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及相关书目 7=AO^:=bx
陈才智 编 QZ_nQ3K
目 录 d8 3+6d
文学史及总论………………………………………………………………………………… 1 >V3W>5 X
古籍整理……………………………………………………………………………………… 2 #{.pQi})
文集文存……………………………………………………………………………………… 3 (%=lq#,
论文合集……………………………………………………………………………………… 3 us(sZG
先秦…………………………………………………………………………………………… 3 ZzSJm+&'
两汉…………………………………………………………………………………………… 4 *T1L)Cp
六朝…………………………………………………………………………………………… 4 u9da]*\7y
唐宋合论……………………………………………………………………………………… 5 ">v_uq a
唐代综论……………………………………………………………………………………… 6 im_0ur&'
唐代作家………………………………………………………………………………………10 e{d_p%(
宋代综论………………………………………………………………………………………14 1mkQ"E4
宋代作家………………………………………………………………………………………16 6+5(.z-[
元代……………………………………………………………………………………………18 n$A(6]z5O
明代……………………………………………………………………………………………18 C: TuC5Sr
清代……………………………………………………………………………………………19 u:p:*u_^I
近代……………………………………………………………………………………………19 ,DW0A//
现当代…………………………………………………………………………………………19 $]`'Mi
文学史及总论 :5n"N5Go
1. 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8月 f^>lObvd
2.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插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X_EC:GU
3. 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8月 FeincZ!M
4. 霍松林主编,漆绪邦、梅运生、张连第著《中国诗论史》黄山书社,2007年1月。全3册 Ynt&cdK9
5. 李建中《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5Od(J5`
6. 庞天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xw/h~:NT
7. 彭亚非《中国正统文学观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 {&Gk.ODI7
8. 吴薇撰《新时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述论》元明清近代(第四卷)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陈友冰主编 ({}O
M=_
9. 崔海正《中国词学研究体系建构稿》齐鲁书社,2007年10月。济南大学古典文学研究丛书 ,T1XX2?: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 /(
z0I.yE
10. 檀作文、唐建、孙华娟《中国古代诗歌研究论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 "m\UqQGX
11. 易鑫鼎《中国古代散文研究论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
eo}S01bt
12. 陈曦钟、段江丽、白岚玲《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5月 OM#OPB
rB
13. 李修生等《中国古代戏剧研究论辩》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 :9O0?6:B|
张伯伟主编“域外汉籍研究丛书”(共5种)。 ~,3v<A[5Vi
14. 张伯伟《清代诗话东传略论稿》中华书局,2007年7月 R*c0NJF
15. 蔡毅《日本汉诗论稿》中华书局,2007年7月 :pV("tHE
16. 金程宇《域外汉籍丛考》中华书局,2007年7月 J.+?*hcw
17. 左江《李植杜诗批解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7月 Ozh^Q$>u
18. 刘玉珺《越南汉喃古籍的文献学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7月 j#.-MfB
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是其研究重镇,目前该研究所已组织出版了《域外汉籍研究集刊》(共3辑)、《域外汉籍研究丛书》(共5种)。…… SS<+fWXE
19. 汪涌豪著《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月(复旦博学论丛;第一辑)。本书介绍了中国文学批评范畴的发生发展历史、范畴的构成方式、主要特征和系统联系。 "Ee/q :`
20. 张晖《诗史》,台湾学生书局,2007年3月。龚鹏程主编《中国文学批评术语丛刊》之一种。 th>yi)m
21. 孙尚勇《乐府文学文献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6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 ezNE9g
古籍整理 zI*/u)48
22. 王水照 编《历代文话》(全十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开本: 32开 装帧: 平装 页数: 10135页 字数: 6277千字 定价: 800元 h0EGhJs
23. 嚴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7月 ZJJl944
24. 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2007年5月 9@&Z`b_
25. [宋]孔延之编定,邹志方点校《会稽掇英总集》点校。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该书为现存绍兴最早一部文学总集,选录自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至宋熙宁年间诗文805篇,按类分编,前15卷为诗,后5…… xuH<=-O>ki
26.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中华书局,2007年7月。(四卷本)。是与高等院校面向21世纪教材《中国文学史》相配套的教材。选注的作品约一千篇,特别注重选目的精当,既考虑配合讲授文学史的需要,又注重广泛流传的名家名篇。本书注重学术质量,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对于每篇作品,录取原文均一一注明版本出处,然后再通过下设的“作者简介”、“题解”、“校注”、“集评”四个栏目分别进行诠释和点评。本书每一分编后,均适当开列精要的采用底本目录和参考书目,以便于读者进一步扩大阅读范围,加深对中国文学的全面理解。本书每卷之前都附有插图,印有一些文学史上重要刻本的书影和名人手迹,并标明版本信息,以帮助学生了解版本知识,增加对作品的感性认识。 \~1zAiSd>#
27. 尚永亮主编《唐宋诗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本书为“中国古代文学分类选讲”系列教材之一,是一部以全面介绍和品析唐宋诗歌为主旨的专门教材。书中采用分类编排的形式,将唐宋诗歌分为赠别思归、情爱悼亡、言志咏怀、贬谪流放、忧民伤乱、边塞战争、咏史怀古、山水田园八大类型,注重点、线、面的结合,兼顾各类型诗歌的总体特色和发展流变,而以对作品的解读分析为主。全书论析深入、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既富学理性,又具通俗性,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悟力和基础知识为旨归。 N<i
Vs
28. 王兆鹏主编《唐宋词分类选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本书为“中国古代文学分类选讲”系列教材之一,全书以人生、社会、自然、历史为框架将唐宋词的名篇佳作分为爱情相思、闲情逸趣、豪情壮志,都市风情、乡村田园、时令节序、自然山水、咏物写意、怀古…… \gW\Sa ^
29. 黄念然,胡立新,官春蕾编著《中国古典诗词名篇选注集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这部书稿,为我国古代诗词名篇注评的一部综合之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古典诗词的全貌。“集评”部分有旨评、篇评、句评、字…… p2_Zsq
文集文存 9j>sRE1
30. 李少雍编《范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5月。34.9万字 ~uD;_Y=u)r
论文合集 {XUfxNDf
31. 《中国文学研究》第8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7年4月 PQI,vr'R
32. 《中国文学研究》第9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7年4月 .$x[!fuuR&
33. 莫砺锋主编《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7月。2006年7月23日至26日,由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和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诗学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为了总结本次讨论会的学术成果,也为了将与会学者的学术观点公之于众以获取教益,编选了这部会议论文集。本次会议上提交... |&pz,"(
34. 刘跃进主编《中华文学史料》第2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10月 aw@Aoq
35. 刘明华主编《古代文学论丛》中华书局,2007年3月 fkUH]CdaB
36. 王兆鹏、尚永亮主编《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第2辑,中华书局,2007年4月 KD3To%
37.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学苑出版社,2007年4月 %a6]gsiv2<
本书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学术性与资讯性兼备,设有诗歌论坛、研究综述、论著索引、学术动态、海外交流、诗歌广场、学人志、新书快递等内容,旨在全面反映关于中国诗歌研究的最新动态与学术反响,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本书坚持... #RIfR7`T
38.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3辑新诗卷),学苑出版社,2007年5月 Z*Hxrw\!0
■ 先 秦 l8d%hQVqT
39. 魏家川《先秦两汉的诗学嬗变:从诗云子曰到子曰诗云》学苑出版社,2007年9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学术丛刊 Da[X
HUk
40. 《诗经研究丛刊》第十三辑 t>`LO
41. 《三礼用诗考论》 3g
"xm
42. 《诗经全注》 S^"e5n2
43. 扬之水《诗经别裁》中华书局,2007年月 {%k;V ~
235页;20cm r[4F?W
ISBN978-7-101-05462-0:CNY18.00 $YQ&\[pDA
44. 吴惠娟《诗骚辉煌:〈诗经〉〈楚辞〉选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_89G2)U=C
180页;23cm ISBN7-5633-6295-9:CNY29.00 i/EiUH/~
本书选取了《诗经》和《楚辞》中部分名篇加以解析和导读,并对作品的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成就以及文学史上的影响作深入精当的评析。 eii7pbc
45. 王妍《经学以前的〈诗经〉》东方出版社,2007年月 Gqc6).tn
302页;22cm有书目(第294-299页)ISBN978-7-5060-1994-1:CNY20.00 BRLU&@G`1
本书描述“诗三百”从诗学到经学的历史,从诗的起源追溯到《诗经》的起源,追溯到上古诗歌艺术发生发展的历史。 OQ*. ho
46. 刘立志《汉代诗经学史论》中华书局,2007年4月 Br^b%12ZRS
47. 《山海经考古夏朝起源与先越文化研究》 S_;:iC]B
48. 楚辞讲演录
n#'',4f
49. 张松辉《庄子疑义考辨》中华书局,2007年4月。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静一学术论丛”。该系列丛书是继2004年文学院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学术论著“侧陋论丛”后推出的又一系列丛书。 %+"AF+c3r
■ 两 汉 utS Mx(
50. 《汉赋研究史论》 Kd1\D!#!6
51. 孙晶《汉代辞赋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7月。文史哲博士文丛 =w?cp}HW
52. 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3VBV_/i;
53. 郭建勋《辞赋文体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4月。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静一学术论丛”。该系列丛书是继2004年文学院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学术论著“侧陋论丛”后推出的又一系列丛书。 P(+ar#,G
54. 王治理《王充及其文学思想》齐鲁书社,2007年。221页;21cm本书从王充的时代背景、家庭出身、人生经历以及其个性心理出发探讨了《论衡》的写作动机及其目的宗旨,解答王充异端思想的由来。 d~$t{46
■ 六 朝 \>dG'
55. 石云涛《中古文史探微》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6月 Lcb59Cs6e
56. 石云涛《三至六世纪丝绸之路的变迁》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6月 Q>*K/%KD
57. 王巍《魏晋南北朝文学意识的历史嬗变》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LKY
Q?
