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有用了,我这里也有一些真题,仅供参考。 =]K;"
2004年白求恩医科大学考博病理试题及答案 }.>( [\q
04年病理及答案 N`h, 2!(j
一 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x* ?-KS|
萎缩: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w^6rgCl
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p8aGM-+40W
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者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 -W38#_y/\
肉芽肿性炎:以肉芽肿的形成为基本特点的炎症。所谓肉芽肿是由渗出的单核细胞和以局部增生的巨噬细胞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dkVF
肿瘤异型性:由于肿瘤分化程度的不同,肿瘤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与正常的组织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病理学上将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JK))Cuh
间变性肿瘤:有些恶性肿瘤分化很差,异型性显著,称为间变性肿瘤。 j^-E,YMC
肝硬化:由于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而导致肝脏变形、变硬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 >x]b"@Hkw
室壁瘤: >slD.rb]
非典型性增生: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恶心的状况。 4jbqV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NCR4n_
二 简答及论述题(共80分) E!nEB(FD
1 坏死的类型及形态特点 F
OV%\=Hl
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t.Q}V5t{g
坏死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 HqC
1Dkw
1) 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称为凝固性坏死。多见于心、肝、肾、脾等器官,常因缺血、缺氧、细菌毒素、化学腐蚀剂作用引起。此种坏死与健康组织间界限多较明显,镜下特点为细胞微细结构消失,而组织轮廓仍可保存。 ;n]GHqzY_
2) 液化性坏死:由于坏死组织内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易发生溶解液化。见于细菌或者某些真菌感染引起的脓肿、缺血缺氧引起脑软化以及由细胞水肿发展而来的溶解性坏死。 I8~ .Vu2
3) 纤维素性坏死: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见于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 &\
6Buw_
4) 坏疽:指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坏疽分为干性、湿性、气性等类型。前两者多继发于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缺血性坏死。干性坏疽常见于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尚通畅的四肢末端,因水分散失较多,故坏死区干燥皱缩呈黑色。湿性坏疽多发生在与外界相通的内脏,也发生动脉阻塞及静脉回流受阻的肢体,坏死区水分较多,腐败菌易于繁殖,故肿胀呈蓝绿色,且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气性坏疽,系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的感染,除发生坏死外,还产生大量气体,使坏死区按之有捻发感。 p)2
!_0
2 按再生能力与方式的不同,论述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 rHYSS0*3
1)上皮组织的再生
#@%DY*w]v
1.被覆上皮再生 鳞状上皮及粘膜缺损时,由创缘或底部的基底层细胞分裂增生,向缺损中心迁移,先形成单层上皮,以后增生分化为鳞状上皮。 R<(kiD\?]
2.腺上皮再生 如腺上皮缺损而腺体的基底膜未被破坏,可由残存细胞分裂补充,完全恢复原来腺体结构。如腺体构造完全被破坏,则难以再生。 {&7%wZ"t_
2)纤维组织的再生 0>{&8:
在损伤的刺激下,受损处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分裂、增生。成纤维细胞可由静止状态的纤维细胞转化而来,或由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分化而来。当成纤维细胞停止分裂后,开始合成并分泌前胶原蛋白,在细胞周围形成胶原纤维,细胞逐渐成熟,变成长梭形,胞质越来越少,核越来越深染,成为纤维细胞。 m-T@Og
3)软骨组织和骨组织的再生 }\
kLh(
软骨再生起始于软骨膜的增生,增生的幼稚细胞逐渐变为软骨母细胞,并形成软骨基质,细胞被埋在软骨陷窝内而变成静止的软骨细胞。软骨再生能力弱,软骨组织缺损较大时由纤维组织参与修补。骨组织的再生分为1 血肿形成 2 纤维性骨痂形成 3 骨性骨痂形成 4 骨痂改建或再塑 3mef;!q
4) 血管的再生 |y%pJdPk=
1. 毛细血管的再生 :DWvH,{+&
是以生芽的方式完成的。首先在蛋白分解酶作用下基底膜分解,该处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形成突出的幼芽,随着内皮细胞向前移动及后续细胞的增生而形成一条细胞索,数小时后便可出现管腔,形成新生毛细血管。进而彼此吻合构成毛细血管网。增生的内皮细胞分化成熟时还分泌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形成基底膜的基板。周边的成纤维细胞分泌Ⅲ型胶原及基质。组成基底膜的网板,本身则成为血管外膜细胞。为适应功能的需要,这些毛细血管还会不断改建,发展为小动脉、小静脉。 b-!+Q)
2. 大血管的修复 OeM
I
大血管离断后需手术吻合,吻合处两侧内皮细胞分裂增生,互相连接,恢复原来的内膜结构。但离断的肌层不易完全再生,而由结缔组织增生连接,形成瘢痕修复。 P'}WmE'B}F
5) 肌组织的再生 J:D{5sE<|
横纹肌的再生依肌膜是否存在及肌纤维是否完全断裂而有所不同。损伤不太重而肌膜未被破坏时,肌原纤维仅部分发生坏死,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进入该部位吞噬清除坏死物质,残存部分肌细胞分裂,产生肌浆,分化出肌原纤维,从而恢复正常横纹肌的结构。如果肌纤维完全断开,断端肌浆增多,也可有肌原纤维的新生,使断端膨大形成如花蕾样,但这时肌纤维端不能直接连接,而靠纤维瘢痕愈合。愈合后的肌纤维仍可以收缩,加强锻炼后可恢复功能。如果整个肌纤维均被破坏,则难以再生,此时结缔组织增生连接,形成瘢痕修复。
~V34j:
6) 神经组织的再生 =bKz$
_W
脑和脊髓内的神经细胞破坏后不能再生,由神经胶质细胞及其纤维修补,形成胶质瘢痕。外周神经受损时,如果与其相连的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则可以完全再生。 ??5y0I6+
3 常见的感染性肉芽肿有哪些?简述其形态结构。 iEx
sGn]2
4 试述肿瘤的扩散途径 =1ltX+
1)局部浸润和直接蔓延 4e`GMtp
随着恶性肿瘤不断长大,肿瘤细胞常常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者神经束衣连续的浸润生长,破坏邻近器官或者组织。 `|uwR5
1. 癌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减少。 &[yW}uV<7
2. 癌细胞与基底膜的粘着增强。 QH>e_
3. 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RKi11z
4. 癌细胞的迁移。 vQH6CB"
2)转移 >PbB /->
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 ,vcg%~-
1. 淋巴道转移 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随淋巴流到达局部淋巴结。局部淋巴结发生转移后,可继续转移至淋巴循环下一站的其他淋巴结,最后可经胸导管进入血流,继发血道转移。 7=hISQMsVP
2. 血道转移 癌细胞侵入血管后,可随血流到达远处的器官,继续生长,形成转移瘤。由于静脉壁较薄,同时管内的压力低,故瘤细胞多经静脉入血。少数亦经淋巴管间接入血。血道转移时,肿瘤细胞的运行途径与血栓栓塞过程相似。 ;6)Onwx
3. 种植性转移 发生与胸腹腔等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侵及器官表面时,瘤细胞可以脱落,象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其他器官的表面,形成多个转移性肿瘤。 q9
SV<qg
5 试述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1XppC[))
1 高脂血症 血浆中的总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的异常增高。AS 病变中的脂类来源于游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甘油三酯、磷脂、载脂蛋白B的浸润。 l/i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