
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1964年根据德文并参考英法俄等文本再次作了校订 Mj W{JR)I
出版了单行本是中国流传最广的版本。1972年5月新编的四卷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eIcIl2
正式出版其中收入了《宣言》的正文和马克思恩格斯写的7篇序言。1995年6月又编 PG{"GiZz=
辑出版了第二版。这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对收载的文献作了较大调整并按原著文字对 3Vk<hBw2
译文重新作了校订。1997年8月人民出版社又根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二版第一 _iH:>2p 5R
卷中的 《宣言》的新译文出版了单行本。1998年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 .Fx-$Yqy
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纪念版。 ~pw%p77)
五、重点提示 x75 3o\u!
1、《宣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3oC^"7
23
《宣言》的问世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主义宣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正 0Wb3M"#9<
式诞生。列宁就曾评价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 Of;$
VK'
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 b
v4
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即 08z?i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确立和运用。《宣言》正是 /h ,-J 8[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两个必然”原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oz'^.+uvE
原理、无产阶级专政原理和共产党的性质、纲领、策略原理。 S[y?>
2、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必然的原理 Q[.d
《宣言》第一章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 "|GX%>/
避免的。”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通常称为“两个必然”。掌握 2 W Wr./q
这个原理应明确这样一些观点第一“两个必然”讲的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8
a
规律是一种历史趋势。这个规律和这种趋势本身并不回答这个国家的资产阶级何时灭亡 y^:6D
(SR
或那个国家的无产阶级何时胜利而是指出资产阶级灭亡、无产阶级胜利的不可避免性第 xHaoSs*C9
二“两个必然”的科学依据是社会化生产力的社会本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 ;'oi7b
的水平。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就是指它本身具有排斥私有、要求公有以适应社会的革命性质。 q;<Q-jr&O
生产力的社会化趋势不可能长期容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它的社会本性要求生产 jO5Wemqf
资料的公有制与它相适应这也是一种必然趋势。当社会化生产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当资本 yHxi^D]
主义生产方式不能再促进生产力发展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的时候生产资料的公有形式 S %(R9N|
就一定会代替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社会主义就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第三“两个必然”的 wb6$R};?
实现要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而无产阶级革命能否取得胜利、何时取得胜利则取决 GI/4<J\
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客观条件以及整个国际环境第四要联系“两个决不会”来理解“两 ]]_H|tO
个必然”看到这一趋势实现的长期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诚然是不以人的 `*Jw[Bnh8
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终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自己开辟道路。然而正如马 k?'PCV
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 g#<M/qn
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 ;AE%f.Y
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两个决不会”它指出了“两个必然” O:(%m
作为世界历史上空前的根本变革也只能是在长期的曲折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实现。对此无 qYR+qSAJP
论是持怀疑或悲观失望的态度还是抱急于求成或盲目乐观的态度都是违背历史运动客观 b}jLI_R{
逻辑的是不切实际的、错误的。 Nx"v|"
3、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原理 von~-51;
《宣言》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的原理(1)指出在同资产阶级对立的 9{5 c}bX
4 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代表了先进 m7~[f7U
的生产力(2)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它将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 kEs=N(
统治(3)无产阶级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它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 [EV}P&U
界。这三方面的内容贯串《宣言》的全书。概括起来说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打倒资 Eb=;D1)y]
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彻底消灭私有制和改变私有观念尽快地发展生产力完全 G q
r(.
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hX@.k|Yd
4、关于共产党在政治斗争中的策略原理和原则 r&-Ir3[
《宣言》第四章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共产党人对当时各国反对党派所持的态度来阐明共 Rd.[8#7VE
产党在政治斗争中的策略。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坚持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JTg
0T+
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坚持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原 )04lf*ti
则共产党人要同国内外一切同盟者结成统一战。 dSBW&-p
5、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VClw!bm
资产阶级是依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来打破封建的生产关系从而取得统治地位。这是生产关 -/#tQ~{gs
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宣言》发表的时候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 '((Ll
系的矛盾已很尖锐经济危机的爆发证明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了。 ^y"$k
以前被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生产力的发展现在又对准了资产阶级的生产 _"`U.!3*
关系。正如《宣言》写道“几十年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 {1
94u%'
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所以生产关系一 p
}bTI5
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的客观规律无论对封建贵族或是对资产阶级都一样起作用的。这 mckrR$>
就宣告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 E$[\Fk}S
6、商品的价格从而劳动的价格是同它的生产费用相等的 2JYt.HN
这里讲的“劳动的价格”是指劳动力的价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商品的价格(即商品 Th%1eLQ
价值的货币表现)平均起来总是和商品的社会生产费用相等的。什么是商品的社会生产费用 M_4g%uHG
呢?就是指社会上公认的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我们知道任何一种产品都是劳 .
