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初级博友
显示用户信息
UID: 180345
精华:
0
发帖: 3
流量: 0 M
威望: 13 分
介绍博友: 0 个
人民币: 0 元
好评度: 0 点
注册时间: 2017-02-12
最后登录: 2017-02-12
|
上中医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要点 阴阳五行 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 Ly2,*\7 2.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VJ>}i* 3.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中医学把阴阳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称之为“互根”。 GCN-T1HvA2 4.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JE9v+a{7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丞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意思是说:藏于体内的阴精,不断地化生为阳气;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 _1gNU]"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指出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阴阳相互为用,不可分离。 /(s |'"6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J
l\xE`-7 5.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指一事物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是不断增减变化着的。) Gxe)5
,G 6.阴阳转化: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这是“物极”的结果。阴阳转化既可表现为“渐变”的形式,亦可表现为“突变”的形式。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P,1KVQPh 7.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即相反;阴阳的制约,即属性相反的阴阳表现出互相拮抗,互相抑制。阴阳的对立导致阴阳的制约。阴阳对立制约的结果使阴阳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中。(“动极者镇之以静,阳亢者胜之以阳”、“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阴盛”、“阴虚阳亢”) e x Z/ 8.阴平阳秘:即阴阳平秘,是阳和阴处于平和协调状态,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保证。 AJ
i+JO
- 9.阴阳失调:指疾病过程中机体内部的阴阳失去相对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pEPwc 10.重阴必阳:是阴阳转化的表现。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重”就是转化的条件。 n}Z%D-b$ 11.重阳必阴:疾病的性质原属阳气偏胜,但当阳气亢盛到一定限度时,会出现阴的现象或向阴的方向转化。 @~hy'6/ 12.阴中求阳:肾阳虚的病证,在补阳的同时,适当加入补阴的药物,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意在阴中求阳。 ~>>_`;B 13.阳中求阴:肾阴虚的病证,在补阴的同时,适当加入补阳的药物,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意在阳中求阴。 _\+]/rY9o 14.阳病治阴:治,补益之意。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热亢盛的虚热证,治以补阴(滋阴清热),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QY)p![6Fj 15.阴病治阳:治,补益之意。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内盛的虚寒证,治以补阳(温阳抑阴),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x] wi& 16.阳盛则阴病: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阳胜则阴病是指阳热偏盛,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气,致使津液减少,而出现各种伤津、伤阴的病证。 tdRvg7v,N% 17.阴盛则阳病:阴,指阴寒;阳,指阳气。阴胜则阳病是指阴寒偏盛,必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必伤阳气),导致脏腑的阳气衰微而出现各种阳气不足的病证。 :&
Dv!z 18.阴损及阳:阴虚到相当程度,影响及阳,阴阳互根,无阴则阳无以化,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Fj<*!J$, 19.阳损及阴:阳虚到相当程度,影响及阴,阴阳互根,无阳则阴无以生,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 Q(w; 20.阴阳互损: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X|q 2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A-4;$
QSm 22.五材:五行的最初含义,即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古人认为这五种物质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五种基本元素。 6inAnC@I 23.五体:机体的筋、脉、肉、皮毛、骨五种形体组织。 Tfh2
> 24.五志:喜、怒、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 QD%xmP 25.土爰稼穑:“爰”通“曰”;“稼”即种植谷物;“穑”即收获谷物。引申为长养、生化、承载万物,用以说明五行中“土”的特性。 5?H8?~&dz 26.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k#pO+[ x 27.火曰炎上:“炎”是焚烧、炎热、光明之义;“上”,是上升。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TWlg 28.金曰从革:“从”由也,顺也;“革”,即变革。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npzp/mcIe) 29.水曰润下:“润”,即滋润、濡润;“下”,即向下,下行。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6ZE`'pk< 30.五行相生:生,即资生、促进、助长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即五行中的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和促进的作用,如木生火、火生土等。 ep"{{S5g 31.五行相克:克,即克制、制约、抑制之意。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即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克制和制约作用,如木克土、土克水等。 '/qy_7O 32.所胜:在五行相克关系中,“我克”者为所胜。以木为例,由于木克土,故“我克”者为土,土为木之“所胜”。 AcuZ?LYzK 33.所不胜:在五行相克关系中,“克我”者为所不胜。以木为例,由于金克木,故“克我”者为金,金为木之所不胜。 |
U0s1f 34.母病及子:是五行相生关系异常所致的一种病理传变,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的病理变化。 ?0:]%t18 35.五行制化:制,即制约、克制;化,即生化、变化。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与成长,没有克,就没有协调关系下的变化与发展,只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协调平衡,才能生化不息。 &=)O:Jfa 36.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如木旺乘土,水盛乘火等。 j17h_ a; 37.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如木亢侮金、水旺侮土等。 X[Ufq^fyA 38.子盗母气:子病及母的病变中,由于子行亢盛,劫夺母行致母行虚衰;或子行虚弱,累及母行使母行亦不足,称为“子盗母气”。 py\:u5QS 39.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子病及母的一般规律有三种:一是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亢盛,结果是子母两行皆亢盛,一般称为“子病犯母”;二是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终致子母俱不足;三是子行亢盛,损伤母行,以致子盛母衰,一般称为“子盗母气”。 O0jOI3/P% 40.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B /uaRi% 41.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0U=UV)U 42.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益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适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之证。 .g}N@ 43.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适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E%c%zzQ 44.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或平肝和胃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pG+ xI 45.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plPPf+\ 46.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 OR6vA5J
47.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属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 (" :Dz_ 48.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研究事物阴阳的运动规律和方式,并用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34Gu @" 49.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有何标准? c!
kr
BS 答:一般认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是区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具体说来,凡是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等,都属于阳的特征;而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都属于阴的特征。 AP%R*0] 50.怎样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W8bp3JX" 答: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发生改变,则这一事物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故事物阴阳属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又是相对而言、不甚确定的。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阴阳属性的相互转化;阴阳中复又阴阳;同一层次中,比较的对象不同,其阴阳属性也可能随之改变。 $\*Z 51.如何理解阴阳的对立制约? mW!n%f 答: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双方的互相斗争、互相抑制和互相排斥。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阴阳两个方面。 ox`Zs2-a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这个方面,就其性质而言,是相互对立的;就其关系而言,又大多是相互制约的。事物的这种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古人又称之为“阴阳相反”,即阴阳双方的作用趋势、力量趋向等是相反的,是此强彼弱,此弱彼强的。 qdZ ^D 阴阳两者之间并不是各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互相联系又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着的,阴阳的对立斗争无所不在,通过相互斗争达到相互制约,最终取得统一,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如人体的机能兴奋属阳,抑制属阴。两者互相制约,维持动态平衡,这就是正常的生理状态。 ``<#F3 对立的阴阳两方,既然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那么,任何一方过于强盛,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不足。反之,任何一方的过度虚弱,必然会导致对立面的相对亢盛。这种由于阴阳相互制约而产生的阴阳消长,若其波动是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就能维持其正常的动态平衡。若超出了一定的限度,就破坏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形成偏盛偏衰的异常状态。 u-&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