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VIP 上传考博资料 您的流量 增加流量 考博报班 每日签到
   
主题 : 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级别: 初级博友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7-03-01   
来源于 考博资料 分类

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一.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u,o1{% O  
二.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D8*OP^  
三. 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_ym"m,,7?  
四. 主体因素和非主体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9]d |8!  
fF;h V  
展开: W~ruN4q.  
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     理性) W5SNI>|E  
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特点。 dv!r.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 }mk>!B}=  
①关系的表现 q3h' l,  
②学习这一关系的意义      ;:]\KJm}?  
                            到实践中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 iw\%h9  
3. 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tR)H~l7q  
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 Vrkf(E3_V  
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理性      实践) :iPy m}CE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s_Wyh !@M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更加重要     %J~WC$=Qv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NM#- Af*pg  
2.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U PJn  
   第一,理性认识应该是正确的 9 OT,TpA  
   第二,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c#cx>wq9  
   第三,理论要与群众相结合 #07!-)Gv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 _Z Y\,_  
1.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3 qVB  
2.为什么人类认识运动要不断反复、无限发展? w_wslN,)  
3.人类认识运动辩证过程说明了什么? bt/ =Kq#  
四.主体因素和非主体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y~ rX l  
(学生读书,参看教材P146—P148) y 1\'( 1  
#& ?g %'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 }} ZY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及其关系 u bW]-U=T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kHK0(bYK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的一致性 #0Ds'pE-  
展开: WyhhCR=;  
. 真理及其客观性 v6=-g$FG  
1. 真理的含义及其本性 ipE ]}0q  
3'`dFY,  
                   内容客观 Cb;WZ3HR  
2. 真理的客观性    5 Wx~ZQZ  
                   检验标准客观 S.*~C0"  
3. 真理和谬误及其相互转化 4Y\wnwI  
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TFQ!7'xk)  
②产生谬误的原因 dt\j GD  
③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q>9W,jy  
   对立: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v ]H@ E  
统一: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 1w%nn  
第一,真理是具体的 #'baPqdO  
真理     谬误   第二,真理是过程 yR5XJ;Tct  
第三,真理是全面的认识      wf.T3  
 l! bv^  
第一,谬误是具体的 ;E^K.6  
谬误    真理   第二,谬误是真理的先导 Q,T"ZdQ  
第三,在批判谬误中发展真理 ,MPB/j^o5!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T#@lDpO  
1.真理的绝对性 "_UdBG  
  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的相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第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OPJ: XbG  
2.真理的相对性 G"5D< ]  
  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在广度上总是有限的,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还有许多领域和许多事物没有被认识。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对象及其本质和规律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即对事物的反映的深度总是有限的,具有近似正确的性质。 +EXJ\wy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 SymwAS+  
对立:二者是同一真理的两重不同属性 Z4K+ /<I  
统一:相互渗透 ! |w aK~jK  
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 p /Sbt/R  
4.绝对真理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B<?[Mrdxw  
第一,它指导我们树立起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态度 3\O |ii  
第二是我们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武器 qVqRf.-\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inb^$v  
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2")N  
a.是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h5_G4J{1  
b.正确的理论和逻辑证明都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又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F9h+  
2.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的意义。 <:>SGSE9  
. 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T^cEfX  
1.党的思想路线的含义 wm{3&m  
2.思想路线与认识论的一致性 =WdaxjenZ/  
第一,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6$g! S5{  
第二,思想路线是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v4 4}%$  
3.实事求是的哲学体现: Jf)bHjC_V  
第一,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hf/2vt m  
第二,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b !@Sn/  
第三,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GPhl4#'  
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XIo55*  
(学生读书,参看教材P175—P183 lU^;Z 6f  
. 辩证思维方法是理性思维的基本方法 )0vU k  
归纳和演绎 \I-#1M  
分析和综合 W6T|iZoV"r  
抽象和具体 ,t{,_uPJY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P'r  
!MDNE*_  
本章思考题 UX3BeUi.)  