SdEhW15)
动的结晶。生产一件产品一要花费工人的劳动二要花费原材料、燃料以及生产工具的 8
D:
{05
磨损等等即凝结在物上的过去劳动。所谓社会生产费用就是这些劳动的总和。这些都是以 VBssn]w
劳动时间来计算的。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花费的生产费用要低于商品的社会生 Zh.fv-Ecp
产费用。因为资本家在产品上的花费除了原料、燃料以及生产工具磨损外还支付了工人 $0Y&r]'
的工资而工资只等于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小部分剩余部分作为利润被资本家装进自 G JItGq`)
己的腰包。资本家支付的工资即劳动力的价格是同劳动力的生产费用相等也就是说同只 v; ;X2 a1k
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费用相等。关于这个提法是采用恩 Tf"DpA!_
格斯早期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的论点。后来马克思、
GfU+'k;9
恩格斯都对这个命题作了纠正。恩格斯在马克思所著《哲学的贫困》第一章第二节中“劳动 WU1o4&OF
的自然价格无非就是工资的最低额”这句话下面作的附注说虽然工资实际上经常有接近最 +2w54X%?M
低额的趋势但上述论点毕竟是不正确的。劳动力的报酬平均总低于劳动力的价值这一事 ;NRT
a*
实并不能改变它的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纠正了上述论点(见“劳动力的买和卖”一 As (C8C<
节)而且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下劳动力的价格会愈来愈低于劳动力的价值(第二十三章 @X/S
h: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xIrpGLPS
h
7、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bYdC.AE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叙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发展过程时所讲的一句名 %~ecrQ
;
言。对它不应只照字面上去了解而应体会它的实质。恩格斯说过“两大社会阶级之间的 fwAN9zs
斗争必然会成为政治斗争。??在阶级反对阶级的任何斗争中斗争的直接目的是政治权 c)SSi@<
cv
力统治阶级保卫自己的最高政治权力??被统治阶级首先争取一部分政治权力、然后争 S/d})8~.
取全部政治权力”。列宁也指出“只有当每个工人都意识到自己是整个工人阶级的一员都 Whd4-pR8
5 认识到他每天同个别老板和个别官吏进行小的斗争就是在反对整个资产阶级和整个政府的 z[v5hhI)4
时候他们的斗争才是阶级斗争。‘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这是马克思的名言 Mn~A;=%qF
但是如果把这句话理解成工人同业主的任何斗争在任何时候都是政治斗争那就错了。这 &J hN&Ur
句话应当这样理解工人同资本家的斗争随着这个斗争逐渐成为阶级斗争而必然成为政治斗 =b% J@}m`&
争。”从恩格斯和列宁的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只有当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 9'toj%XQ
自觉地为夺取政权而斗争的时候这种斗争才是政治斗争。至于阶级斗争的形式马克思主 {u.V8%8
义一向认为有三种基本的斗争形式即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而最基本最主要的 Z{p6Q1u
斗争形式是政治斗争。机会主义者认为既然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那么仅仅要求增 h0.Fstf]
加工资提高福利也就是政治斗争因而就不必为夺取政权而斗争。显然这是对这句名 @?B=8VHR
言的极大歪曲。 mZ;yk(
8、如何看待中间等级 +zs6$OI]V
中间等级是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即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农民和手工业者。 XFu@XUk!K
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小私有者。作为小私有者他们竭力维护自己的生存条件反对资本 3^Yk?kFE
主义机器大工业力图保持小生产的私有地位把历史车轮拉向倒退。从这个意义上说他 @IiT8B
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但是作为劳动者他们受资本家的排挤和迫 Msd!4TrBJ
害绝大多数贫困破产不断转入无产阶级队伍里来。因此他们有革命性能够参加革命 M?cKt.t
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工人阶级必须在中间等级中特别 E
tu>z+P!
