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活动的特点及业务改进。(90、95) o/dj1a~U
/O`<?aP%
(一)历史背景: c+a" sx\
(二)代表性刊物列举: 'tJb(X!]q
(三)特点: YB`
1S
(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内部的两大党派——立宪派和革命派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在海内外创办自己的党报,两党之间也展开长期论战。 @O]v.<8
(2)资产阶级各派是这一时期办报的主角。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报刊在海外大批涌现,不仅数量上超过改良报刊,而且舆论上占到了主导地位。 LZ'Y3 *
(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辛亥革命前后,国内外各种矛盾激化,各种政治力量都用报刊政论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并同时对敌对思想进行斗争。 :<QmG3F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辛亥革命时期的办报活动先由海外转向国内,再由腹地向东北、西北、西南边远地区延伸。读者已扩大到新军、会党、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
yq6Gyoi<
(四)业务改进: lEXER^6
(1)报刊言论的加强和丰富。改良派和革命派报刊均重视言论,其时政文体多是“新民体”,语言晓畅,富于情感;还出现了短评和“编者按”的评论形式,短小灵活,生动鲜明。 6B8gMO
(2)新闻报道增多和改善。与戊戌时期相比,消息在报刊上地位逐渐提高。 cPp<+ ts
(3)编辑工作的进步。报纸版式有了很大改进,标题出现了多行题,通栏题;文艺副刊、新闻图片、漫画受到重视,广告发行及报纸经营管理得到加强。 j3t,Cx
(五)总评:虽然辛亥革命后曾出现过政党报纸相互攻击时期,但以革命派为主导的报刊活动推动了革命的进展,其业务大体奠定了现代报纸的雏形。 q+ZN$4 m
*4HogC
2、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各派新闻思想并简评。 H*KZZTKd
l$:?82{
(一)历史背景: 4Pv Pp{Y
(二)各派代表性刊物列举: bc3 T8(
(三)改良派:(梁启超)由于改良派有较多的办报实践,一直把办报作为政治斗争的主要方式,在办报主张上,他们比革命派进行更多理论探讨和思辨,发表论述较多,影响较大。 4NK{RN3
(1)在报刊功能方面,提出“两大天职”说,即“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认为报馆是与政府立于平等地位的“国民公意代表者”,政府应该接受它的监督。 \c(Z?`p]R1
(2)在办报原则上,提出办好报纸的四个条件,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nhImO@Q:
(3)在舆论方面,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认为报馆是最能反映舆论的机关,健全舆论必须有五个条件,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FofRFa
S
(4)在宣传方面,提出“浸润”等报刊宣传方法。 EvGKcu
(5)在言论自由方面,热情礼赞“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认为具有这三大自由的报刊具有无穷的力量。 /6@$^paB
(6)在新闻业务方面,主张评论和新闻通讯、报道有明确分野。 >c30kpG
g
(7)评价: ]!'}{[1}
a.积极性:改良派的办报主张,如“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代表舆论”、“制造舆论”等,提法新颖冼练,引起报界和进步人士的广泛注意。这些主张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对推动当时报界反封建斗争和提高报界自身素质有一定积极意义。 HceZT e@
b. 局限性:但是这些主张从总体上来说,是属于观念论和形而上学的,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其最大缺陷,就是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吹嘘单凭报纸舆论就能改变社会制度。这对革命是消极的,而且把群众视为愚氓,主张在“向导国民”中使用“骇”、“过两级”的方法,更不足取。 )YY8`\F>1
(四)革命派:他们对于报刊的一些基本认识,与改良派大体一致。但是革命派是当时民族资产阶级最先进的政治代表,他们的办报思想,更倾向于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内涵,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其主要有: w:3CWF4q]
(1)高度评价报纸的政治斗争工具的作用,把报纸视为革命的锐利武器。郑贯公曾将报纸称为“笔枪”。 c[zGWF#1>
(2)承认报刊的党派性,主张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纲领、政见,公开承认其报纸为“党报”和“机关报”。 N_o|2
(3)认为报纸是国民的代表,特别是平民的代表。坚信其报纸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j21>\K!p
(4)重视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指出要革命就必须造革命之舆论,造革命之舆论必须靠报纸。孙中山更将报纸视为“舆论之母”。 f7v|N)
(5)另外,鼓吹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重视报纸“开民智”的作用;认为报刊宣传应与武装斗争紧密配合;主张以通俗的语言向“下等社会”宣传革命等。 VlFhfOR6t
(6)评价: p/ au.mc
a.积极性:总体上,他们重视报纸的舆论工具作用,在坚持把武装斗争放在首位同时,作了大量的报刊宣传工作,对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些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办报口号,作了富有斗争精神的解释和补充。 ,8&ND864v
b. 局限性:但是他们的办报思想始终打着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个人英雄史观的烙印,一定程度上忽视低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 Aq,&p,m03
对于西方新闻学的吸收和理解较为肤浅,其办报思想内容较单薄。 _%@ri]u{ov
EHH+)mlo
3、试述民国初年短暂的第二次办报高潮中新闻事业的变化及其业务的变化。 20`QA
u)'
Sej(jJX1
(一)历史背景: @$R^-_m
(二)新闻事业变化:(参考教材p150) PM8*/4Cu.5
(1)新建政权的各级机关报取代前清官报 V2o1~R~
(2)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发展教育的教育报刊,要求女子参政的妇女报刊大量出版 zOn%\
(3)通讯社兴起 W.7XShwd*2
(4)政党报纸峰起 ]EfM;'j[
(三)新闻业务变化:(参考教材p155) Rc#c^F<
(1)政论衰退,新闻报道增强,出现众多名记者 `2a7y]?
