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硕士方向和学院领导、导师介绍 J9S>yLQK
01 汽车能源与排放控制(万刚,陈礼璠,杜爱明等) FML(4BY,
02 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靳晓雄,余卓平,左曙光,周鈜等) Fv`,3aNB
03 汽车结构分析与安全性(高云凯.高卫明,王鸿雁等) "tpSg
04 汽车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吴光强,雷雨成,陈昌明,吴晓清等) eb$#A _m
05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孙泽昌,王哲,陈辛波等) ]')RMg zM*
06 汽车运行状态识别与监控诊断 18:%~
>.!
07 机车车辆(赵洪伦等) b5n'=doR/I
08 汽车市场营销(陈永革、马钧等) kylVH!
@l
万 钢 校长 (国家863计划清洁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 Dv`c<+q(#
万钢博士1952年8月出生,1981年在同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5年赴德国Clausthal大学机械系留学,1990年获博士学位。
X)3!_
万钢博士在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攻博期间发明了定量研究固体波传播的光学方法,并成功地把此方法应用于汽车低噪声设计,为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在此科学领域中的研究赢得国际声誉。 z*)T%p
万钢博士1991年进入德国奥迪汽车公司技术开发部任高级工程师,负责开发计算机轿车整车虚拟开发工作。他负责研制的“轿车三维表面测试和快速成型系统”、“轿车动力总成三维运动向量测试系统及悬架运动自由行程包络图”、“三维人体CAD模型和实体拟和及轿车人机工程CAD系统”、“汽车风洞测试系统”使奥迪汽车公司在轿车虚拟开发技术上领先于世界汽车企业。 r",GC]
1996年万钢博士升任奥迪公司生产部和总规划部技术经理,负责信息化制造技术。他负责研制的“智能控制白车身表面质量检测系统”项目获得国际专利,并创造了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设备创新模式。1999年万钢博士在轿车生产线创建了三维激光在线检测和数字化异地实时质量控制技术,为新一代奥迪A4轿车顺利投产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该技术已经成为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内部操作规程,这是大众集团有史以来第一个由中国工程师牵头建立的操作规程。他在奥迪10年间一共经历了5 代新车型的开发及生产并熟悉汽车企业的投资、规划、开发、生产、质量控制等许多方面的工作,成为德国著名的汽车专家。 y:l\$pGC%
万钢博士与1994年和1995年先后被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和同济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所指导的德国博士生在燃料电池方面的研究课题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1999年万钢博士受教育部邀请成功组织了留德汽车工业博士工程师合作交流团回国巡回报告,洽谈合作,受到教育部领导的赞赏。 BIL Lq8)
尽管国外的事业和生活一帆风顺,但万钢博士为了寻求更大的创新和突破,毅然回国。2000年万钢博士向国务院提出了开发洁净能源轿车,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受到科技部,经贸委领导重视和支持。2000年底,万钢博士提出了发展洁净能源轿车“中国平台计划”,目前“中国平台计划”的第一步已经在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和经委直接支持下启动。“中国平台”的实现,不仅将为我国提供一个节能环保的高新技术产品,而且将为我国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闯出一条创新的道路。 VVOd]2{
万钢博士现任同济大学校长、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同时被科技部聘任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为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规划我国电动汽车发展方向,构筑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实施思路,并承担了重大专项中技术最为复杂、任务最为繁重的燃料电池轿车项目。 |P}y,pNQ
主要研究成果: nzeX[*
“四轮驱动燃料电池微型汽车”获2002年上海市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在德国奥迪公司主持7项工程开发项目(总经费高达3960万德国马克)均已产业化;主持完成“轿车产品开发链的研究”、“轿车动力总成运动向量测量和计算方法”、“快速成型和制造系统”、“轿车自身自动检测系统”、“车身制造在线检测系统”、“电动汽车预先技术研究”、“燃料电池汽车虚拟匹配开发”、“中国平台计划”、“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全球资源条件下上海发展清洁能源汽车的资源调查和发展战略”、“上海市发展清洁能源汽车的战略和政策研究”、“燃料电池轿车的开发”等项目。获世界专利1项、欧洲专利1项、申请中国专利13项。 jo@J}`\Zt
出版著作:《让中国的汽车工业展翅飞翔》。 }RqK84K
发表论文: bA->{OPkT
主要有“Oberflaechenfehler von dem Lakieren erkenen”、“Automatic Body Inspection System in Serienproduktion”、“光测力学技术”、“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Vehicles in China”、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创新管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实践”等20余篇。 {Y9q[D'g .
余卓平 院长
6)Lk-D
余卓平教授,1960年1月生,江西南昌人。1982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1985年获同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在德国不伦瑞克大学汽车研究所、大众汽车公司研发部、达姆斯达特大学汽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汽车学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汽车工业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专家库主任委员。 kMd.h[X~
余卓平教授长期从事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和先进汽车技术。 1&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