是在农民中争取同盟者来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决不能拒绝中间等级于革命之外。马克思在 u=E?N:I~F
总结一八四八年法国革命的经验时就直接得出无产阶级革命只有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才能 H;sQ]:.*]
取得胜利的结论。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明确指出“在革命进程把 3(5RUI-
站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国民大众即农民小资产者发动起来反对资产阶级制度反对 n~&R_"mv(
资本统治以前在革命进程迫使他们承认无产阶级是自己的先锋队而靠拢它以前法国的工 7 $9fGo
人们是不能前进一步不能丝毫触动资产阶级制度的。”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_).'SU)>
中又指出当无产阶级和农民实行联盟的时候“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 amBz75N{
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后来拉萨尔派粗暴地 F7;xf{n<
歪曲《宣言》完全否定了中间等级的革命性说什么对工人阶级说来“其他一切阶级只是 ?J~JQe42
反动的一帮”。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在哥达纲领中接受了这个错误的观点。马克思在《哥达纲 44W3U~1
领批判》中曾给予彻底驳斥。 !GIsmqVY
9、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 D+SpSO7yg
这里说的“过去”指的是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即工厂、机器等生产资料。在资本主 sRZ:9de+
义条件下它表现为资本。“现在”指的是活的劳动力即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 sN
C?o[9l!
因为占有了工人过去的劳动所积累起来的生产资料便取得了支配工人现在劳动的手段。工 ]~q
N<x
人因为没有生产资料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为资本家劳动。在这里工人即 R82Y&s;
现在的活的劳动力成了增殖那个已经积累的劳动即资本的手段。所以说过去的已经积累 %UQ{'JW?K
的劳动支配着现在的活的劳动力简言之资本支配工人。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里 w//w$}v
生产资料不再归资本家所有工人不再为资本的增殖而劳动而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 %7d"()L
而劳动。过去的已经积累的劳动即生产资料由工人所支配成了扩大生产、丰富和提高工 *.*:(7`
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即现在支配过去。 'QS"4EvdD
10、工人没有祖国 v)d0MxSC
这句话说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各国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是一致的他们的阶级敌人是 +E [b Lz^
共同的他们解放的条件是国际性的无产阶级强调国际团结的重要性。“工人没有祖国” 9/$P_Q:3
在当时是指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已经过去资产阶级已成为统治阶级无 x5|v#
-F ^
产阶级受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压迫这样的国家不是工人自己的所以工人没有祖国。“祖 ]T51;j'48
国”是一个历史范畴要用阶级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没有祖 KNg5Ptk
6 国在这样的国家里无产阶级首先要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争得在本国和本民族的政治统 vf yva
治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领导阶级。这就是“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无 Q$vr`yV#=6
产阶级只有在民族范围内才能形成、巩固和发展起来无产阶级斗争的直接舞台是在本国 {^f0RGJg9
和本民族内进行的所以它“暂时还是民族的”。(2)当无产阶级在本国取得了革命胜利工 yy} 0_
人就有了真正的祖国保卫无产阶级国家就成为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神圣职责。(3) ;iORfUjxrq
被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当在争取民族解放求得国家独立的战斗中英勇地保卫祖国 wY.g-3
反对外来国家的侵略和压迫。 U(N$6{i_
11、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 "r
V4[MVxt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z=
p
这里所说的“联合体”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以区别于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 _cw^5
一直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国家。这句话的含义是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消灭了阶 #5C3S3e=
级和阶级对立人类将成为能够驾驭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主人每个人的才能、智慧都能 v,+
l xY
得到充分和自由的发展。但是这种个人的自由发展并不象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样可以不 BNCJT$tYX
顾他人和社会恰恰相反它不仅不妨碍别人的发展而且能起到彼此鼓励和互相促进的作 ]2%P``Yj
用。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arLl8G[
六、问题思考 (A'q@-XQ
1、当前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还在继续发展是否意味着“两个必然”的结论已经过时? &{/>Sv!6#
2、当代无产阶级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是否意味着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改变? Gr@{p"./z
3、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和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掘墓人、 N#)VD\m
社会主义社会的创造者这样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
CDYx/yO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如何坚持共产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I*t)x,~3
5、怎样理解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ba9<(0`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 GLQvAHC
一、写作背景 *6D%mrK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写于1845年春天。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 bus=LAJt=
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 9H}iX0O
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全面了解《提纲》的意义 ZU.)K>'
和地位首先应当了解马克思的思想进程和《提纲》的写作背景。 ).!14Gjo
1、马克思的思想进程 :_\!t45
2、《提纲》的写作背景 m=iov2K>
二、《提纲》的地位 A%*DQ1N
《提纲》是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或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第一个基本文献。它被恩 ;]ShC\1
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 Px7g\[]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C$RAJ
三、《提纲》的基本思想 p@8^gc