1 如何理解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p(xC*KWB  
2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怎样? E5el?=,i  
3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M/?KV9Xk2  
4、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形式和特点。 =~Ynz7 /x  
5、 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是什么? !Fw?H3X!"q  
6、 为什么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dtI$  
7、 什么是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该原理有何意义?
8、 什么是真理?为什么真理是客观的?
9、 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0简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 RjF'x  
11、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NIz, LS  
联系实际的问题 W3vi@kb]  
1、 试用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原理,说明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svelYe#9z  
2、 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明1978年对实践标准问题讨论的历史意义。 n9pN6,o+  
3、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的原理说明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7cX#1  
-y GDh+-  
e{;OSk`x  
aK,z}l(N  
( >mI'!4d  
:Ih|en^w  
e *(b  
O8|5KpXd@  
第五章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本章共有两节 IchCACK  
第一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G\XZ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OmM=o*d  
重点:第一节,第二节的第三个问题 ZpUCfS)|&  
Auy_K?he]  
第一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Vc~/>  
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及其局限性 mzQ`N}]T: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JV|dM  
劳动发展史是解开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t+,4Ya|Xj  
>7!6nF3x,  
展开: h' !imQ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bs9aE< j  
1什么是历史观 =%zLh<3v  
人们对社会历史根本性问题的观点和 J$~<V IX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2}Rl%+X]6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HE6aF62O  
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dd?x(,"A`  
3.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 p3/*fH98  
. 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及其局限性 ;['[?wk  
1唯心史观的表现形态 R<i38/ ~G  
唯意志论 )2,eFNB#n  
宿命论 FWH}j0Gj|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史观独占统治地位 nm7;ieMfr  
a.旧的历史理论的缺陷 2,aPr:]  
b.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 yL;M"L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K5#<   
第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使唯物主义哲学发展成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  FgL,k  
第二,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9w9jpe#  
第三,唯物史观的创立,为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OT^%3:zg  
第四,唯物史观的创立,对工人阶级政党正确地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情况,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发展要求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成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g'];Estb~  
.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vzF5xp.  
1劳动的含义 c*d 9'}E  
劳动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其根本的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xnU.n  
2. 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源泉  ^\B :R,  
第一,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 07Gy,=i  
第二,劳动是人的社会本性和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D%(~|'  
K/ &?VIi`z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zkRcm  
.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iut`7  
.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P,ua<B}L  
. 交往实践及其形式与交往关系 jkiTj~WE-  
.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 8Ry74|`=R  
H"2uxhdLK3  
展开 4h6k`ie!$  
.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97—P199) ]CU]pK?nq  
1) 地理环境的含义 tweY'x.{  
2)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Khh0*S8.K  
.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200—P202) D 71;&G]0  
1) 人口因素的含义 K.gEj*@  
2)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s08u @  
.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202—P204) b'zR 9V  
1) 生产方式的含义 2/,0iwj-  
2)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s=?aox7  
.交往实践及其形式与交往关系P204—P207) \yrisp#`  
1) 交往的含义和形式 \b}~2oX  
2) 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h?+ d  
. 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本质特征 @1zQce>  
1) 在社会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点:神学历史观、唯心主义历史观、自然主义历史观 p}Fs'l?7Rq  
2)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KC e13!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f[gqT yiP  
第二,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WS& kx~oQ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N__H*yP  
3) 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0ME+]`"3  
wx=0'T-[  
本章思考题 G;gJNK"e  
1如何理解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DOm[*1@^  
2、简述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根源。 59(U`X  
3、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意义。 (_* wt]"'  
4、简述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a )*6gf<5  
5、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0V[c[~  
6、为什么说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t?;T3k[RM  
 &O[s:  
第六章 社会基本结构与文明
本章共有四节 fbZibcQ%k  
第一节 社会经济结构与要素 JM0I(%Z%  
第二节 社会政治结构与要素 p]W+eT  
第三节 社会文化结构与要素 b syq*  
第四节 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 zIQzmvf  
本章重点: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9-*NW0  
本章难点: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V6iL5&  
xu%'GZ,o9  
第一节 社会经济结构与要素
. 生产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J/HkOj"V  
. 生产关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J:dK=O@Z  
@%tXFiz h  
展开: j St mS2n  
. 生产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9H@:N  
1. 生产力的内涵 &j u-  
生产力是人类解决社会同自然界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人类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简单说,生产力就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标志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 A,i()R'I  
2生产力的要素 T!q_/[i~7  
社会生产力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其基本要素包括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以及引入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对象。  SVP:D3)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构成生产力的三个独立的基本的实体性要素,但并未把生产力的复杂系统包括无遗。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力中,科学技术这种非独立的附着性、渗透性要素或智能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Qb^q+C)o]  
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它可以渗透到、凝聚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当中,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V:K;] h*!  
