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七言 )/_T`cN
最忆是上音——2016音乐美学与当代音乐研究 :L'U>)k
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博士论坛 ]
f<H?
韩锺恩导师主题报告 i$bHet
2016.12.3,上海音乐学院中214教室 4~
YPLu
6}xFE]Df-Y
x8q3 Njr
一、教材或者准专著性以及史论性的学科概论 P6
& _q
~!A*@aC
叶纯之、蒋一民:《音乐美学导论》,文艺美学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初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年再版。 t3b64J[A{
y%4G[Dz
蒋一民:《音乐美学》,美学袖珍丛书,人民出版社1991出版。 h..D1(M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音乐自学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出版。 cm!|A)~
2&Hn%q)
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王次炤、周海宏、邢维凯编著),卫星电视教育音乐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出版。 B]-~hP
*6b$l.Vs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以及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初版、2003再版。(参考) Sgy_?Y
L@t}UC
修金堂:《音乐美学引论》Ⅰ[音乐本体——属性论]以及完整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初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再版。 B}y`E
<
alB[/.1
茅原:《未完成音乐美学》,艺术学研究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再版。 *#n?6KqZ
|&hu3-(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向全国高等院校推荐,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初版、2002再版。 UNB'Xjp}@
paG^W&`;
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稿》以及修订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1999初版;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再版。 ~c*$w O\
2G9sKg,kL
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初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出版。 A^9RGz4=
!L)~*!+Gf
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出版。 >,V~-Tp
rnV\O L
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出版。 $B3<"
9]DM
HA@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国传统音乐学丛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出版。 D0 f.XWd
j~ )GZV
冯长春主编:《音乐美学基础》,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系列教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出版。 ,iQRf@#W_b
e{<r<]/j
韩锺恩主编·导读:《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音乐美学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出版。 {d%% nK~
{"([p L
宋瑾:《音乐美学基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教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出版。 scsN2#D7U/
+mgmC_Q(0
叶纯之:《音乐美学十讲》,北京现代音乐节中国美育论坛学术经典系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初版;现代音乐学术经典系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再版。 { vf"`#Q9
S-$N! G~!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丛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出版。 HL^+:`,
ky^p\dMh
韩锺恩:《音乐美学与音乐作品研究》[2012讲义版],音乐学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选修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出版。 D[NJ{E.{
+@ FM~q
刘承华主编、王晓俊副主编:《音乐美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出版。 IgsK7wn
p:GB"e9>H
二、有关学科定义与界约 fXV+aZ
<h*r
叶纯之、蒋一民:《音乐美学导论》—— Hj>(kL9H
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部分,也是音乐学的一个部分,它是从美学角度来研究音乐中有关美学方面的最根本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 X
#4
9uNkd2#
蒋一民:《音乐美学》—— /5l"rni