《提纲》共有11条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哲学批判提出马克思新唯物主 7x7r!rSe,
义的基本出发点和新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提纲的整个中心是从实践出发来解释世界实 :IT U0%;!+
践是理解问题的出发点。 NVA`t]gn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 30(m-D$K>9
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 %M)oHX1p
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D@(M+u9/%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 )Kk(P/s
7 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 Bx}0E
象。在这里马克思扬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 d+m6-4[_k
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 tD~PvUJ
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 ^z%o];
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这种理解出 qgC-@I
发人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存在。自 9{UP)1
7
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在的存在。人既 /Xu;/MMpd3
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 zsMw5C
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J'\eS./w|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 ;+ Co!L
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 `^&15?Wk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 ny
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 2 -p
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 93^(O8.
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 csFJ
5
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 *t?~)o7
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 }
KD7 Y
对象。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 [aWDD[#j~
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 KT
lP:pB;
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
{+/
.5
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 RI5g+Du?
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 h=K36a)
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re ]Ste
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 <w UD
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w;yiX<t<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 }1a <{&
本质上是实践的 0\EpH[m}-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 +(=0CA0GE
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 [xZ/ZWb/
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 3WO#^}t
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f%Z
;05
《提纲》总体上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WA]%,6
第一部分《提纲》的第一条。 ;gxN@%}@
这一部分主要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提出了新哲学的基本原则。
}@rg5$W
主要有三个问题 %k3NT~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 o~OwE7H)A
2、两种能动性思想 zp7V\W;
&
3、费尔巴哈在人本质问题上的错误 9*}iBs
第二部分《提纲》的第二条。 b(PHZCy#
这一部分主要是在认识论问题上来谈实践的出发点和基础作用。主要问题是 Z/89&Uy`h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tr6jh=
第三部分第三条到第十条 zdxT35h
这一部分第一条观点的继续主要阐明新、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差别 zuC 58B
或者说就社会历史观问题批判旧唯物主义阐明新唯物主义。 )z2|"Lp
8 第三条
_'!aj+{
肯定了一些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合理因素批判其不合理因素特别是与 N5pinR5 H
之相联系的英雄史观。 'GEBxNH:
第四条 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局限阐明了宗教产生的根源和消灭 `ir&]jh.A
宗教的途径。 kZV^F*7
分三个层次 =y)p>3p}&
第一肯定了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功绩。 g
\ErJ+i
第二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局限。 ?TvQ"Y}k
第三宗教产生的最终根源和消灭途径。 0lX)Cl
第五条 进一步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缺陷。 6B7<
应把握三个方面 a{<p'_
第一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HrM_h<X
第二批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 Ze-MAt
第三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对“感性”的不同理解。 EKqi+T^=F
第六、七条 El~-M`Gf
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见解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 Ihdu1]~R{
质的基本观点。 FhWmO
分为三个层次 ?k
[%\jq{a
第一层次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 X Y~;)<s_
第二层次指出了费尔巴哈错误的原因。 K1:a]aU?Iu
1、没有把人看作是现实历史进程中的人而是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 RS'} nY}
的个体。 q.-y)C) ;
2、由于把人仅仅理解为抽象的人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本质”。 `'uUmyg
第三层次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Z`rK\Bc
第八条 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阐明了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vKU`C?,L
两个内容 |</"N-#S
第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 ojhh7<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pFpZbU^
第九、十条 进一步阐明了在历史观上新、旧唯物主义的差别。 0Qm"n6NQ
第一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 H6_xwuw:
第二新旧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不同出发点。 sYI~dU2H
第四部分《提纲》第十一条 WM/#.
