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七言 >WD^)W fa
最忆是上音——2016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 nRo`O
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博士论坛 lGM3?AN
韩锺恩导师主题报告 g9
yCd(2<5
2016.12.3,上海音乐学院中214教室 I;|Aiu*
*K98z ?
M84LbgGM%
一、教材或者准专著性以及史论性的学科概论 OcH- `A
s<dD>SU
叶纯之、蒋一民:《音乐美学导论》,文艺美学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初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年再版。 yk5P/H)
m3XH3FgKz
蒋一民:《音乐美学》,美学袖珍丛书,人民出版社1991出版。 +Va?wAnr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音乐自学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出版。 GS$k
ps
[6)d)o
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王次炤、周海宏、邢维凯编著),卫星电视教育音乐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出版。 oy`m:Xp
^&<*$Ai~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以及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初版、2003再版。(参考) FEZ6X
Ly<;x^D
修金堂:《音乐美学引论》Ⅰ[音乐本体——属性论]以及完整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初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再版。 x2B"%3th0
R P X`2zr
茅原:《未完成音乐美学》,艺术学研究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再版。 3D.S[^s*
5HIpoj;\(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向全国高等院校推荐,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初版、2002再版。 :^s7#4%6
M+E5PZ|_
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稿》以及修订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1999初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再版。 =c.q]/M
9e)+<H
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初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出版。 t?
A4xk
7gMtnwT
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出版。 {l11WiqQH
YKg[k:F
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出版。 L@_">'pR
Ntnmd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国传统音乐学丛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出版。 Z
:9VxZ
tN{t-xUgk
冯长春主编:《音乐美学基础》,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系列教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出版。 u#M)
i30j
m3(T0.j0P
韩锺恩主编·导读:《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音乐美学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出版。 QP[a^5;Tt
#VV.[N
宋瑾:《音乐美学基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出版。 oyt//SE
~0-764%
叶纯之:《音乐美学十讲》,北京现代音乐节中国美育论坛学术经典系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初版;现代音乐学术经典系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再版。 |3,V%>z
P082.:q"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丛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出版。 j?f <hQ
@,4%8E5
韩锺恩:《音乐美学与音乐作品研究》[2012讲义版],音乐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选修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出版。 !"J#,e|
0c61q Q6
刘承华主编、王晓俊副主编:《音乐美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出版。 >NRz*h #
iL_F*iK
5
二、有关学科定义与界约 d
`kM0C
~J-|,ZMd
叶纯之、蒋一民:《音乐美学导论》—— GWInN8.5
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部分,也是音乐学的一个部分,它是从美学角度来研究音乐中有关美学方面的最根本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nbASpa(
bfJ`}xl(8
蒋一民:《音乐美学》—— Ke?gz:9j
到20世纪初为止,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都已经基本上提出来了,它们可以归纳为:在以“音乐是什么”为终极目的的前提下,追问音乐艺术相对其它艺术是否有其审美形态上的特殊性?如果有,特殊性何在?追问音乐是否有内容?如果有,什么是它的内容?人怎样“体验”(erleben)它的内容?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是相互牵制的,特殊性制约着内容,内容规定着特殊性。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过去对“形式”的理解,竟是大相径庭的。而这一切——对音乐“内容”的追问,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音乐艺术本身媒介的特殊性所造成的。音乐媒介就有了这样一个特点:它既区别于具象又区别于抽象,或:它既是抽象的,又是直观的。这就是音乐的审美形态在客体上的特殊性。“音乐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价值问题,它等于是在问:“什么样的音乐才叫做音乐呢”?音乐美学在寻找音乐的本质时必不可少的另一个方面的研究课题:音乐艺术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也就是在更高层次上研究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音乐美学的方法论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形成了三个主要方向: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哲学方法论与本体的揭示有着密切的关联,……音乐美学在方法论上的心理学方向只是从心理学方面去研究音乐审美形态在主体方面的接受机制及其特殊性,而社会学方向则是对音乐审美的发生、发展和现状作外围研究(例如音乐审美判断的社会价值因素或趣味因素)。“音乐美学”这个术语也发生了一个微妙的演化:原来作为词组的“音乐(的)美学”(die Ästhetik der Tonkunst)这时变成了一个复合词(Musikästhetik)。 B`B%:#
I26gGp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 :pDY
音乐美学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它特别把音乐的本质与特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Yb\\
w<@g
As+;qNO
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 sk
?'^6Xh
从学科名称来看,音乐美学必然与一般的美学有关,同时,它又不是一般的美学,而是一门专门研究音乐的科学,所以,它又必定是音乐理论范围内的一门学科。音乐美学的这种双重性质,说明它是美学与音乐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其基本特点在于美学与音乐学的结合。音乐美学就其性质来说,既可以说是用美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和审美的部门美学,也可以说是音乐学中侧重于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
DxefYyI
"P
'&+dH8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 o? i.v0@!K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一门理论学科。因此,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对象不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音乐生活中表现为感性形态的一般音乐审美意识,而是中国古代见于文献记载,表现为理论形态的音乐审美意识,即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理论,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范畴、命题、思想体系。 Yxd{&47
^+as\
修金堂:《音乐美学引论》—— XalJo@%-
音乐美学是以音乐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社会三方面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其本质与规律的科学(该定义的前半为本学科的个性,后半为一切科学的共性)。 N<06sRg#
qEJ8o.D-=
茅原:《未完成音乐美学》—— 8pPC 9ew\=
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学科。音乐美学既是美学的一个分支(美学又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音乐美学作为一个系统,却不仅仅是美学与音乐相加的结果。它的质的特点是音乐的特殊性与美学思考的相互渗透。 >&;>PZBPCO
o8'Mks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 )[^y
t0%
音乐美学是以作为人类文化行为方式的音乐存在为研究对象和认识依据、主要对人类音乐立美审美实践活动及其普遍规律与总体目的以哲学思考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哲学。 ~`2&'8
[v0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