到20世纪初为止,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都已经基本上提出来了,它们可以归纳为:在以“音乐是什么”为终极目的的前提下,追问音乐艺术相对其它艺术是否有其审美形态上的特殊性?如果有,特殊性何在?追问音乐是否有内容?如果有,什么是它的内容?人怎样“体验”(erleben)它的内容?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是相互牵制的,特殊性制约着内容,内容规定着特殊性。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过去对“形式”的理解,竟是大相径庭的。而这一切——对音乐“内容”的追问,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音乐艺术本身媒介的特殊性所造成的。音乐媒介就有了这样一个特点:它既区别于具象又区别于抽象,或:它既是抽象的,又是直观的。这就是音乐的审美形态在客体上的特殊性。“音乐是什么”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价值问题,它等于是在问:“什么样的音乐才叫做音乐呢”?音乐美学在寻找音乐的本质时必不可少的另一个方面的研究课题:音乐艺术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也就是在更高层次上研究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音乐美学的方法论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形成了三个主要方向: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哲学方法论与本体的揭示有着密切的关联,……音乐美学在方法论上的心理学方向只是从心理学方面去研究音乐审美形态在主体方面的接受机制及其特殊性,而社会学方向则是对音乐审美的发生、发展和现状作外围研究(例如音乐审美判断的社会价值因素或趣味因素)。“音乐美学”这个术语也发生了一个微妙的演化:原来作为词组的“音乐(的)美学”(die Ästhetik der Tonkunst)这时变成了一个复合词(Musikästhetik)。 ;!ICLkc$
4DYa~ =w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 Z/r =4
音乐美学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它特别把音乐的本质与特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90
7N;r
/3VSO"kcZ
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 Zt;dPYq>
从学科名称来看,音乐美学必然与一般的美学有关,同时,它又不是一般的美学,而是一门专门研究音乐的科学,所以,它又必定是音乐理论范围内的一门学科。音乐美学的这种双重性质,说明它是美学与音乐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其基本特点在于美学与音乐学的结合。音乐美学就其性质来说,既可以说是用美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和审美的部门美学,也可以说是音乐学中侧重于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S^Lu RF]F
?nLlZpZ2v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 )tq&l>0h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一门理论学科。因此,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对象不是中国古代音乐作品、音乐生活中表现为感性形态的一般音乐审美意识,而是中国古代见于文献记载,表现为理论形态的音乐审美意识,即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理论,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范畴、命题、思想体系。 j;GH|22
t+,'
修金堂:《音乐美学引论》—— pn:) Rq0
音乐美学是以音乐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社会三方面为研究对象,并探讨其本质与规律的科学(该定义的前半为本学科的个性,后半为一切科学的共性)。 nOH x^(
y.xyr"-Q
茅原:《未完成音乐美学》—— hLv~N}
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学科。音乐美学既是美学的一个分支(美学又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音乐美学作为一个系统,却不仅仅是美学与音乐相加的结果。它的质的特点是音乐的特殊性与美学思考的相互渗透。 ""; Bq*Y#
H n^)Xw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 uPmK:9]3R
音乐美学是以作为人类文化行为方式的音乐存在为研究对象和认识依据、主要对人类音乐立美审美实践活动及其普遍规律与总体目的以哲学思考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哲学。 yGxAur=dE
Y-&SZI4H
何乾三:《西方音乐美学史稿》—— Sj[iKCEKtv
音乐美学史是音乐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特别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音乐的美与美感为总目标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音乐美学以研究音乐区别于其它艺术的特殊性为总出发点,以弄清音乐艺术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 tFi'RRZ
|
#>:@{X<
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 )w
t mc4'
音乐美学这个名称的外延较容易引起一种误解,以为其对象主要是探讨“音乐美”的问题;而音乐哲学这个名称的外延较宽,它既包含音乐美的问题,更涵盖一系列更为广泛的涉及音乐艺术本质的问题。 +.EP_2f9