58. 田晓菲《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8月。杨小洲《哈佛怎么解读陶渊明?》《广州日报》2007年11月 phSP+/w
59. 吴国富《论陶渊明的中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2g==98>cg
60. 张采民《心远集—中古文学考论》中华书局,2007年5月。随园丛书。收录了作者曾公开发表的32篇学术论文,论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与诗歌创作箴其所缺济其所长——论张说、张九龄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心灵的展示:宫廷诗人的另一个情感世界——《珠英集》残卷的认识价值现代日本李白研究述评…… <Y6>L};
61.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7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郦学专家、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先生六十余年心血之作《水经注校证》、代表了当代最高整理研究水平……陈桥驿先生矢志不渝研究《水经注》60余年,出版郦学著述24种,其成就为海内外学界所公认。《水经注校证》以武英殿聚…… V$D
d 7
62. 《晋宋乐府诗研究》 #(4hX6?5AI
63. 葛晓音《八代诗史》修订本,中华书局,2007年。354页;20cm.--(语言文学丛著) n_2LkW<?
64. 胡大雷《玄言诗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月 ?`}U|]c
358页;23cm m_f^#:
ISBN978-7-101-05459-0:CNY25.00 9K(b Z{
什么是玄言诗,作者认为,以玄学思想方法来体悟玄理的诗,是典型的、完全的玄言诗。本书按照玄言诗发展的三个部分,即形成期、兴盛期、转变期对玄言诗进行了研究。 ^i7a2<
z
65. 陈桥生《刘宋诗歌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3月 '|r!yAO6
240页;22cm.--(中华文史新刊) UG$i5PV%i
有书目(第232-238页) qm_E/B
ISBN978-7-101-05440-8:CNY26.00 T^SOq:m&
南朝刘宋诗歌在中古诗歌史上处于诗运转折的独特地位。 3Mt6iZW
唐宋合论 jqmP^ZS
66. 莫砺锋《唐宋诗歌论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4月。《论初盛唐的五言古诗》、《论李杜对二谢山水诗的因革》、《杜诗“伪苏注”研究》、《论杜甫晚期今体诗的特点及其对宋人的影响》、《重论杜甫卒于大历五年冬——与傅光先生商榷》、《评宇文所安的〈初唐诗〉、〈盛唐诗〉》、《论韩愈诗的平易倾向》、《论晚唐的咏史组诗》、《论晚唐五代词风的转变——兼论韦庄在词史上的地位》、《论后人对唐诗名篇的删改》、《论欧阳修的人格与其文学业绩的关系》、《论梅尧臣诗的平淡风格》、《论王荆公体》、《论苏轼在北宋诗坛上的代表性》、《论苏诗的“奇趣”》、《苏诗札记》、《论清代苏轼研究的几个特点》、《论纪批苏诗的特点与得失》、《论苏轼苏辙的唱和诗》、《论苏黄对唐诗的态度》、《论黄庭坚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郭祥正——元祐诗坛的落伍者》、《论陆游对晚唐诗的态度》、《陆游“诗家三昧”辨》、《读〈剑南诗稿校注〉献疑》、《论杨万里诗风的转变过程》、《论宋诗的“以俗为雅”及其文化背景》、《从〈瀛奎律髓〉看方回的宋诗观》等28篇论文。 .YbD.{]D
67. 笕文生、笕久美子《唐宋诗文的艺术世界》译者:卢盛江,中华书局,2007年10月。日本中国学文萃……诗文创作的背景考证、考究诗歌用词用语的实际涵义等方面,为我们展示了诗文背后的艺术世界,深化了对唐宋诗文的理解。目录:李白隐于竹溪年考李白与“竹溪六逸”李白结婚考李白和高适李白论关于李白的乐府“吹不尽”考——李白《子夜吴歌》札记“绕床”考——李白《长干行》…… Jy$-)
68. 张学松、赵永建、彭洁莹、邓建等合著《唐宋文学探微》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全书大体可分为四个系列:《琵琶行》与中唐诗系列、《秦妇吟……从意象建构看建安与盛唐风骨孤独的痛苦与缓释——卢照邻诗文主旨探微《琵琶行》创作动因论《琵琶行》创作心态论媒介?象征?催化剂——《琵琶行》音乐功能论白居易“……本书内容由三章组成:第一章唐宋词史——演进论;第二章唐宋词史——创作论;第三章唐宋词史——传播论. ibL;99 #
69. 罗立刚《唐宋文学导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r]{:{Z
70. (美)倪豪士《传记与小说:唐代文学比较论集》中华书局,2007年月(世界汉学论丛)275页;23cm.-- 7 c7SU^hD
71. 陈才智《唐宋诗词鉴赏》语文出版社,2007年1月。 .kV/0!q?