概括地说明了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 NUMi])HkN
四、思考题 1、什么是直观的唯物主义其主要缺点是什么马克思是怎样论述的 [Gh"ojt]w
2、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分歧是什么 )!cI
|tovs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yyO0Ha
4、如何理解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三、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gi
HT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是适应时代和无产阶级斗 6)ycmu;!$
争发展需要而写的是一部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和国家理论的代 z!:'V]
表作。 $&IpX M]
9 一、写作背景 {DT4mG5
《起源》写作于1884年3月至5月同年10月在瑞士苏黎世出版单行本后来在德国出版 eaQ90B4
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1892年恩格斯写了《新发现的群婚实例》一文作为本书的附录。 h'l^g%;
1《起源》是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而撰写的 I_?He'=0oU
对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和阐述是历史唯物主义 NY@"&p'Q
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注重对原始社会的研究。19世纪中叶 ZW*n /#GUC
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原始社会的发展、验证完善历史唯 h~w4, T
物主义创造了条件。1877年美国民族学和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 X2gz6|WJ
《古代社会》一书出版。摩尔根主要研究原始社会的历史他根据自己对美国印第安人以及澳大 Tr&E4e
利亚等国的人类婚姻、亲属关系、氏族制度的长期研究和观察写作了《古代社会》一书。马克 ^uW%v2
思对摩尔根的研究成果高度重视于1881至1882年间研读了《古代社会》一书做了详细的摘 8.?E[~
录和批语并且计划用唯物史观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但是马克思还没有实现这个心愿就逝 pcH<gF(k
世了。恩格斯对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同样重视认为是“一本像达尔文的著作对于生物学那
55-D\n<
样具有决定意义的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2页 S$eDnw~$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时发现了马克思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所做的 ,)h)5o(?
摘要和批语。恩格斯研究后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摩尔根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而摩尔根的研 .$Bwb/a
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证明“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 i[150g?K
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 %jEY3q
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 g_w&"=.jBq
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5页为了进一步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实现马克思的遗愿恩格斯认 .0|=[|
为应在此基础上写一部阐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国家理论的著作。为此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路 =Ikg.jYq&F
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结合他本人多年研究的成果写就了《起源》一书。 j$x)pB3]
2《起源》是为批判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国家理论而撰写的 EfiU$8y
17世纪中叶以来资本主义制度先后在西欧和北美得到确立。资产阶级学者为了维护资本 ^7aN2o3{
主义制度竭力鼓吹各种唯心主义社会学说论证资本主义永世长存。比如论证父权制家庭是 q* !3C
最古老的形式并把它同近代资产阶级的家庭相等同等等。 Pl+xH%U+?