K&\
q6bU
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 S`\03(zDA
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它特别把音乐的本质,音乐的价值和功能,音乐音响结构及其表现对象,音乐实践、主要是创作、表演和欣赏中的美学问题,音乐美学自身的发展历史等作为研究对象。 MJzY|
_
s1pif
龚妮丽:《音乐美学论纲》—— e#5LBSP
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的本质、音乐的构成、音乐的创造、音乐的鉴赏、音乐的价值的一般规律的理论学科。 \~r`2p-K
e}PJN6"5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 `<"@&N^d
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研究,都是以历时过程中展现的音乐美的实践以及在此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音乐美学思想、审美意识乃至审美情感的物态化表现,作为研究的对象。 &2P+9j>
`hVi!Q]*P
冯长春主编:《音乐美学基础》—— $$5E+UDOs
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音乐立美与审美实践的本质与规律的一门艺术科学。与纯粹的有关音乐的哲学思辨所不同的是,音乐美学所关注的不仅仅是音乐的本质、意义等本体论问题,有关音乐的特殊性以及人的音乐感性实践的普遍规律,都是音乐美学研究的重点所在,这符合美学作为“感性学”的原初意义。它不仅仅以“音乐的美”作为唯一研究对象,而是以此作为问题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并由此关涉到音乐实践中立美与审美是广阔领域。 +D@+j
xnR;#Yc
韩锺恩主编·导读:《中国音乐学经典文献导读》音乐美学卷—— Fhk 8
根本问题主要指音乐之所以存在的第一因。音乐美学要回答与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追究音乐何以存在的第一因,简单说来,就是要通过音乐特性去回答:音乐是什么,音乐为什么是这样,音乐如何会这样。进而,在哲学层面表述:一种不可取代与难以替换的存在是什么(对存在者是什么的追问),一种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是¡±是什么(对存在者之所以存在的追问),一种存在之所以如是表述的¡°是¡±是什么(对存在之所以如是表述的追问)。 r'bPSu,
)Z=S'm
k4_
宋瑾:《音乐美学基础》—— R/O>^s!Co
音乐美学是音乐学的分支,也是美学的分支;是音乐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是基础理论学科。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1.听觉感性需要及其满足的规律;2.实践中的美学问题;3.相关历史:音乐美学思想与实践的历史,音乐美学学科的历史。 B1U<m=Y
+wHrS}I#g
叶纯之:《音乐美学十讲》—— m-v0=+~&
就一般的理解,音乐美学是从审美角度来探索音乐的本质以及音乐最根本的内在规律的学科。我们认为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部分,也是音乐学的一个部分,它是从美学角度来研究音乐中有关美学方面的最根本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V?zCON
- _KO}_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 9*<=K
从学科名称来看,音乐美学必然与一般的美学有关,同时,它又不是一般的美学,而是一门专门研究音乐的科学,所以,它又必定是音乐理论范围内的一门学科。音乐美学的这种双重性质,说明它是美学与音乐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其基本特点在于美学与音乐学的结合。音乐美学就其性质来说,既可以说是用美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和审美的部门美学,也可以说是音乐学中侧重于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eVetG,["
"C/X#y
韩锺恩:《音乐美学与音乐作品研究》[2012讲义版]—— o?O> pK
对音乐美学对象进行如是定位:1.确定可靠的形式,2.充分有效的感性。美学是对人的审美的研究。音乐美学就是对人的音乐审美的研究。 eJvNUBDSH
Bs!F |x(
刘承华主编、王晓俊副主编:《音乐美学教程》—— J6C/`)+w
音乐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有其自身严谨的学术范式、专门的知识架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音乐作为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它处于一个动态的生成变化过程中;它既包涵历史上已产生的所有音乐,也不拒绝未来将产生的音乐;它具有多变性、丰富性特点。当代中国音乐美学研究对象选择,可从如下三个层面进行概括:其一,视“音乐音响的感性体验”为音乐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其二,视音乐音响对“生命意蕴”的生成为音乐美学研究的终点。其三,以音乐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为连接起点与终点的桥梁。上述三个层面的音乐美学研究对象视域,呈现为开放性特点。音乐美学研究正是通过直面音乐中的声音这一逻辑起点,对声音进行“感性描写”,由此探索“真理是如何置入作品”并就音乐音响进行“意义诠释”,实现着实践与理论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音乐美学研究体系。 #GbfFoE
Gm.sl},
三、存在问题 L>>RboR}
|lG7/\A
学科性质界限模糊:音乐美学,艺术学,音乐哲学,音乐美学史,以及跨界引起的音乐文化研究。 _pN:p
7l(
s$wIL//=
学科对象定位不准:艺术工艺,感性经验,理性观念。 Mjj5~by:
JP1XH k
学科语言指向缺失:科学实证,史学考证,美学释证,哲学论证,神学见证。 f