72. 蒋哲伦、杨万里编撰《唐宋词书录》岳麓书社,2007年7月 5#tvc4+)
1) 本书收录唐、五代、宋、辽、金词的总集、合集、别集、词谱、词韵、研究资料以及今人著作的书目,起自唐代,迄于2004年底,一一标明书名、卷数、朝代、编撰者及版本。稀见善本及有批校、题跋者,则标明馆藏。编撰人如属清以后人,不再注出时代。 @ZZ Lh=
2) 本书限收现有的唐宋词集传本,包括未经刊行的古籍稿本或抄本。今人著作一般只收出版社正式刊行的书籍。散流在国外的古籍善本以及国外出版的著作,据耳目所及采入。单篇论文 :-n4!z"k
3) 不予收录。名家所作词集校记见于杂志者酌收。 ZN/")
4) 诗文集之后附有唐宋词者,一般均予收录。诗文集版本较多,且已有他种《叙录》可查,故本书只择其要者著录一二。唐宋词集与其他朝代词集合编者,亦予收录,并注明所属卷数。 5@\<:Zmi
5) 本书所收书目以类编排,共分总集、合集、别集、词谱词韵、研究资料和今人选析等六编,各编中亦有再分小类者。所列版本大致以成书年代先后为序。别集类以人系书,以年代先后为序。研究资料分词话、论著、作法和词人研究四部分。今人选析类则择其要者列入。 xNU}uW>>T
6) 本书所收同一编撰者的著作,凡书名、卷数互异者,即另立一目,每一目下再按年代先后列出不同版本。 n"vI> _|G
73. 杨柏岭《唐宋词审美文化阐释》黄山书社,2007年3月。全书分为七编,结构上实有三个部分组成,前五编是从美学及文化上阐释唐宋词的特点,第六编以专题研究方式,论述了唐宋金元词的影响及接受规律,第七编也是以专题方式讨论了词学审美文化阐释的近代历程。就本书的结构而言,将这些专题镶嵌其中,…… ,0O!w>u_]J
421页;23cm.--(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论丛) n
$9!G
ISBN978-7-80707-610-0:CNY38.00 F u)7J4Z
74. 黄昭寅,张士献《唐宋词史论稿》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BUd
75. 张本志《律诗规范及其辨析》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Gl(,%~F9i
132页;20cm pw
.(6"
ISBN978-7-80696-369-2:CNY13.50
&0myA_So
本书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在讲解律诗字声基础知识;第二部分简要地介绍了律诗的节奏;第三部分到第六部分,对一些问题进行的探讨。 ?Eed#
pb_
76.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w*x}4wW
502页;21cm.--(迦陵讲演集) l\)Q3.w
ISBN978-7-301-11491-9:CNY40.00 G1BVI:A&S
本书介绍了温庭筠等人的词,共分为十七讲。 Z2r\aZ-d`
77. 叶嘉莹《北宋名家词选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0nX5
$Kn
383页;23cm.--(迦陵讲演集) `*B8IT)
ISBN978-7-301-11492-6:CNY35.00 @%K 8oYK
78. 叶嘉莹《唐五代名家词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H}X"yLog*
201页;23cm.--(迦陵讲演集) ?k-IS5G
ISBN978-7-301-11455-1:CNY20.00 ?hO*~w;UU|
本书是一部唐代词及五代词欣赏. b/)UN*~
唐代综论 ;:OJQFu%4
79. 尚永亮主撰《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武汉大学学术丛书 gDH x+"?
80. 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中华书局,2007年4月。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静一学术论丛”。该系列丛书是继2004年文学院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学术论著“侧陋论丛”后推出的又一系列丛书。本论文分四个专章探讨了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发展演变的关系,目的在于具体考察随着有唐一代禅宗理论在历史上空前发达、不断创新发展之盛况,当时的诗坛究竟是如何受到其各种影响,从而在... =e63>*M|
81. 王志清《盛唐生态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QJ
QQ-
250页;23cm Nt)
9-\T
ISBN978-7-301-11664-7:CNY27.00 9Rpj&0Is
本书作者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王维和盛唐山水诗,力图以生态的系统观和生态的价值观,对盛唐山水群落形成的诸要素进行综合考察。 IkupW|}rc
文学和生态学有什么关系?研究唐诗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本书作者另辟蹊径,尝试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王维和盛唐山水诗,力图以生态的系统观和生态的价值观,对盛唐山水诗群落形成的诸要素进行综合考察,旨在揭示盛唐山水诗群落的生态背景及其生态关系,解开盛唐出现山水诗高潮的“谜底”,更深刻地涉及了文学发生的许多本质性问题。作者以社会的人文价值为基点,更注重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把思考的理论观点贴近生命本源和生命的存在。 ({)_[dJ'
著名辞赋家、当代骈文名家周晓明(锡东刀客)先生,读了《盛唐生态诗学》深感叹服,他认为“本书以崭新的观点,论述了生态对盛唐诗坛的影响,用优美的笔触解读了盛唐诗学在生态环境的影响,填补了生态诗学研究的空白。 j_Fr3BWS
著名辞赋作家,诗人蒋红岩对《盛唐生态诗学》也赞赏有加,他认为王志清教授治学严谨,近年来佳作不断,是一位极富学养的专家学者。 Z`[j;=[
河南安阳诗词学会副会长读了王志清的盛唐生态诗学以后特乘兴赋诗以表谢意。
3x#G
SS
读《盛唐生态诗学》感怀 IQ\`n|
--兼谢王志清教授赠书高谊 1i{B47
|
刘臻仲 \.{?TB
经年病榻慰红颜,吴客情痴最可怜。 "5@Y\L
清泪未干薛笺展,悼歌唱罢壮思轩。 <ioX|.7ZX
前贤雅趣弄清韵,时俊雄才构巨篇。 Q)v8hNyUmA
诗论生态开蹊径,景析山水另抛砖。 !-: a`Vs+
庄周齐物梦化蝶,太白倜傥做谪仙。 >$}nKPC,Y
骚客旅屐喜山水,儒臣酣墨爱云烟。 i
cZQv]
思接风物多佳韵,神会自然得至诠。 L
&eO?I=,
大著煌煌光邺架,先生高谊驻心田。 'oo]oeJ-
绪论盛唐山水诗群落的生态阐释 _ TUw0:&
一、“生态思维”的方法论意义 p_qH7W
二、“生态思维”的研究思路及特性 lp4sO#>`
三、人性与自然在生态意义上的本质对应性
X!&=S!}
第一章自然环境的特优性与诗人山水因缘的依赖性 B3K%V|;z
)
一、特殊优越的自然生态与诗人的因缘依赖 DK:d'zb
二、自然环境的人文化进程与山水诗群的归依自性 )m?oQ#`m
三、山水自然中的静美精神与诗人的归寂之态 Y~Zg^x2
第二章城市的迅猛发展与精神家园的执著守望 i`E]gJ$
一、盛唐城市化的形制与特点 g-6!+>w*>e
二、全新生态与构筑精神家园的意义选择 ?
[=P
三、“回家”的生命状态与价值指向 u6I# D
_
第三章特殊的文化策略与文化的诗学性格 Rd 2*
一、盛唐的取士观与特殊文化环境的形成 GlVq<RG*
二、“进士文化”与诗人的特殊生活形态 #E>f.:)
三、特殊的文化环境与“以士取诗”的阅读期待 e;Q~P]x
第四章时代的接受期待与阅读的接受引领 NmK%k jCx
一、文化政策与接受方向的规范 8 #0?
二、文化的整合与接受趣味的转移 eQzTb
91
三、唐人选唐诗与接受美学的引导 #[J..i/h
第五章特殊的诗人群落与“派”的自发生态 G>cTqD6gT
一、“物以类聚”的自发生态 7v1}8Uk
二、因缘聚散的“派”的联系 @
@}A\wA-
三、独特的“派”的生态要素与特征 =n%?oLg^
第六章盛唐诗人的名士情结与人格范型 g~N)~]0{
一、盛唐诗人的“名士情结” U edh4qa
二、盛唐诗人的人格范型与定位 df}B:?Ew.
三、盛唐诗人的人格范型之成因及其比较分析 <PXA`]x~
第七章休闲的风气与别业的创作生态 MwXgaSV
一、别业的兴盛与新型的生活态度 >[ywrB ?T
二、时代的休闲特征乃别业普遍化的生态背景 ?DM-C5$
三、别业题材与闲适主题 IC7n;n9
第八章宇宙中心主义的自然生态观 r0?`t!%V
一、重要的是对自然的认识 kf^Wzp
二、心“空”万物的自然态度 \U p<m>3\
三、关键在于与自然山水结成什么样的关系 2L ~U^
第九章生态本位的盛唐诗美观 LKztGfy
一、“美在自美”的生态审美观 Ywlym\
[+
二、盛唐“美在自美”美学的哲学背景 [96|xe\s
三、“物皆自得”的山水诗美学形态 zaR~ fO
第十章自性皈依的精神自觉 yP~D."