第一,科技与劳动者的结合和渗透,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LP!D  
第二,科技在劳动资料中的凝结和渗透,使生产工具不断得到改进和创新。 #*IVlchA"B  
第三,科技在劳动对象中的凝结和渗透,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深化了利用程度。 eVy2|n9rH  
第四,科技与管理的结合,会大大提高管理水平,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j9 80/  
.生产关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4-4?IwS  
社会经济结构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我们在了解生产力的构成和特点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把握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Z-Wfcnk  
1. 生产关系的内涵 1 0N,?a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必然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关系,即经济关系。 %&] 1FhL  
2. 生产关系构成要素 =DgC C|p  
生产关系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体现经济结构本质的、决定性的方面,它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征,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对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起决定作用。 P;foK)AM  
&{^eU5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与要素
. 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构成要素 U^#?&u  
.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aPIr_7e  
#qL9{P<}  
展开: ]S /G\z  
. 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构成要素 ~@M7&%]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有一定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它包括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政党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织设施和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规程等。由于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的基础之上,又称政治的上层建筑。 7c1+t_Ew  
.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z.Isvn  
1. 国家的起源 }""p)Y&  
国家是历史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mZoD033H  
2. 国家的本质 JieU9lA^&B  
国家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tz8{o?ebN  
3. 国家的职能 vo;5f[>4i  
第一,政治职能 /Dd\PjIH{  
第二,经济职能 c IZc:   
第三,社会职能 Q_lu`F|  
x70N8TQ_gK  
第三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与职能
. 社会意识形式及其作用 5Bj77?Z  
.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V2#iY.%}N  
. 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vQS FW  
.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YoTyq\  
b+$o4 l/x  
展开: qRUCnCZs  
. 社会意识形式及其作用 Ar~{= X  
1. 社会观念结构 WB;J1TpM7  
社会观念结构是指与经济结构相联系的、由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 oP-;y&AS  
2. 社会意识的结构 bw ;iz , Z  
① 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 MgP{W=h2  
② 社会意识形式与社会心理 >C^/,/%v  
③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yy))Z0E5  
3. 社会意识形态的诸形式 E 8^sy*f  
.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yTj p-  
1、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Sgx+V"bkT  
2、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Ei~] iZ}  
第一, 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 B{4"$Mi  
第二, 意识形态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DxifXtB  
第三, 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lYdQB[l  
第四, 意识形态各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1J+3a-0  
第五, 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D-BIPn=JV  
. 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uTlbAuv  
.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O8w77  
&BTfDsxAK  
第四节 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
. 社会进步的三大文明 mR6E]TuM  
.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FcY$k%;'Q  
z.{HD9TD  
展开: @Z,qu2~|!  