=MP1q[
>oGs
0mej
教学目标层级混杂:音乐学专业本科生,音乐美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普通音乐专业本科生、研究生。 sd,KB+)
WZQ
EBXs
>At* jg48
^B!cL~S*I
四、从学科定义到研究对象再到学科问域又折返abc/xyz _g2"D[I%
v 1VH&~e
《释[Aesthetics]并及音乐美学论域建构》,载《音乐学习与研究》1990年第4期,总第24期,天津音乐学院1990年12月出版,天津,pp.2-6。 t8ZzBD!dP
o FS2*u
提出音乐美学的学科定义与研究对象:作为定义——音乐美学是人研究人的音乐审美活动(人如何通过音乐的方式去创造和对音乐美与否的经验或判断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状态和审美过程)及其结果(对音乐抽象概念与实体型态的演绎与归纳)的一门理论学科。作为对象——音乐美学是人用理性(理论)的方式去研究人如何通过音乐的方式所进行的审美活动(包括用观念的方式与经验的方式去把握音乐)及其结果(包括对音乐审美意识的意识和对音乐审美经验的经验)这样一种既理性(理论)又感性(实践)的现象。 Wi+}qO
]k#iA9I
《词与义——关于[现在音乐美学论域]及其[人与人相关]命题之[术语/概念体系]的读解与批判》,提交第四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讨论会论文,1991.4.9-13,北京;韩锺恩:《音乐美学与审美》,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初版,台北,pp.149-208;韩锺恩主编:《音乐美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上海,pp.194-227。 4G3u8)b=
UGD B4S
进一步提出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不同学科指向:音乐哲学(对音乐审美意识的意识)是人用理论方式研究人如何通过观念方式把握音乐世界的理论现象;音乐美学(对音乐审美经验的经验)是人用理论方式研究人如何通过经验方式把握音乐世界的实践现象。 `Iqh\oY8-
\#sdN#e;XA
《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方向博士学位论文,导师:于润洋教授,2003.8.13通过答辩,北京;初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上海;增订版: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6月第2版,上海。 )&s9QBo{b
提出音乐美学最最原初的一个基本问题:人的感性直觉经验究竟如何在复杂多变的音乐活动当中显现自己,以及西方音乐史给出的暗示:围绕音乐作品这个中心而相对成型的音乐审美体验。 <;lwvO
=oT4!OUf
《音乐美学基本问题研究》,载韩锺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下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上海,pp.395-483。 -~Chf4?<4
~$jRn(2
提出由音乐美学基本问题这个问题丛结回到原点:直接面对音乐作品的声音及其音响结构方式,把人的感性直觉经验作为最最基本的出发点,在音乐自身的强烈驱动下,在哲学美学的有力支撑下,从尽可能纯粹的声音出发(一种在场的形而下的音响存在),去寻求尽可能本原的意义(一种不在场的形而上的意向存在)。 =eyPo(B
`>Ms7G9S~e
2007-2008,又在原来基础上,对不同对象加以具体化表述:音乐美学通过人的感性直觉经验研究音乐的艺术特性;音乐哲学通过人的理性统觉观念研究音乐的艺术本性。 PS3jCT
!Bv.
@~
《零度写作并及音乐美学学科与音乐学写作to be问题,三个讨论:how,why,in this way》 vyvb-oz;u
JLak>MS
提交2008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11.24-26,上海;后经整理,分别发表:《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 f7b6!R;z_
`d}t?qWS;F
又呈现这样的表述:音乐美学主要围绕经验展开研究,是针对音乐艺术特性进行描写的修辞;音乐哲学主要围绕概念展开研究,是针对音乐艺术本性进行论述的修辞。 <8ih >s(C
~X(2F#{<{
2009.7.26,受颠覆感性一统美学格局以重新复原感性现象与美本质的二元体系以及价值直觉概念启发,设想: )4R[C={
5c0$oyl)M
音乐(的)美学:研究感性问题,核心是经验以及相应的修辞,归属于音乐审美现象论。音乐美(的)学:研究价值问题,核心是先验以及相应的发现,归属于音乐立美价值论。 $/crb8-C
2 b80b50
2010全国音乐美学高层论坛暨专题笔会,再进一步,又在上述具体化表述的基础上,在2010全国音乐美学高层论坛暨专题笔会,2010.11.19-20,金华,结合教材编写提出设想,并由此进一步彰显接续内涵: pv,z$3Q
[D"5@
初级进阶始端产品,音乐美学abc:作品,经验,概念; #x6EZnG
高级进阶终端产品,音乐美学xyz(音乐哲学abc):基本问题,认知(先验),范畴。 Oe21noL
c-* *~tb(
《only,or,and:Aesthetics,Beauty;furthermore to be or not to be:Experience,Concept,Transcendental——庆贺于润洋教授80华诞特别写作》。 *z^Au7,&
重新命题并关联前述音乐美学元问题:Aesthetics and Beauty,furthermore to be ornot to be:Experience,Concept,Transcendental.感性学并且美,由此再及经验、概念、先验的存在或者不存在(是不是)。音乐美学研究人的音乐感性与音乐的美,音乐美学通过描写音乐作品与表述感性经验的方式去实现与其存在自身合式的研究,进一步,又通过修辞与批评去成就这样的描写与表述;为此,音乐美学研究还必须与哲学、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学科关联, }.D adV
E
BSjU8
以成全圆满归属于其论域的哲学性质、人类学事实、艺术学前提,并且,将之所以是的经验、概念、先验呈现出来。其中,经验作为音乐美学对象,概念作为音乐美学工具,先验作为音乐美学通过概念研究经验之所以是的是。 )4RSo&9p`
8p#V4liE
五、《音乐美学七言》 L]q%;u]8!