19世纪初面对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资产阶级学者竭力掩饰资本主义社会的 #tjmWGo,
固有矛盾和种种弊端大肆宣扬私有制自人类出现起就已经存在甚至提出原始社会就出现了资 <y)E>Fl
本。比如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罗·托伦斯就曾说“在野蛮人用来投掷他所追逐的野兽的第 7zDiHac
一块石头上在他用来打落他用手摘不到的果实的第一根棍子上我们看到占有一物以取得另一 B9X8
物的情形这样我们就发现了资本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 ;GsQR+en
年版第170页而在国家这一政治制度核心问题上资产阶级学者则把国家说成是永恒存在而 a3@w|KLt
不可侵犯的“国家学说被用来为社会特权辩护为剥削的存在辩护为资本主义的存在辩护。” N[Sb#w`[/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页 [vTMS2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进一步掀起了鼓吹私有制、反对科学社会主义和历 lIf(6nm@
史唯物主义的浪潮。例如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威廉·罗雪尔鼓吹说私有财产权的合理性 4nkE IZ
是根据每个工人可以把他的劳动果实或者消费掉或者储蓄起来这个天赋权利而发生的。又如资 7@~tVxB;
产阶级经济学家约翰·穆勒竭力为私有制辩护认为私有财产的原则不一定会和那些自然的和社 I^3:YVR&
会的罪恶联系着等等。 & ,L9O
U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贯重视在工人运动发展过程中清除资产阶级的社会历史发展观和国家理 rt4Z
;
论的影响捍卫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到19世纪下半叶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形势 9z ?7{2C
的深入发展这一任务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因此恩格斯撰写了《起源》。 Qw)9r{f
3《起源》是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而撰写的 ~
3T,&?r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马克思学说得到广泛传播欧美各国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先后成 hI|)u4q
立国际工人运动正积蓄力量并酝酿着新的斗争。 Yrn"saVc,
面对工人运动的新发展各国资产阶级竭力施展各种手段进行政治统治。一方面加紧对社 hu5!ev2
会主义者和工人群众的镇压。例如德国俾斯麦政府于1878年10月21日制定了《镇压社会民 AQ{zx1^2>K
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的“非常法”对社会民主党人实施空前的镇压。另一方面为了迷 qpqokK
惑工人运动采取某些社会改良措施制造“国家社会主义”骗局。而资产阶级学者则鼓吹所谓 =AOWeLk*G
“讲坛社会主义”强调国家是超阶级的组织可以调和对立阶级的利益逐步实行“社会主义” Cg!^S(U4
企图把社会主义运动纳入资产阶级的轨道。如同恩格斯所揭露的那样最近“出现了一种冒牌的 ?o[L7JI
社会主义它有时甚至堕落为某些奴才气无条件地把任何一种国有化甚至俾斯麦的国有化 &ak6zM
都说成社会主义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8页 ;-@=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政府还竭力拉拢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利用他们反对无产阶级 7#2j>G{?]v
革命抹杀国家的阶级本质鼓吹合法改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卡·赫希柏格、爱·伯恩施坦和 j"7
JLe*
卡·奥·施拉姆组成的苏黎世三人团公开声称“正是在现在在反社会党人法的压迫下党表 /-Qv?"
明它不打算走暴力的、流血的革命的道路而决定??走合法的即改良的道路。”《马克思 <{ru|-9
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80页在英国自诩为“社会主义者”的费 t})$lM
边社分子也宣扬国有化和阶级合作是渐进到社会主义的唯一道路。同时这些机会主义者还宣 h##WA=1QZ
扬资本主义国家机器是超历史、超阶级的工具或者把当时的国家当作“民主”的圣物而加以顶 "="O >
礼膜拜。 83iCL; GS=
消除各种机会主义错误思潮的影响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系统阐述马克思主 [CN$ScK,
义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进而阐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性质、方 ;b%{ilx:
式、道路、方向和目标已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十分迫切的任务。这也是恩格斯写作《起源》 faJM^ u
的直接出发点。 %c/^_.
二、内容介绍 pSAR/':eg
【一】全书基本内容 t[C1z
《起源》包括1884年第一版序言、1891年第四版序言以及正文九章。在正文中第一、 ;;&F1@3tBa
二章主要根据摩尔根的研究成果探讨了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与之相对应的家庭婚姻形态第 pP/@
三、四、五、六、七、八章分别以易洛魁人、希腊人、罗马人和德意志民族为个案追溯了氏族 `T WN^0!]
组织的特征以及从氏族向国家演进的历史由此说明了国家的特征、历史类型、形成方式。第 Ewo~9
4{
九章是总结部分系统论述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全书主要包 :jem~6i
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 /Jlv"R1,
1.两种生产理论 WS0JS'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已经提出两种生产理论在《起源》第一版序 >SI<rR[~%
言中恩格斯进一步完整表述了这一理论将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看作是制约人类社 Ka-p& Uv1<
会发展的核心要素由此阐明了人类社会从血缘关系向阶级关系演进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他 nkY@_N
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 Kn}ub+
"J
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 UH3t(o7O
11 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 hKe30#:v
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6页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早期决定人类社会制度的主要 SBf FZw)
因素是血缘关系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复杂化社会制度越来越多地受劳动的发展 tJD]
(F
阶段和所有制的支配。 }vh Za p^
2.家庭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h%}(h2W
恩格斯采用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方法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前 3'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