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用心——提高思维力的开发点
w=QW8
q?
Z Z9D6+R G1G*TSf l9#@4Os tPaNhm[-q7 学校老师常常告诫学生学习要用心。什么是“用心”呢?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学习“用心”,泛指思考的范畴,即理性认识的过程。人的思考,根据信息论的有序性来解释,其作用就在于使大脑中有关部分贮存的信息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更为复杂的结构、更加有序,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f8S! FGiNc oyq9XW~ D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n
'E:uXv"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会思考。但能清晰地认识事物,则必须“用心”,这样才能以有效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衡量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思考应变能力,即指处理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与变通性。因此,中学生有必要了解和认识思维的规律和作用,并掌握用心思考的方法和技能,培养思考的应变能力。
Z
iaHLpk Cnv?0to2l =H;F{J" #}S<
O_ q6EZ?bo{ 1、学习的“用心”意味着什么
PgdHH:v) m aOt/- T7?cnK" odhcU5 tA{hx- 美国哈佛大学
法学院院长宠德,虽年近九十,他每天仍到办公室去工作八小时。一天,有一个学生从宠德院长的办公室出来,捧着一大堆书,一脸不高兴地低声抱怨地说:“总是这一套。我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他本可以用一个是或否回答,却给我十几本书,说或许在这些书里能找到我所要的答案。”宠德院长后来对人说:“这就是我学到的读书方法,艰难费事的方法。那孩子如能好好地钻研这些书,他就可以真正了解这个问题,将来也许成为一个好律师。”
|OBh:d_B] 'q\[aKEX= 你不妨思索一下,这是一种怎样训练学习“用心” 的方式呢?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知识只有通过思考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这是因为,知识的种种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特别是它们的本质属性和科学规律,仅仅依靠感觉、知觉或表象是难以完全认识的。“用心”就是要求善于用自己的脑力来思考问题,培养应变能力。这要求我们要认识到思维的特性,养成“用心”思考的良好习惯:
QE+HL8c^s ";;Nc>-Y 一是要运用思维的广阔性。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的领域中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广阔性在许多伟人身上得到充分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牛顿、爱因斯坦都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特征,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抓住了问题的一切方面,所进行的创造性发现正是思维的广阔性异常惊人的表现。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他高度地概括了他那个时代的科学知识。
|syvtS{ ;VS$xnZ 二是要发掘思维的深刻性。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性,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伟大的思想家都是以思维的深刻性为其特征的。有人认为创造发明是由于偶然机会碰到的,说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定律,是由于他偶然看见树上一个苹果落地,灵机一动的结果。其实,牛顿是经过长期学习、研究和继承了开普勒的天体运行定律和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受到自然界现象的启发,经过深思熟虑而抓住事物的本质。
2Z+:^5 _&e$?hY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d-`z1' 三是要重视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前提。科学上创立新学说的人都具有思维的批判性。他们敢于向
权威挑战,敢于创立新学说。十七世纪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牛顿力学是整个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学科的牢固基础,顶多在细节上有所补充,而不可能再发展了。但是,爱因斯坦却极大地发展了牛顿力学,把它推进到相对论的崭新阶段。
X=jHH=</ kK/([! 四是要锻炼思维的敏捷性。要迅速而正确地认识问题和灵活解决问题。能够适应迫切的情况进行积极思考,周密地分析,正确地判断,迅速地作出结论。对于军事指挥工作,最需要思维的敏捷性。卓越的俄罗斯军事家苏沃洛夫说:“一分钟决定战局。”达尔文在观察中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现象,作出了重大发现,体现了思维的高度敏捷性。
$7*@TMX Y(F>;/AA 五是要发挥思维的创造性。它表现在对知识经验或思考
材料的高度概括后而系统的迁移,进行重新组合分析,找出新、异的层次和交织点。思维的创造性具有新颖、独特的特点,是思维和想象的结合,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结合。例如,我国宋齐时期的科学家祖冲之,他的圆周率就是博览和研究了古代有关圆周率学说的基础上,继承了张衡的成就,自己进行思考、消化、比较、提练的结果。