hh[x(O)TC~
低端:a.作品,b.经验,c.概念; B r6tgoA
高端:x.基本问题,y.认知,z.范畴;
Wf~PP;
极端:无须位序的tobe。 ,n`S
,
4
|UtE<<b
课程基本问题:音乐美学究竟研究什么?以及如何去研究?如何面对具体音乐作品? -EE
}HUP)
也就是如何通过音乐美学的方式去感受音乐作品、诠释音乐作品、判断音乐作品? ]GDjR'[z
课程基本结构:文献阅读,扩充读解,学科导论,思考题目。 <Ira~N
课程相关内容:文献阅读(文字通读,概括主题,要点提示,意义诠释);扩充读解(概念释义,结构描写,临响表述,问题讨论);学科导论(根据相关内容列出学术、学科、学缘、学统问题);思考题目(根据教学内容与接受现状提出思考题目)。 yZ)-=H
S{Zf}8?6$
a.作品:学理定义,史学定位,形式结构,存在方式,艺术本原。 })j N
8px
dM-~Qo
b.经验:临响,听感官事实并及纯粹感性表述,听式(结构聆听、抽象凝听、内心谛听、纯粹裸听),直觉想象,概念性经验(历史地域风格)。 xyHv7u%*
(+}44Ldt
c.概念:塔塔尔凯维奇6概念(艺术、美、形式、创造性、模仿、审美经验),李泽厚4概念(美学、美、美感、艺术),当代中国音乐美学叙辞辑释(音乐形象、音心对映、立美审美、音乐意义、意向存在),听—说(学科语言)(音乐听什么怎么听与美学说什么怎么说、感性地听并说着经验),声音概念。 UgD)O:xaU
CSH*^nk':O
x.基本问题:形式与内容,自律与他律,声音与声音概念,情感与形式,意义与意向。 %~M#3Ywa
l5D4?`|
y.认知:分析,理解,解释,判断;音乐意义的形而下体现,音乐意义的形而中呈现,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音乐意义的无形涌现;音乐意义的适度诠释与音乐价值的有限评估。 8T8]g M
U;M! jj
z.范畴:基本内涵,历史状况,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学理—史论范畴,学科意义。 6n;? :./
无须位序的to be:音乐的先验存在,物自体,情本体,声常体,听元体,TMI(音乐存在自身,The Music Itself)。 z/nW;ow
03_M+lv
六、音乐美学元问题 GiKhdy
$~\Tl:!#?
汪申申:《音乐美学,请把目光投向音乐》,通过大段引述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的相关论述,提出:音乐美学,确实需要从音乐本身出发,从音乐的物质材料、感官性质、创作方式、感受方式的特殊性出发,进行扎扎实实的研究,才可以真正称得上是“音乐”美学。 pktnX-Slt
u>:j$@56
言下之意,惟有构成音乐作品的特殊的技术条件,才是核心关键;就此而言,是否可以以置于艺术学层面的作品之所以是的工艺结构来予以理解?