一、禅宗的自性皈依与盛唐的人性奋扬 2i8'*L+j
二、禅宗的“自性”理性与山水诗的“境界”形态 m &c8@-T
三、佛禅文化的流布与语言、思维的失范 \Ui8Sgeei
第十一章“兴现物象原样”的语言策略 ?\.P
一、名词并置复叠的语言新秩序 v&p\r'w
二、盛唐语言意识的觉醒与当时的语言水平 G,$RsP
三、语言策略所引起的艺术形态及效应 |\Jpjm)?
第十二章盛唐山水诗群落的个案研究 6d` 6=D:
一、沈、宋的流贬与盛唐山水诗的开篇 &&TQ0w&T
二、“王维模式”的内容特征及其文化意义 b[VP"KZ ?
三、孟浩然诗的特定意象及特定思想内涵 #W'jNX,h
四、刘长卿山水诗的盛唐面目 ,]1K^UeZ
后记生态关联的研究视野和价值观念 FtT+Q$q=
一、本书讨论的两个内涵之界定 cqi: Rj
二、本书运用生态思维研究的意义 "VB-=. A
三、本书的框架及前期研究概况 A1>R8Zuhy
四、本书作者研究的作风与短长 X{<j%PdC
五、尾声 p7Gs
82. 戴伟华《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修订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lRX*\M\`
83. 傅道彬《晚唐钟声》(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M*@e$k
84. 吴相洲《中唐诗文新变》学苑出版社,2007年 2y v'
DS
331页;21cm 2Pasmh
有书目(第322-327页) $yI!YX&
ISBN978-7-5077-2818-7:CNY25.00 VctAQ|h^
85. 刘航《中唐诗歌嬗变的民俗观照》学苑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2007年7月第2版。 b:WlB[5
86. 蒋寅《大历诗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增添一段考证文字,插入包佶生平考证中。论刘长卿五言诗处补引牟愿相《小澥草堂杂论诗》的评论。订正错字,删去一二句不妥当的话。 S_ e }>-
87. 陈才智《元白诗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在广泛吸收前人具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对元白文学集团及其诗歌创作的历史原貌,从流派的角度在整体上予以描述和再现。在回答“元白诗派”何以可称之为诗派的基础上,探讨了“元白诗派”的组成人员、形成过程、文学特征和发展状况。在研究方法上,作者提出建立一种发展的、动态的诗派观念,将“元白诗派”的形成理解为一个开放和变化的过程,从诗体、主题和时间等不同角度来综合分析不同诗人在流派中的不同参予方式。从时间上看,它有一个从发生、发展到壮大的形成过程;从构成上看,它既有着一种总体共通的东西,同时因为构成元素的多样性,也存在着差异,例如其成员组成,在新乐府旗下有一批人,在元和体、长庆体等其他创作内容之下又各有另一批人,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脉络和不尽一致的创作思想、表现内容、艺术风格,尽管都可从大的范围内划入“元白诗派”。作者希望通过这一个案的分析,为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研究摸索新的思路。 SP97Q-
88. 汪聚应《唐代侠风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owJPEx
89. 邵文实《敦煌边塞文学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本书是关于研究“敦煌边塞文学”的专著,具体包括了:敦煌边塞文学作者群研究、河西节度使统领时期军府文人及其作品、吐蕃占领时期没蕃文人及其作品、归义军统治时期政治文人及其作品、敦煌边塞文学之民间作者群及其作品等方面的内容。本文所说的……上编《敦煌边塞文学作者群研究》通过对不同阶段的作者群及其作品的分析,推知历史的发展、政治的转变对敦煌边塞文学的影响。下编《敦煌边塞文学题材研究》主要研究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的创作、流变轨迹,与边塞社会历史状况的联系,进而探讨特定…… BoHMz/DB
90. 陈国球《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文学史研究丛书。本书第一章从复古派的宋诗观切入。第二、三章分别探讨复古诗论如何承纳唐代的七言律诗和五言古诗。第四、五章的探讨对象是明代几个重要的文学选本。最后两章还就以上的讨论作出两方面的补充。 b_z;^y~
91. 查清华《明代唐诗接受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t/#[At5p=
92. 金生奎《明代唐诗选本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文化与传播研究丛书。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高峰期,更具体地说是一个诗歌创作的高峰期,而唐诗选本发展到明代,在继承前代唐诗传播与 Q
Y/36gK
93. 王纲怀、孙克让《唐代铜镜与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P<km?\Xp(
94. 郑晓霞《唐代科举诗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上海市社会科学博士文库。 [x'xbQLGd
科举与诗歌是影响唐代社会的重要因素,几乎将这个时代所有文人牵涉其中,甚至还波及社会其他阶层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科举诗就是其孕育的产儿。它不仅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研究唐代的社会、文化状况也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本书在前人唐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科举诗的概念,首次对《全唐诗》中昕收录的科举诗进行了考辨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理清了唐代科举诗的发展脉络,对科举诗的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方式及其在中国诗歌发展历程中的开拓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对于科举诗创作中出现的重要作家及其创作进行了分析,系统地展现出唐代科举诗丰富多样的艺术世界。是一部对唐代科举诗进行全面探讨的著作。 W,}HQ
绪论 KaZ$!JfT
上编 源流篇 BJ @tUn
第一章 唐代科举诗的流变 Wx;:_F7'\
第一节 初盛唐时期(高祖武德四年至玄宗天宝十五载)的科举诗 / ~K-0K#w
第二节 中唐时期(肃宗至德二载至武宗会昌六年)的科举诗 A|O7W|"W
第三节 晚唐时期(宣宗大中元年至昭宗天祜四年)的科举诗 }2|>Y[v2j
第二章 省试诗 ;SEH|_/
第一节 前人关于省试诗的讨论 mh2t ' O
第二节 关于省试诗的再讨论 .u>IjK^
中编 本体篇 Y\Odj~Mj
第一章 唐代科举诗的主题——唐代举子的生存状态 1t
WKH
第一节 唐代举子的物质生存状态 /0uZ(F|>I
第二节 唐代举子的精神生存状态 Mp:tcy,*
第二章 唐代科举诗的艺术表现 2a3hm8%U
第一节 创作意识 l23_K7
第二节 独特意象 ~B'K_#
第三节 体式语言 .nJErC##
第三章 唐代科举诗的美学成就 -%I]Q9
第一节 唐代科举诗的独特风貌 sZ/~pk
第二节 唐代科举诗在诗歌传统中的示范意义 q.`+d[Q2
下编 人物篇 G,FYj'<!7,
第一章 盛唐时期重要科举诗家举隅 ;
H9d.D8
第二章 中唐时期重要科举诗家举隅 @
kK${
第三章 晚唐时期重要科举诗家举隅 U
N 1HBW;
主要征引文献及参考书目
q+>J'UGb
附录 《全唐诗》科举诗索引 yQ?N*'}$
唐代作家 /%\E2+6
95. 党银平《桂苑笔耕集校注》(崔致远)中华书局,2007年8月(上下)(中国历史文集丛刊) HeZ! "^w
96. 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RY2`v
pv
杜诗是一座宝山,只要你深入其间,一定不会空手而归。然而杜诗又是一座重岩叠嶂、水深林茂的大山,如果没有详细的地图和富有……本书著者莫砺锋教授在农村插队时就开始阅读杜诗,后得名师指点,从此精研杜诗二十年,又在大学讲授杜诗十余年,……本书编选了关于杜诗的评论,前人关于杜甫生平的研究、杜诗的编年、杜诗的校勘、杜诗的文本分析以及杜证杜等方面的内容。 AB
'q!7NR
402页:图;21cm+光盘1片.--(大学名师讲课实录) ^a4 y+!