. 社会进步的三大文明  QZ:v  
1.  物质文明 &F9OZMK=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 @!,D%]8"  
2.  政治文明 *SXSF95  
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 ' |J)ds  
3.  精神文明 #<D@3ScC  
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42T}GTWG  
.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EOofa6f&l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表现的形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果说物质文明侧重以物质成果的形式表现,则精神文明侧重以观念形态表现,政治文明侧重以行为方式体现。但三种文明形态作为社会文明整体的不同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 o<~-k,{5P  
}isCv b  
本章思考题 7B VXBw  
1、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 @F%  
2、简述生产关系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aGdpec v  
3、什么是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 Bd/} %4V\@  
4、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Dg1kbO=2  
5、简述文化的社会功能。 G%y>:$rw[O  
6、什么是政治文明?包括哪些内容? dw'<"+zO  
[BJ$|[11  
联系实际的问题 Qd 9-u)L<  
1、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Q@ykQ  
2、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关系的原理说明三个文明一块抓是正确的。 tCd{G c  
3、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TW'E99wG  
`%KpTh  
VyB\]EBu  
3P%w-qT!N  
=$ &7IQ?  
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本章共有三节 V[BY/<z)A  
第一节 社会发展规律 V)_H E  
第二节 社会发展动力 7F>gj  
第三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6S_&<{  
重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7.w *+Z>z  
[ t>}SE  
第一节 社会发展规律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psDjZ7*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M5{.`o  
.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Um?5wG~i  
.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U.zRIhA ]  
3D 4]yR5  
展开: qK 9L+i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XwHu:v'=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1B9Fb.i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XETQ;9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T|K?R^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P262 (R;) 9I\  
3.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T,B0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SG(%d^x`R  
1.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gJqoo>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6ywnyh  
第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Q%X:5G?  
2.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R] CmK  
3.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0  
.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QXIbFv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基本矛盾 d @^o/w8  
2.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的动力 n !CP_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性质和特点 Yq)YS]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相适应是基本的,相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的,它可以通过社会制度自身加以解决。 %(dV|,|v  
0%q ctZy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i>R ~*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n8;G,[GM80  
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S)0 23N  
mNBpb}  
第三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在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不同的历史观  ycAi(K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T`RQUJO  
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l[7;ZIw$  
五.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路线 x#}j3" PP  
:+gCO!9Y  
展开: i-"h"nF"  
. 在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两种不同的历史观 D\_*,Fc  
  第一,英雄史观。 [ ;3EzZL  
第二,群众史观。 t+4%,n f_1  
.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B(_ht<-w  
  1、人民群众的含义 |+4E 8;4_  
  2、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I}g|n0o  
第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kviO@jm4(  
第二,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 k Z/W  
第三, 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_l: b  
3、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8L9S^ '  
. 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uWI l  
  1、历史人物的含义 |)P;%Fy9  
  2、历史人物的作用 k}Clq;G  
  3、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v/tf|v 6  
.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N#aDh.?  
  1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 [F>n!`8  
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A%FL9  
I}Gl*@K&O  
本章思考题 ~pBxFA  
1、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K?9H.#(  
 2、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I*#R9  
 3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为什么? iNrmhiql  
 4、如何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UNH}*]u4`  
 5、简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y=n#%|i.  