a5&[O
221}xhn5
由此,元问题再次浮出水面。1991年,第四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讨论会将音乐美学研究对象及其哲学基础列为会议主题,24年之后,音乐美学研究什么的元问题再一次浮出水面,况且,我的学生在多次参与国内学术活动,或者与国际学者进行交流,尤其是他们的研究经常被置疑之后,已不止一次这样问我:为什么别人理解的音乐美学总是跟我们的作业不一样呢?其实,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音乐美学研究什么的元问题之所以一再浮出水面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看样子,音乐美学本体依然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钩沉与考掘去接近其自有原在本是。 5H, (\Xd
1tTY)Evf
对象:基本前提并始末于学科存在。对象是任一学科之所以存在所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前提,对此,黑格尔:《美学》如是表述:就对象来说,每门学科一开始就要研究两个问题:第一,这个对象是存在的;其次,这个对象究竟是什么。由此可见,研究学科对象,不仅仅只是为了应对眼下问题的一个行动策略,从长计议,则是一个学科不断进行自身建设乃至经常进行自我完善的自觉意识。既有阶段性的阵发,又有周期性的轮回,可以说,始末于学科存在。 {1+meE
~6+Um_A_L
感性直观→知性思维→理性概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对象借助于感性而向我们被给予出来,而且只有感性才给我们产生直观;它们通过知性而被思维,而且从知性就发生概念。经过近百年的历史沉浮,中国学界对音乐美学对象的认识也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逐渐呈现独特的进程。现代学科性质的音乐美学乃至音乐学,不仅伴随西乐东渐而进入中国,而且,已明显置于职业分工的历史进程之中。 orbz`IQc
93ggCOaYA
蔡元培:《音乐杂志》发刊词:知技术之精进,固赖天才,而学理之研求,仍资科学。求声音之性质及秩序与大乐器之比较,则关乎物理学者也。求吾人对于音乐之感情,则关乎生理学、心理学、美学者也。求音乐所及于人群之影响,则关乎社会学与文化史者也。合此重重之关系,而组成有系统之理论,以资音乐家之参考,此欧洲音乐之所以进化也。很显然,现代理论形态的音乐美学,不仅已有一定的意义指向,而且,已明确置于音乐学学科范畴当中。 Cq3Au%7
x=X&b%09
萧友梅:《乐学研究法》:音乐美学是推理的音乐理论,对于狭义的音乐理论(和声学、对位法、作曲学等)、音声现象、听官感觉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声学、听官生理学),刚在反对的地位。音乐美学是普通美学(或名美术哲学)的一部分,它的问题是研究音乐的艺术功用的特性。音乐的艺术功用的特性:(一)要研究对于我们的精神,声调学(Melodik)、音乐力学(Dynamik)、旋律学(Agogik)的原始的势力在何处(音乐当表现、当叙述、当意志看)。(二)要决定音乐的美,就要证明整齐和统一的法则,音乐根据这法则,然后才作出各种形式(和声学、节拍学)。这些形式的关系,我们的精神可以直接享受的(音乐当表象看)。(三)要评定音乐的能力,唤起一定的联想,还要批评(独自批评或借别样美术的帮助)、描写、说明它:这就是把感觉的,经过从作曲者、演奏者或听者的精神,移到所演乐曲的精神里面去(音乐当演奏的意志看)。这里所强调的,一是音乐的表达,二是音乐的法则,三是音乐的评定。音乐美学的主要问题,还是说明乐句单位的构造和区别乐曲动机(Motiv)怎么样。……音乐美学还要于音乐形态和它的发表价值之间造出一个最后的联络。……音乐美学于音乐家的艺术实地练习,到底是个最高科学的指示。概括而言,就是:音乐的内容,音乐的形式,音乐的理解。或者,用现在的逻辑是否可以进行这样的陈述:人针对并且围绕音乐形式去理解音乐的内容。 @!|h!p;