光盘ISBN7-900690-14-X存入电子阅览室 -x=abyD
ISBN978-7-5633-6385-8:CNY32.00(光盘1片) 6UXa
5t
97. 于年湖《杜诗语言艺术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5月。文史哲博士文丛 rj&
98. 赵海菱《杜甫与儒家文化传统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8月。文史哲博士文丛。本书从文学的视角,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确立杜甫在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中的坐标位置,亦即他对前代文化传统的接受……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O;h ]
99. 陶文鹏《论诗哲杜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i``#"/
100. 顾建国《张九龄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2月 h7c8K)ntnf
244页;22cm.--(中华文史新刊) D *R F._
ISBN978-7-101-05452-1:CNY32.00 jbcJ\2
作为唐代开元贤相,张九龄为政有远见卓识,为人忠耿率直,被誉“曲江风度”,遗风惠及后世。作为一代文宗,他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脍炙人口,在唐代诗歌中,他上承陈子昂,下启孟浩然、王维、李白,首倡山水田园派。 3/+
9#
该书简介:本书共分五章,对张九龄其人、其诗、其文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在全面理清张九龄所处的时代背景、家世渊源、成长环境、生平事迹和作品系年的基础上,将张九龄放置于初、盛唐诗坛和文坛的特定格局中,观照考察其文学成就和历史贡献,有助于对文学盛唐形成与发展的合力因素,求得更加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cobq+Iyu
顾建国,1959年8月出生,江苏淮阴人。1984年7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6年9月至1987年8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研修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并做专题研究。2006年6月。于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责任淮阴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文学。曾在《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学术版)、《社会科学家》、《学术论坛》、《中国典籍与文化》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并著有专著《张九龄年谱》。 ^B8%Re%
序 ]#]|]>&
<
《淮上文丛》总序 |q"WJ
Q
绪论 <GC<uB |p
第一章张九龄的家世及其成长环境 SV}q8z
\
第一节始兴张氏溯源 >H?l[*9
第二节初、盛唐时期岭南的经济、文化状况 rT9<_<
第三节张九龄早年的生活经历 6 "U&i9
第二章张九龄的文学交游考论 Q]9H9?}N?
第一节前辈文人的提携 &;S.1tg
第二节同辈文儒的交谊 _doX&*9u
第三节晚生后辈的景仰 /_
}xTP"9
第四节方外之友的浸润 ,R]hNjs-{
第三章张九龄的人生理想图式及其影响 6AV@O
第一节初、盛唐之际文人心态的历史承载与时代转换 cf)2GoV>e
第二节张九龄人生理想图式的形成及其特征 S^'?sfq
第三节张九龄人生理想图式的典型意义及其影响 01<~~6A
第四章盛唐前期的诗坛宗主 (yIl]ZN*
——论张九龄的诗歌创作 V1 T?T9m
第一节初、盛唐之际的诗坛格局与张九龄的创作定位 (~}IoQp>
第二节张九龄诗歌的艺术特征和美学风格 NKf][!bi
第三节张九龄诗歌的艺术渊源和美学风格成因 a<9gD,]P
第四节张九龄诗歌的影响 8
##-fv]
第五章开元时期的“文场元帅” ~`)`Ip
——论张九龄文的体式特征和时代意义 9,wd,,ta
第一节崇雅黜浮,骈散分流:初、盛唐之际的文坛走向 %>Z;/j|#r
第二节视野宏阔,笃实切要:开元政治语境中的张九龄公文 o5?f]Uq5 ,
第三节淡雅矜持,张力内敛:张九龄其他散文的基本特征 fQ c%
a1'
参考文献 O Z<iP
后记 p.^glz >B
101. 齐文榜《贾岛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3月。 0Ou;MU*v
本书对贾岛研究包括生平疑点的澄清、性格特点的解读、五律破体变格的论证及与佛教关系的动态化分析等等,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以求用全新的视角、理性的思维,对贾岛研究的方方面面加以剖析和审视,不断开拓研究空间,从而使贾岛研究走向精深与系统。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 K0$8t%Z.
导言 !dQG 5v
第一章贾岛家世新考 Y-\/Y*;cd
第一节此前的贾岛家世研究 dx}) 1%
第二节贾岛家世再考证 G;:n*_QXE
第二章贾岛的生平和思想 LdxrS5
第一节贾岛生平丛考 8sb<$M$c
(一)元和元年再入长安考 u:#+R_0#97
(二)迁居乐游原及从小离乡的时间 Im7<\
b@
(三)王建刺光州与贾岛的往游诗 ?u.&B
P
(四)贾岛与书法艺术 tUouO0_l
(五)“推敲”一类故事的推敲 8OE=7PK
(六)有关贾岛墓地问题 T(t@[U2^
第二节贾岛的思想 &|>CW:)&1"
第三章贾岛的性格 ;Q"xXT`;:
第一节狂狷自负 l_bvw
o
第二节高洁正直 2Zt :]be
第三节执着坚韧 ^Xv_y+
第四节真诚笃厚 F:nhSd
第四章文学思想及创作倾向 )yvI {
第一节文学复古思想与拟古诗 #x-@ >{1k&
第二节文贵创变与律诗变格 4CA(` _i~
第三节推敲陶钧与精奇入微 7u[U %yd
第四节尚清与清奇幽僻的风格 '<!
b}1w0
第五章韩贾的师弟子之谊 ny# ?^.1
第一节韩贾交游始年考 9))E\U
(一)韩贾交游始年的立说与争论 NIZN}DnP
(二)韩贾始交于贞元十七年 ]WlE9z7:8
(三)韩贾相识于贞元十七年再释疑 ]D(!ua5|x`
第二节韩贾结识后的交往 ~aKM+KmtPH
第三节韩愈对贾岛创作的影响
4C@ .X[r
第六章贾岛与其他人的交游 ~)>O=nR
第一节孟郊 DUBEh@
第二节张籍 DmDsn
第三节姚合 QTZfe<m0
第七章贾岛诗歌的思想内容 %`*`HU#X
第一节中唐下层士子生活的写照 UcaLi&
第二节唐代科举弊端的曝光者 Uc
oVp}vl
第三节尊师信友的典型 YrlOvXW
第四节中唐社会多侧面的剪影 }dnO7K
第八章贾岛诗歌的艺术 G@s]HJ:
第一节贾岛诗歌批评的批评 Td!@i[6%H
第二节五律的偏嗜与擅长 +um
Ua
第三节劲笔干天巧——贾岛诗歌的白描艺术 pkWJb!
第四节怊怅抒情的高手 5]C}04
4
第五节关于写景之宗 jUny&Alj
第九章贾岛五律之破体变格 m417=wf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f,yql6
第二节虚实对偶与体格之变 21(8/F ~{
第三节字句精奇与品格之变 | %E\?-TK
第四节内容幽僻与风格之变 bbGSh|u+P
第五节馀论 ~Sq
!P
第十章佛光禅影贾岛诗 y2"PKBK\_
第一节滞后的佛教思想 +{b!,D3sa*
第二节佛教宗门的转换 ;Y/{q B!
