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喜事件”发生后到现在,时未足一个月,似乎快要被忙碌的人们“翻篇”了。 DgOO\
各大洋快餐店,并没有出现门可罗雀的状况;本土餐饮也一切照样,“生活在继续”。 `usX(snY
作为全球供需最活跃的食品市场,中国食品工业去年产生了10万亿人民币年总产值。如何对这一“海量”进行有效监管,岂是一个可以轻忽的问题? <ptZY.8N
今天让我们分享一下钟凯博士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3ldHWa
7~@q#]U[
隐患 69)- )en
规模化生产一旦出问题,就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 5c?1JH62o8
福喜事件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它告诉我们,追求食品安全的道路并不平坦。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总体形势的官方口径是“总体向好,问题仍然存在”,问题在哪呢?说得最多的还是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伴随而来的食品生产“小、散、乱”问题,所以政府在个别食品行业强力推动并购、重组,但集约化、规模化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 OZ2gIK
伴随着食品生产和食品贸易的发展,食品业界的分工越来越细。毫不夸张地说,当你拿起一个麦当劳汉堡或一块必胜客披萨时,也许你吃到的是上海的鸡肉、河北的面粉、山东的蔬菜、天津的油、北京的调料等等。数十个企业合作生产出一个食品并不稀奇,即使原料来自数十个国家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0pT?qsM2
E"p;
分工合作使每一个食品生产的参与者更专注也更专业,然而更多的参与者也意味着“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风险变大。欧洲马肉风波其实就是这么发生的,只是这次故事的主角换成了福喜。 XW]'by
w0n.Y-v4i
在食品生产链条上,越是处于上游的原料供应商,越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食品供应链从上游至下游并非一对一的单一流向,上游企业的产品可能会流向多个下游企业,产生类似核裂变式的放大效应,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福喜能让诸多快餐品牌集体中枪。 =aM(r6 C
QKW;
r
由于此次事件尚在调查中,很多数据尚未披露,我们姑且从德国“二恶英污染”事件中一瞥端倪:罪魁祸首来自一家饲料原料供应商的3000吨劣质脂肪酸,它们被下游的12家工厂加工成15万吨饲料,这些饲料被卖到更下游的5000个农场,最后导致10万枚鸡蛋、8000吨鸡肉和6.6万吨猪肉被销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金额上,造成的损失都是数十倍的放大。 o+e:HjZZ
msKWb311u
从另一个角度讲,规模化虽然带来成本优势和管理上的便利,但一旦出问题也影响巨大。这可以说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对于企业来讲,巨额经济损失在所难免,信誉损失更是难以估量;对于监管者来讲,一个小疏漏可能酿成大祸,后续的问责更是绕不过去的坎;对于消费者来讲,他们对食品安全和食品供应体系的信心必然受到重挫。以福喜及其下游快餐企业的规模来看,这次事件的影响恐怕是这两年最大的,仅两天时间麦当劳市值就已经蒸发了26亿美元。
y; LL^:rq
eH.~c3o
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洋快餐生产方式曾经被寄予厚望,被当做学习的榜样,然而随着近几年负面新闻的不断曝出,人们不禁要问,洋快餐的模式也不行了?其实小、散、乱的现状早晚会被规模化、集约化取代,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这一系列事件只不过是提醒我们,食品安全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QnO\.
:77dl/d%
本次事件给连锁快餐行业再次敲响了警钟,尽管一直标榜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管不好“人”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再好的制度都只是废纸。当然,洋快餐的陷落对于中式快餐来说并不是什么利好消息,相反,所有食品企业都应该好好想一想,发生在“福喜”的一幕会在我们身上重演吗? .W[ 9G\
!]1'?8
斗智 +AGI)uQQ
福喜是怎么逃过监管部门的7次检查 iYwzdW1
“福喜过期肉”事件进程已经逐步进入反思、问责的阶段,企业的不法行为令公众愤怒不已,但监管的疏漏让大家又一次对政府的监管能力提出了质疑。尤其是上海福喜居然还在今年获得了“食品安全先进单位”称号,这简直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根据媒体报道,此前三年间监管部门7次检查福喜,均未发现问题。媒体在发问,是否有履职不当? &z!yY^g
8G&'ED_&
实际上没发现问题的不仅仅是监管部门,福喜的大客户们也没有发现问题。对于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快餐企业,他们对福喜的巡检可能比监管部门还频繁,连暗访记者都巧遇麦当劳巡检呢。而且他们巡检的深入程度和细致程度可能还高于监管部门,因为企业标准就应该严于国家标准。那为什么这么多检查都查不出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