>U?#'e{qW
韩锺恩:《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发展史(1979-2015)》:在明确意识到音乐美学学科存在舍本逐末与主体缺位的问题之后,进一步去面对感性遮蔽的问题,以不断接近与成全音乐美学对象本身:在对人的音乐感性直觉经验进行合式的理论定位的前提下,进一步确认以合式的姿态去直接面对音响敞开,一方面,面对不断出新的音乐现象给出相应的感性姿态,一方面,再通过理性观照去不断地加以提升。 1:_}`x=hM
:Zo^Uc:*w
真正的问题所在,以及合法偏见、正当错觉、有效误读之所以丛生的原因,主要是音乐美学学科自身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1#8~@CQ ::
KuEM~Q=
七、前置:音乐美学学科前提 SR`A]EC(V
02)Ybp6y
3个罅隙:研究什么——研究对象自行存在;如何研究——观照对象自行置入;文辞面对音响——罅隙自行存有。 vl?fCO
7[i&EPN
4个结构性矛盾:学科性质:通过理性方式研究感性问题;学科对象:通过体验方式观照纯粹形式(包括音响形式与情感形式);学科方法:通过文字语言方式描写与表述音乐表达;学科原位:对象的自在(声本体、听本体、言本体)。 c(Fo-4K
%e_){28 n
可能引发的问题:普适科学语言的惟一性与特定学科语言的多样性;各自本体又互向错位,果然是自身悬置罅隙的自我美学?抑或以这样的结构相悖成全与圆满学科存在?并作为其不断有所进展的结构驱动?
A7eYKo
q
L`fT;2
2vddx<&
八、后设:音乐美学学科本体 k^K%."INn
SRU#Y8Xv|
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使某物是什么以及它如何是的那个东西,我们称之为某件东西的本质。 Yp8XZ3
KXUJ*l-5
这里,特别值得关注本源、本质2个概念中的4个内涵: Hq>rK`
——是其所是, Ri}JM3\J
——并且如其所是, 5d}bl{
——使其是, 3E>]6
——并且使其如是; &ha<p
j~
以及由此凸显的本体:通过什么……以及那个东西,——是的是。
ZS@R ?
就这样,本源、本质、本体叠加一起: r4iT
9D
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的是, Ie8SPNY-H
使其是并且使其如是的是; 1KJ[&jS ]
ZB5NTNf>
其最终的追询性表述:之所以是的是——使其照着它这样存在的样子以及它应该这样存在的样子存在着的那个存在。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和使其是并且使其如是→之所以是的是。 $cLZ,N24
s8k4e6ak
于是,音乐美学本体:如何照着它这样存在的样子以及它应该这样存在的样子存在着的那个存在——之所以是的音乐美学。 5z"
X>!?^
rKl
九、音乐学讨论起点 u:,B&}j
-NDB.~E^DJ
临响倾听:结构聆听,抽象凝听,内在谛听,纯粹裸听; {P%\& \{F
通过直觉方式面对声行象与音体量以呈现美形,通过联觉方式面对声气象与音质量以实现美听,通过统觉方式面对声意象与音能量以显现美言,通过自觉方式面对声元象与音常量以发现美本。 *P`k |-
感性,知性,理性,灵性; P{,=a]x,mz
现实存在,历史存在,意向存在,本有存在; 2 ,.8oa(
形而下体现,形而中呈现,形而上显现,无形涌现; )1O|+m k
自然天成,人为造成,历史生成,本体自成。 EclsOBg
世界1(物质世界), SWNT}{x]
世界2(精神世界), jLEO-<)-)
世界3(创造物世界), mH'om
SCz
世界0(本有的之所以能够通过精神创造以部分改变物质形态的原样世界); 0X%#9s~
自有,原在,本是; 5[^Rf'wy
不由自主的自有存在,
x![ut
与生俱有的总有存在, YH-W{].
始终如一的永有存在, % "ZC9uq?