第三节贾岛诗中的佛光禅影 H{XbKLU
第十一章诗歌渊源和对后世的影响 -)cau-(X
第一节贾岛诗歌的渊源
=+I~K'2
(一)陶渊明谢灵运 N(*Xjy+PX
(二)杜甫 XctSw
(三)大历诸诗人 G)ppkH`qj
第二节贾岛对后世的影响 b=V"$(Q
(一)晚唐“贾岛诗派”及“贾岛时代”的考察 !Q-h#']~L
(二)贾岛对宋代诗坛的影响 o+9b%I^1V
(三)贾岛对明清诗坛的影响 977%9z<h
第十二章《长江集》版本研究 .Vohd@s9l
第一节唐代贾岛诗的结集与流传 /O,>s
第二节宋代《长江集》的编纂和刊行
G9`;Z^<L
第三节明代《长江集》的刊刻和传抄 tyEa5sy4
第四节清代《长江集》的刊刻和传抄 HR.^
y$IE
附录贾岛年谱新编 Z*AT &7
102. [日]静永健著,刘维治译《白居易写讽谕诗的前前后后》中华书局,2007年10月。日本中国学文萃 O9+Dd%_KS#
103. 米彦青《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稿》中华书局,2007年7月 A*1-2
104. 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上中下)中华书局,2007年7月 {}sF?wZf
105. 陈耀东《寒山诗集版本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5月 7H$I9e
上编 研究编 &.m.ruab
中编 版本编 JJIlR{WY_
一、着录 fX
^hO+f
二、序跋 3MmpB9l#H
下篇 资料编 &dH[lB
一、事略 & bKl(,
二、征引 题赠 品评 参禅 拟作 fbTq?4&Q
三、赓和 PRdyc+bf
106. 许连军《皎然〈诗式〉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3月。中华文史新刊 l
x'^vK% F
宋代综论 KF4D)NM|
107. 张剑《两宋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学》(合作),《江海学刊》2007年第5期 S'%|40U
108. 张剑《〈宝文堂书目〉作者晁瑮、晁东吴行年考》(合作),《文史》2007年第3期。 /?ZO-]q
109. 张剑《两宋家族文学的不同风貌及其成因》,《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Oc6_x46S4
110. 张剑《家族与地域风习》,《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春之卷。 pmWt7 }
111. 刘达科《辽金元诗文史料述要》中华书局,2007年7月。中国古典文学史料研究丛书。本书对辽金元时期的作家传记资料、诗文作品和诗文理论批评著述等核心史料进行了叙述和评价。同时兼及记载诗文创作、接受现象和相关史实以及录存零散作品的所有其他文献。 >3C4S
112. 刘扬忠、王兆鹏、刘尊明主编《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4-2005)》,武汉出版社,2007年5月 z[cs/x
113. 胡建次《宋代诗学观照》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7月 >U~{WM$"Y
114. 杨庆存《宋代文学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月。413页;21cm.--(复旦博学论丛;第一辑)本书共25个专题性研究成果,涉及宋代的散文演变、诗词创新、小说批评和文化建设诸方面,深入探讨了宋代文学研究中部分不为关注的问题和普遍熟悉的热点,宋代文学创新求变、繁荣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探讨了时代精神、文学发展与社会时间的紧密关系。 gNWTzz<[f>
115. 虞云国《宋代文化史大辞典》(上下)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7年1月。本书为全面反映宋代文化概况的大型工具书。内容包括两宋典章制度、经济生活、科技教育、思想学术、文化艺术、风俗传统、衣冠服饰、市井节礼、建筑遗存、天文历法、医药卫生、礼仪制度等诸方面,全面展示宋人社会生活……全书共分思想、信仰、学术等11门类,44小目,广泛收录宋代文化现象和文化遗存的条目,全面反映宋代社会文化生活的诸方面概貌,是一部宋代文化专题…… 8gHOs#\
116. 李国玲《宋僧著述考》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Nf]h8d~
117. 凌郁之《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说的变迁》中华书局,2007年11月。中华文史新刊 d3[O!4<T
IjPCaH.:t
118. 张海鸥《北宋诗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宋代研究丛书 (^G@-eh
目录 FxFRrRRH@
第一章宋初三体及其诗学思想 8PB 8h
第一节“白体”及其诗人的诗学思想 8v ZY+Q >
一、“白体”之兴及“白体”之称 t@;r~Sb
二、“白体”的主要诗人 R PB%6z$
三、小结 .eHOG]H
第二节“晚唐体”及其诗人的诗学思想 Wik8V 0(
一、北宋人所谓“晚唐”、“晚唐诗” @2`$ XWD
二、南宋以后的“晚唐诗”、“晚唐体” <k'%rz
三、宋诗“晚唐体”之风貌 iLbf:DXK(
附论:对当代文学史家“晚唐”观的一点异议 d7]~t
|
第三节“西昆体”及其诗人的诗学思想 c+:XaDS-
一、“西昆体”之兴及“西昆体”之称 c-y`Hm2"
二、“西昆体”诗人的诗学思想 k9_c<TSzu
三、对“西昆体”诗人及其诗学的评价 lDX\"Fq
第二章真宗、仁宗之世复古以求新变的诗学思想 '* eeup
第一节柳开、范仲淹、石介等人以复古求新变的文学思想 (MGYX_rD
一、柳开等人的复古求新之论 8W2oGL6
二、范仲淹的复古求新之论 3JFX~"rV9I
三、石介的复古求新之论
TY`t3
第二节宋祁、余靖等人的诗学思想 :V!F~
一、宋祁的诗学思想 VK>Cf>
二、余靖的诗学思想 P;U(2;9 N
第三节汴京、东州、洛阳年轻诗人追求新变的诗学思想 J|aU}Z8m
第四节梅尧臣的诗学思想 \(&UDG$
一、恢复风雅美刺传统 j[${h,p?
二、倡导平淡之美 $1uT`>%
三、意新语工、状景含意 V0G"Z6
第三章欧阳修的诗学思想 +A-z>T(
第一节爱李尊韩 LEC=@) B
第二节穷者而后工 E<[Y KY
第三节对苏、梅的评赞 t`")Re_j
第四节其他 dqgH"g
一、关于“西昆体”及唱和诗 4ATIF;G'<
二、关于创作情境 w2) @o>w
三、《诗经》学 BMO &(g
第四章王安石、司马光的诗学思想 dCA!