6、简述个人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qP.VK?jF|  
7、简述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S~5 =1b  
 8、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RkXLE"G '  
"e};?|y  
联系实际的问题 "@'9+$i6  
1、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AxqTPx7`|  
2、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发展规律的原理说明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5>k~yaju/  
3、试述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对于执政党的重要意义。 $HnD|_*  
sAAIyPJts  
{ dx yBDK  
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本章共有三节 I3=Sc^zz&V  
第一节 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Fl(ZKpSZU  
第二节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Tf]VcEF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理想 JG+o~tQC  
重点:第二节 C4d1*IQk  
o\YdL2:X  
第一节 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必然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3mn-dKe((  
.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c=mFYsSv  
.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J[1'Es `  
PltPIu)F  
展开: hIHO a  
.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必然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e q.aN3KB"  
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论是指历史决定论。历史决定论是承认社会历史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的理论。它既区别于否认人的自觉能动作用、否认偶然性的机械决定论,又区别于否认社会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主义的历史决定论。 rV{e[fGd  
辩证历史决定论的基本观点是肯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肯定社会具有客观规律性。 3Q6#m3AWY  
首先,它认为社会历史本质上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v<4X;4p^  
第一,人类社会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DDvM;31w  
第二,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Eu}A{[^\  
第三,基于以上原因,人们便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用精确的眼光来考察、研究人类社会,用科学的方法来揭示和说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预见其发展的进程和趋势,从而建立起科学的社会科学体系,进而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地改造社会,成为社会的主人。 g7ROA8xu   
其次,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使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社会形态。 [r~l O@  
.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l0,O4k2'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形态的更替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q6eV~P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也称普遍性。它是指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所具有的共同发展规律,把这个在社会发展中所具有共同性的特点称为社会形态的统一性。 j|w+=A1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就人类历史总体而言,主要表现在: W12K93tO  
1) 社会形态适应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是具有共同性的总趋势,没有例外,各国家、各民族都是如此。  iSax-Mc  
2) 社会形态发展的基本次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这对于不同的国家或民族几乎都是如此。 J)+eEmrU  
3) 同类社会形态的各国家、民族相比较,具有共同的本质。 9tgkAU`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特殊性是就每一个具体的国家或民族而言,具体表现为: %?y` _~G  
1) 社会形态更替在时空上不同步。 UJ&,9}L8  
2) 社会转型上的非常规性、非顺序性。 sJvn#cS  
3) 更替方式和道路不同。 \FM- FQK  
4)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社会结构方面是千差万别的。 Rx<F^J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YEj U3^@  
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性是通过社会进步表现出来的。社会进步是指社会的前进发展。它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社会进步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每一次旧的社会形态为新的社会形态所代替,都是不同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出现了重大的变革。同时,也把社会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高级的发展阶段。 gr7_oJ:R  
总之,社会进步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任何力量无法抗拒的客观规律,是历史过程的辩证法。从总体上把握历史的进程,历史的车轮终究不能倒转,否认社会的历史循环论的历史悲观论是没有根据的。但是,社会进步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并且社会进步的速度有急有缓,甚至有时会出现暂时的倒退。这种倒退大体上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发生在新旧社会形态交替时期,即新制度即将诞生的“阵痛时期”。第二种是旧制度复辟。第三种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失误而产生的曲折和倒退。 Cm>F5$l{  
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上述三种情况都是暂时出现的倒退。 S] a$w5ZP  
坚持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鼓舞和坚定人们为人类美好事业而斗争的必胜信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6WrE5F6  
c`Cn9bX  
第二节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 人的本质  Q.yoxq  
. 人的价值 u,q#-d0g;  
展开: + u+fEg/A  
. 人的本质 l@ K<p  
马克思曾明确地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这一论断,应当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gS 3&,^  
第一,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 P{ o/F  
第二,规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GKr L  
第三,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人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 C09@2M'  
第四,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EO M  
.人的价值 .#}R$}e+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主题需要和客体属性的关系。主体的需要是价值的主观条件,客体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是价值的客观基础。任何现实的价值都是主观条件与客观基础的统一,即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的统一,如果将他们割裂开来则不是现实价值。 ,q1RJiR  
用这种价值的一般规定来考察人的价值,可以发现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不同。 }ls>~uN  
首先,人的价值具有创造性、自为性。 ^q$sCt}  
其次,人的价值具有目的性和工具性的二重性。 +X%yF{^m(  
最后,由于人具有目的和工具二重属性,使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XR(kR{yo  
考察人的价值的实现必须注重考察人的价值实现的条件,也必须注重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及其关系。 j~0hAKHG  
人的社会价值就是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它包括个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所负的责任、所作的贡献。人的个人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人在为他人或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要求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应有的尊重和合理的满足。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统一不可分的,它们之间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 pe8MG(V  
首先,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互为前提的。 QQJ cvaQ  
其次,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又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 qmGB~N|N  
再次,为人民服务是群众史观所要求的,是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 L '=3y$"],  
最后,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 U.\kAEJ  
}j x{Cw  
3mWN?fC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2+6=? 正确答案: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