之所以是的本有存在。 (T",6 xBSG
#jw%0H;l]
十、音乐美学讨论终点 q]y{
4"=5
}/7rA)_
听辨,听解,听说,听写。 K
!gocNOf
直觉方式的听——听识(音品),听辨(音差); .?r}3Ch
联觉方式的听——听看(图像),听想(事情),听讲(故事); #?bOAWAwLh
统觉方式的听——听解(乐义),听说(乐象); O{=@c96rl
自觉方式的听——听听(乐本)。 F4g3l
8`q"] BQN
十一、多重结构再结构 fc%C!^7
RP6hw|
艺术、美学、哲学问题与艺术学、音乐学、音乐美学层面的讨论: 1xsB@D
在艺术学层面,主要是探寻与追询作品之所以是的工艺结构; +qyx3c+
在音乐学层面,主要是钩沉与考掘工艺结构之所以是的音响结构力; p%e
/>N.P
在音乐美学层面,主要是终究与规约音响结构力之所以是的基于原始美学规范想像的感性结构力。 6H|&HV(!R
=#vU$~a
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音乐问题。就此问题,于润洋先生将音乐视为抽象的纯粹的形式语言。一度换形抽象形式语言:去功能性成就自主结构;二度换形纯粹形式语言:结构自身驱动形成新常态。 /qXP\ a
Ewo6Q){X
进一步的哲学置问。这个通过结构换形了的非具像的直觉对象,其自在生存的依据是什么?其自足生成的条件是什么?其自律发生的前提是什么?在认识论范畴:音乐之所以是的抽象形式语言,是否仅仅表达其与表现者或者反映者不一?在本体论范畴:音乐之所以是的纯粹形式语言,除了表达其自身具备结构驱动之外,是否还存在其自身具备的结构驱动究竟有没有先验性的问题? A*? Qm
YU1z\pK
每个人在音乐中听到的都是自己。于润洋:《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任何精神性的内涵,只能通过对音乐文本本身的透视才能得以阐述;在感悟、理解和阐释音乐的过程中,将音乐中所蕴含的生命体验融入到自身中来。由此成就一种更高端的类人本体境界。 ^~m}(6
.c _qMTm"
人类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工艺学问题。就此问题,赵宋光先生曾经有过把工艺学置于生产力底层结构和把社会制度置于生产关系顶层结构的见解:马克思把人类的能动创造划分成两个层面,底层是工艺学层面对生产工具结构形态的能动创造,顶层是社会制度层面对生产关系结构的能动创造,顶层最终要由底层决定。 DcZ,a E]
e41r!od
马克思关于工艺学的四个揭示——马克思:《资本论》:人类史同自然史的区别在于,人类史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自然史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活动方式,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过程,从而揭示出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起源。
v$R7"
\p J<@
核心要点——首先,是在创造过程中人和动物都使自然物质发生了形式的变化,显然,这是工艺学之所以置于生产力底层结构的事实依据;同时,是人还在自然物质中实现了自己所设定的目的,无疑,这是社会制度之所以置于生产关系顶层结构的观念原由。其次,在确认合规律与合目的这两个根项的绝对不对称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划定这样一条边界:惟有超生物性目的成为目的的时候,人才可能真正进入属人的实践:通过将超生物性目的作为自己的目的的实践以成就人自身之所以是的那个存在。再次,工艺学本身并不等同于技术或者相关技术的工艺,特别由马克思关于工艺学的四个揭示来看,很明显,已经在哲学范畴并可能衍生出人类学本体论意义。最后,就工艺学作为生产力底层结构这样一个哲学本质而言,其根本意义就在于:通过艺术方式发出声音的,在超生物性目的作为目的的合目的性牵引下,合规律性的音乐,以及以此本体论作为依据的临响。 p 4l B#
'6Yx03t
完形人本结构系统与人文化的全面发展机制—— *g 2N&U
R,W
w/D
感性—艺术,知性—道德,理性—科学,灵性—宗教; 2QV|NQSl
O)}5`0@L
感性界域及感受方式,知性界域及体验方式,理性界域及认知方式,灵性界域及觉悟方式; !ziO1U
Us8nOr>5
感性界域/直觉方式/行为范畴/动作机制,知性界域/体验方式/经验范畴/储备机制,理性界域/认知方式/知识范畴/架构机制,灵性界域/领悟方式/信仰范畴/修养机制。 l~GcD
/QVhT
相应的学科指向—— e>$E67h<~
<0H^2ekd
数学:数的位序,科学:物的质量,哲学:心的智慧,神学:灵的肉身。 x5W.
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