R"HD
第一节王安石的诗学思想 g`(3r
一、尊杜敬欧轻韩抑李 lSG]{
二、适用与美容 Ku?1QDhrF*
第二节司马光的诗学思想及《温公续诗话》 )lH`a
一、诗歌无用于施政治民 57Bxx__S4`
…… im@QJ:
第五章 苏轼的诗学思想 7hhv/9L1
第六章 黄庭坚的诗学思想 ,Bs/.htQj
第七章 北宋理学家的诗学思想 uvl>Z=
"
第八章 北宋”话“体诗学 )%09j0y>l"
附论一 宋代诗歌概述
no(or5UJ
附论二 盛宋诗的雅化倾向 o8X? 1
附论三 苏轼对白居易的文化受容和诗学批评 gu"@*,hL
参考文献 7U!-_)n{
后记 l:~/%=
119. 牛海蓉《元初宋金遗民词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9t!Agxm
437页;21cm.--(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TS5g1
有书目(第420-434页) P)O:lYX
ISBN978-7-5004-6034-3:CNY32.00 s6k(K>P
l
本书是一部元初宋金遗民的词学研究专著,分为三编:第一编从主体方面探讨宋金遗民词人的群体关系及特征;第二编从本体方面探讨宋金遗民词作的内涵;第三编探讨宋金遗民词作的理论基础. c8Nl$|B
宋代作家 io UO0
120. 王筱芸《“变旧声作新声”——柳永歌词的都市叙述与北宋中叶都市文化建构》,《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 jLn|zK
121. 朱刚、刘宁《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思想史研究:第四辑 e>x+Xj1
122. 周义敢等编《梅尧臣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7年8月。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WWTRB +1>
123. 萧东海《杨万里年谱》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5月。于北山先生的《陆游年谱》《范成大年谱》已分别于1965年、1987年出版,深得学界好评,而早于1959年动笔的《杨万里年谱》却一直未见诸坊间。近日上海古籍出版社终于将此谱出版,于蕴生整理 Fj46~#ZZ
124. 辛更儒《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9月。(全十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F*_+k
125. 杜海军《吕祖谦年谱》中华书局,2007年8月。年谱丛刊。吕祖谦(1137-1181),南宋著名学者,生前与张栻、朱熹并称为东南三贤,是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历史、哲学、文学以及文献学方面均有重要建树和影响。本书是南宋以后第一个系统的吕祖谦年谱,反映了当今的学术成果与作者的研究创见,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和学术性。 Dq-[b+bm
126. 王宇《刘克庄与南宋学术》中华书局,2007年10月。中华文史新刊 g>
m)XY
127. 王锡九《刘克庄诗学研究》黄山书社,2007年9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丛书》的图书目录目录简介返回查看图书详细信息第一章刘克庄关于唐诗风格三种范型的阐述引论范型之一:高雅冲澹范型之二:雄壮浑成范型之三:寒俭窘促第二章刘克庄的“唐律……刘克庄诗学研究。王明建。刘崇德、詹福瑞。博士。河北大学。2003- 杨淳雅:《刘克庄诗学研究》,……政大文所1997 ??f,(om
128. 潘殊闲《叶梦得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8月。叶梦得是一位在两宋之交的政治史和文化学术史上有较高地位和影响的人物。出生于仕儒之家,一生著述繁富,见于历代……本书以史料为依据,研究了叶梦得的、学术思想、文学成就以及研究宋代的政治、历史、文学与文化成果。方一新 :j? MEeu
129. 袁向彤《姜夔与宋韵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8月。文史哲博士文丛。本书主要介绍了“韵”——宋代诗学范畴中的核心命题;姜夔诗与宋韵;姜夔词与宋韵等内容。发表主要论文有《皎然的文势观》、《皎然与禅》、《姜夔与皎然的“韵”论思想比较》、《魂断“春闺梦”的爱情…… Dutc#?bT
130. 徐汉明《新校编辛弃疾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v'm-A d+4t
131. 吴蓓《梦窗词汇校笺释集评》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9月採用《彊村叢書》本(朱三校本)為底本,但在詞的排序上做了一些移動。附錄:一、諸刻序跋。以見諸刻版本流傳情況及對夢窗詞的認識。二、總評。盡搜歷代有關夢窗詞的評論。單首評論分系於各首的“集評”之下,總論則彙集於此。三、論文選錄。擇取吳文英研究中有標識性意義、影響大的論文數篇。 _WZ{ i,
右《梦窗词汇校笺释集评》,宋四明吴文英君特着,吴蓓笺校。梦窗身丁季世,沈沦下僚,家国之忧,身世之感悉发于倚声,前贤论之详矣。当其世,尹惟晓叙其词,曰“求词于吾宋者,前有清真,后有梦窗”,一时作手如周草窗、张玉田,虽论词旨归不同,咸有题其词集之作。沈义父《乐府指迷》亦谓“梦窗深得清真之妙”。元明之世,雅正之音无闻焉,故梦窗词晦之者五百年。至清末周济标举四家,以“梦窗奇思壮采,腾天潜渊,反南宋之清泚,为北宋之秾挚”,领袖一代。而陈洵更“立周吴为师,退辛王为友”。推尊梦窗至此极矣。加之以半唐、强邨、大鹤诸公手斠梦窗词不辍,千年之覆一旦发之,嘉惠后学寔多。强翁中年学作倚声,专攻梦窗一路,其词为有清冠冕。虽其天分,亦不可谓非梦窗之力也。然梦窗词绵密藻丽,当时玉田力主清空,已稍致不满。所谓“七寳楼台”云云,耳食者遂起而攻之。国初以来推尊蘓辛,风气所移,所谓学者若胡云翼、刘大杰、吴世昌辈,丑诋之无所不至,要亦蜉蚍撼树耳,于梦窗何有哉。梦窗词素号难治,夏瞿禅先生所谓“才秀人微,行事不彰”、“隐辞幽思,陈喻多歧”者是也。前辈学人,如朱强邨、郑大鹤、夏瞿禅诸公,惟斠其字句,考其行事而已。阶青、海绡、诵帚诸公乃稍稍笺释之,至香山杨铁夫先生,始笺释全集,洵四明之功臣,然穿凿之病或不免焉。本书笺校者吴蓓博士,师从吴熊和先生治梦窗词凡廿余年,有鉴于此,乃创为新说。若集中送行诸作,颇涉男女之事,铁夫先生指为赠妾者,皆以“骚体造境”法释之。所谓骚体造境法者,盖以男女之情喻亲友之爱,以比附于屈骚香草美人之思。虽未尽合于前贤,然自成一说,筚路蓝缕之功不可废也。每题之下皆系以旧说,凡前贤之评注略该之,庶免专輙之弊,备读者取择焉,故又曰集评。凡有志于倚声者,宜人手一编,或可窥宋贤阃奥,异日所得,岂有涯涘哉。岁在强圉大渊献仲秋钱之江子南识于仁和之演坣。
mkq246<D~
132. 陈冠梅《杜本及〈谷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7年7月。纠正前人的偏颇与误读,补足今人在《谷音》和杜本研究方面的空白,是本书力求解决的问题。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谷……理学思想及交游一、理学授受源流二、理学同仁三、理学研究综述第三章仙道信仰及交游一、仙道信仰的缘由二…… 5uV_Pkb?8
元 代 RL[F 9g
133. 王颋《虞集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7r%k,`
点校者王颋先生尽力搜集了各种版本和散见各处的诗文,整理汇集构成《虞集全集》,此外还收集到与作者相关的传、行状、神道碑以及时人的唱酬文字编成“集外”,附于本书之后。可以说是迄今最完整的虞集全集。 vdigw.=z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邵庵,又号道园,是元代享有盛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南人名臣。在诗歌方面,其与杨载、范梈、揭傒斯称为“元诗四大家”,并被时人推为四家之首;在散文方面,其与黄溍、柳贯、揭傒斯称为“元四杰”。他还任元朝国修政书《经世大典》总裁官并修国史,元中后期朝廷大典、制诏、册文多出其手。虞集传世著述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史料,为历来治元代文史者所重。 虞集传世著述数量甚为庞大,流传最广的是《道园学古录》,又有《道园类稿》,其中部分内容为《道园学古录》所无。元刊本还有《道园遗稿》、《翰林珠玉》、《伯生诗后》等多种,此外在其他典籍中还收有不少虞氏的诗文。点校者王颋先生尽力搜集了各种版本和散见各处的诗文,整理汇集构成《虞集全集》,此外还收集到与作者相关的传、行状、神道碑以及时人的唱酬文字编成“集外”,附于本书之后。可以说是迄今最完整的虞集全集。 {|'NpV
明 代 B4* uS (
134. 傅承洲《明代文人与文学》中华书局,2007年4月 z4(`>z2a
135. 孙海洋《明代辞赋述略》中华书局,2007年4月。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静一学术论丛”。该系列丛书是继2004年文学院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学术论著“侧陋论丛”后推出的又一系列丛书。 nd$92H
136.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4月 N) PkE>%X
137. 陈文新《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收入其“古典文学论著四种”(其他三种为重印) {
yB0JL}n
138. 周明初,叶晔补编《全明词补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月(上、下册) ui-]%~
552页;21cm.--(中国传统文化与江南地域文化研究丛书) OO</d:
I222.848。Z780。2 ]$#9B-uB
全明词补编.下册。周明初,叶晔补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月 -q8l"i>h=
553-1126,26页;21cm.--(中国传统文化与江南地域文化研究丛书) O{\%{XrW
有书目和索引 <oi'yr
ISBN978-7-308-04868-2(精装):CNY98.00(上、下册) ~
dzD7lG6
清 代 g
W_E
139. 王利民《王士禛诗歌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4月 5$Kd<ky
140. 宏伟《法式善〈梧门诗话〉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中国蒙古学文库” y}is=h3
141. 马大勇《清初庙堂诗歌集群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蒋寅《马大勇〈清初庙堂诗歌集群研究〉序》,《博览群书》2006年6月7日 Yf/e(nV
142. 日知录校注(上中下) s}-j.jzB{
143. 丁汝芹等编《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中国书店,2007年1月。本书以史求実,汇集了渉及清廷演剧的官书、档案及清人笔记等翔実的史料,展现了宫廷演剧的[shan4]変歴程。 dkY JO!