B{!*OC{l @:t2mz:^i 总之,中学生要养成思考要“用心”的好习惯。在学习思考中,做到方向明确,不胡思乱想;有独立见解,不盲从;思维开阔,不钻牛角尖;能揭露问题的实质,不浮于表面。敢于创新,不因循守旧;符合逻辑,不混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生搬硬套;即迅速又准确,不迟钝,不匆忙。
zKfY0A R Wo{4*~f ZoR6f\2M
[r^WS;9n ,j(S'P
w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j*;n. 6#kmV I ;F\'P)e |O{kv}YZ ,:8oVq>? 古代,一人为儿子请了老师,吩咐儿子的言行要效仿老师。儿子遵命服待老师吃饭,老师吃,他也吃,老师喝,他也喝;老师转身,他也转身;老师看他这个样子,不禁失笑,一搁筷子,猛地打了个喷嚏。他也硬要打个喷嚏,可就是打不出来,只好作揖告罪道:“老师这样的妙处,实在难学啊!”这虽是笑话,讽刺不动脑的机械学习却也十分贴切。那么,我们在学习中怎样避免“按图索骥”呢?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学而不思则罔。”其意思说,如果不强调思考和理解的作用,学习就会一无所获,什么也得不到。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独立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和记忆知识,实现知识转化。
^#]eCXv ak\[+wQ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7{p6&xXx 首先,对事物外部特征的观察离不开思考。在分析事物中,需要概括事物的共同特征,需要对事物做出解释和说明。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在学习中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或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会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著名的科学家卢瑟福十分重视实验,但更重视思考。一天夜里,卢瑟福到实验室看到一个学生埋头做实验,便关心地问他:“你上午做了什么呢?”学生说:“做实验。”“那么下午呢?”“作实验。”卢瑟福又问:“晚上呢?”学生还是说:“做实验。”卢瑟福和蔼又严肃地教育他说:“孩子,你整天做实验,那你用什么时间思考呢?”不善于思考,就不可能把所学的知识消化,就不可能发现问题,也就谈不上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g`dAj4B |!L0X@
> 其次,对知识记忆也离不开思考。虽然死记硬背也可以接受知识,但这种知识即不能长久保持,更不能有效地应用,唯有凭借思考后的理解才能真正记住知识。清朝“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曾在山东淮县当过七品县令,发现当地有一个十五岁的秀才天资很好,过目不忘。郑板桥认为他有才能,有一次,请他到县衙府去作客。没想到,郑板桥向他提了一个问题,这个小秀才支支吾吾;又问了第二个问题,还是回答不上来。原来,这小秀才完全是靠记忆学习,不会思考和分析问题。于是,郑板桥给他剖析了孔子“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后来,这个小秀才放弃了靠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在乾隆中叶考上了状元。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说:“我小时候也很能背书,可上了高中就头痛了,特别是数学,背不下来,也没法背,所以成绩很差;还有物理,背下来也不会做习题。有人教我一个办法,说中学物理很容易,一共有13个公式,每个公式有三个变量,两个已知数,求第三个未知数,不是乘就是除,没别的东西。我把13个公式背熟,按‘不是乘,就是除’的方法去套,但问题在于到底‘哪个该乘、哪个该除’还是搞不清楚。”后来,钱伟长完全怀疑了背书的方法。他考上清华大学后,教科书都很厚,但他在思考上下功夫,直到把它弄懂,终于在科学上成为我国有造诣的著名学者。事实上,知识是靠思考获得的,而不是靠记忆获得的,只有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尽管读了许多书,但不善于思考,不求甚解,必然会食而不化。古今中外,“读书破万卷”的不乏其人,然而“下笔如有神”者却不很多。知识渊博的人,未必都能做出很大的贡献。我国南北朝时,有个学者叫陆澄,他从小好学,十分刻苦,清灯黄卷,皓首穷经,“行坐眠食,手不释卷”。可他读了三年《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明白书中的道理。还有一些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却只是书的奴隶。晋朝左丞相傅迪,读的书很多,因而瞧不起读书较少的刺史刘柳。刘柳讽刺他说:“你读书虽多,只能算是书簏罢了。”(书簏是盛书用的竹箱)。
H`
h]y gP`CQ0t 再次,思考是使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唯一途径。科学知识是反映事实特征和内在关系的概念体系,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将事实的本质及其内在关系揭示出来;学习是在事实与概念之间,概念与概念之间建立的逻辑联系,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实现这种联系。爱因斯坦是最善于思考的人,他脑子里总是思考着要解决的问题。有人问他:“你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我们很想知道你头脑里经常记些什么?”爱因斯坦说:“我的头脑只记问题。”“那么书本上的东西呢?”他回答说:“书本上的东西都写清楚了,到用时一查就找到了。”当然,这决不是说爱因斯坦的脑子里不装有书本知识,而是说明思考的重要性。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兰西思想家蒙田说过:“我不愿意有一个塞满东西的头脑,而情愿有一个思想开阔的头脑。”清代学者阎若璩,二十岁读《尚书》时,经过思考怀疑其中二十五篇“古文”是后人伪作,后来经过二十二年的“沉潜”钻研,终于用大量确凿的史料,证实了这二十五篇确系东晋人梅臣责的赝品,而且写成了轰动清初学术界的杰作《古文尚书疏证》。如果他不善于思考,没有大胆的怀疑精神,是不可能取得这样显著成绩的。
Bo0f`EC I A8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