144. (清)吴历 撰 章文钦 笺注 《吴渔山集笺注》中华书局,2007年6月 g7^|(!Y%
本书共包括吴渔山的《写忧集》、《三巴集》、《三余集》、《诗钞补遗》、《墨井画跋(六十九则)》、《画跋补遗》、《天乐正音谱》、《续日铎日抄》等8个文集,对吴渔山作品的注释,除诠注曲实外,其他相关论著的资料亦有录入,对每篇作品尽量探索其习作年代、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处境;卷首《序跋传记》以陆道淮刻《墨井诗钞》所载序跋传记各篇为底本。附《交游诗略》、《交游文略》、《清人述略》。横排繁体字。 @eutp`xoT\
145. 刘勇强《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o'xyR'(
146. 张世君《明清小说评点叙事概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暨南国学丛书 o5sw]R5
147. 夏薇《〈醒世姻缘传〉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2月 ? JTTl;
148. 刘梦溪《情问红楼: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月 J{\(Y#|rHs
225页:彩图;21cm.--(百家小讲)彩绘珍品本 Bp@\p)P(
ISBN978-7-5633-6370-4:CNY29.00 ti$60Up
本书专门探讨《红楼梦》爱情心理,特别是爱情故事主角宝黛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对宝黛爱情心理和爱情话语变化过程的细致考察,可以断定,怀疑第六十四和六十七回为后来的作者所手拟补是正确的。 "shX~zd5
I207.411。L404 aOd|;Z
149. 梁归智《禅在红楼第几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月 !@wUARQ
227页:图;23cm.--(朗朗书房.禅意思想丛书)有书目 rA^=;?7Q
ISBN978-7-300-07907-3:CNY22.80 4q:8<*W=
近 代 V;^N:I\js
150. 王国伟《吴趼人小说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月 P;K LN9/4
280页;23cm N-t"CBTO
ISBN7-5333-1743-2:CNY20.00 IOF!Ra:w
本书把吴趼人小说放置在晚清社会文化转型期特定的历史语境下,重点分析其作品的社会生成机制,及所表现出的中西碰撞、新旧嬗变时期的中国作家思想上的前进、彷徨和退缩。 ^FQn\,
151. 张裕钊诗文集 /I1n${{
5
152. 思伯子堂诗文集(上中下) zb4{nzX=
153. 李保民《吕碧城诗文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w c~s:
现当代 $CJf 0[|
154. 刘艳《中国现代作家的孤独体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2+?W{yAEi
155. 李清良《熊十力陈寅恪钱钟书阐释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4月。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静一学术论丛”。该系列丛书是继2004年文学院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学术论著“侧陋论丛”后推出的又一系列丛书。 GN
Ewq$
156. 杨绛《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商务印书馆2007年8月。页数:191定价:16.0 }Y|M+0
|(2#KMEWa
157. 谭家健《谭家健散文随笔》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e@;'# t
158. 陈定家《隐形手与无弦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丛编项】: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rNKeY48\
本书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了市场语境下艺术生产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艺术生产与一般生产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市场经济冲击下作家地位的变化、作家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艺术雅俗的分化与融合、艺术如何顺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走向市场,又适应文艺自身的发展规律超越市场等做了精彩论述,是对新时期以来艺术生产问题的一次诗学式总结,为解决市场语境下艺术生产中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r ^.Ao5
159. 沈亚丹《寂静之音:汉语诗歌的音乐形式及其历史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月(人文社科新著丛书)“985工程”“科技伦理与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本书对诗歌和音乐形式的一般理论做了探讨,也对汉语诗歌发展过程中诗歌音乐形式的变迁做了具体分析。 Yk)fBPHr
160. 王世朝主编《中国诗歌》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月(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丛书)本书视中国诗歌为中国文化最为有机的成分,以专题的形式对中国诗歌及中国诗学的重点范畴进行讨论。 u
8<[Q]5
161. 赖振寅主编《中国小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月 ssS"X@VZ
\
12,276页;21cm.--(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丛书) -;ra(L`
ISBN978-7-5608-3445-0:CNY17.00 vM]5IHqeE
本书清晰地梳理了中国小说发展的流脉,并重点分析了中国小说史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从中国小说语言形式的文言与白话之分,到审美趣味的雅俗之分,再到发展形态的笔记、传奇、话本之别,本书无论在语言或内容中均有可观之处。 5''k|B>
162. 李措吉主编《中国散文》.--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月 dtTfV.y4w
12,328页;21cm.--(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丛书) n/ :#:
ISBN978-7-5608-3444-3:CNY19.50 _?y3 &4N)
本书内容上始先秦、下迄清代,既体现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演变的大致轨迹,又突出其专题特点,主要关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几个创作高峰和特色鲜明的阶段。本书在文本样式的创作心理、文化心态和哲学背景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开拓性探讨。 dZ8ldpf8
163. 傅明善《傅璇琮学术评传》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isy[RAP<
164. 徐季子主编《傅璇琮学术评论》宁波出版社,2007年7月(浙东学派当代名家)被称为“浙东学派当代名家”的傅璇琮先生,是如何称美文坛、载誉学林的呢?凡三十余万字的《浙东学派当代名家:傅璇琮学术评论》汇集30余位专家教授的专论,钱钟书、启功等20多位名家的书信,对傅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德行情操作了全面深入的评述。通过《傅璇琮学术评论》,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傅先生“精深博通”的学术修养和“润物无声”的大家风范。内容包括:记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先生、记傅璇琮先生二三事、记与傅璇琮先生的学术交往等。 .w _BA)
《傅璇琮学术评论》出版座谈会在甬举行2007-08-29宁波日报 GA`
bWl
《傅璇琮学术评论》出版座谈会8月28日举行。出席座谈会的领导有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唐一军,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宋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卓祥,市政协副主席华长慧等,来自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的专家学者和我市相关部门的领导也参加了当天的座谈会。座谈会由宋伟主持,唐一军作重要讲话。 wtf H3v
傅璇琮是宁波人,中华书局原总编辑。他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出版家,而且还是我国唐代文学研究和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的名家。宁波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傅璇琮学术评论》一书列入宁波文化研究工程项目,该书汇集了30余位专家教授的专论和钱钟书等20多位名家的书信,对傅璇琮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德行情操作了全面、深入的评述。 W8u&5#$I
165. 韩嘉祥整理《黄节诗学诗律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月(名师讲义)271页;21cm. /ueOc<[8"
166. 陈国球《情迷家园》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全书24万字,共分三辑:第一辑“已是惘然”收有7篇文章,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评论;第二辑“情迷家园”收有10篇文章,是对香港文学的评论;第三辑“水月镜花”收有5篇文章,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作者为我们揭示了许多过去被掩盖的双方对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异质……作者作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对香港文学及香港文学在……本书收录了作者的20余篇文论,包括“试论《上元灯》中的感旧篇章”、“林庚诗初探”、“林庚《中国文学史》论小说和戏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