(2)副刊进一步发展(设固定栏目和版面,内容广泛等) OR<%h/ \f
(四)总评: "W@>lf?"
v@Bk)Z
4、试述清政府、南京政府、袁世凯政府制定的新闻法规。(02论) 7CSd}@71\
(参考名词解释) r#\Lq;+-B
;G4g;YHy|
5、试述清政府官报的发展情况。 |*JMCI@Mz
;GZ/V;S
(参考后面综合题:试述从清政府至国民党政府时期官办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J?oEzf;M
3}nkTZ G
[
w?v !8l
第五章 五四运动时期 }]+k
(1915年-1921年) M&5De{LS}
qU+qY2S:
(脉络图略) [KNA5(Y0
*B%ulsm
一、名词解释 18AlQ+')?w
*4O9W8Qz
1、《新青年》(91论) 4rH:`494
2、《敬告青年》: B<!WAw+
3、《每周评论》(02新名) e<duDW$X
4、《湘江评论》 uTRFeO>
5、《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IncY8C$
6、《共产党》月刊 #s0Wx47~
7、《劳动节纪念号》 *s6(1S
8、《劳动界》 p$}1V2h;
10、《劳动者》 %d2\4{{S
11、中俄通讯社:(02传名) \!s0H_RJY
12、“四大副刊” FSA"U9 w<
13、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99新名) 9
M!U@>
14、徐宝璜(97名) Tu7sA.73k
cnR18NK
二、简述 0%;y'd**Ck
_OvIi~KW+
1、简述陈独秀主要从哪几方面领导了《新青年》的发展? A)641"[
2、简述李大钊的报刊活动 );1UbqVPD
3、简述瞿秋白的报刊活动 DH'0#
4、简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TUM7(-,9
5、简述五四运动时期我国民营报纸的发展情况 s#%P9A
(参考后面综合题:论述1956年前我国民营报纸的发展情况) Y<[jUe`O;
#uCE0}N@
三、论述题 .;jp
2^
z-`-0@/A$
1、《新青年》怎样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刊物发展成为无产阶级刊物?并简述改组前其功绩。(90论) q+cx.Rc#
2、试述五四时期我国新闻的重大改革。(94论) fSw6nEXn
v)-:0f
)~ =g}&
第六章 大革命时期 ,,C
heRO
(1921-1924) B|.8+Q
DY?;Z98P?
(脉络图略) q+?>shqsZ
-efB8)A
一、名词解释 _p,1m[&M
z3(:a'
1、《向导》周报(01传名) 'o% .Qx
2、《前锋》月刊 khS >
3、《新青年》季刊 ~pve;(e=
4、蔡和森
YCS8qEP&
5、《先驱》半月刊 .|x"'3#
6、《中国青年》(01新名) y-k]Tr
7、恽代英 Ph/!a6y
8、萧楚女 5`Oaf\S
9、《劳动周刊》 ns`njx}C
10、《工人周刊》 wxIWh>pZa
11、《政治周报》(93名) $R_RKyXzo
12、《中国工人》 5.X`[/]<r
13、《热血日报》(98名) !Ng~;2GoA
14、反“诚言”斗争(91名) i)mQ?Y#o
15、《世界日报》 $zYo~5M?i-
16、新记《大公报》(95名) x9B5@2J1
17、国闻通讯社 ]] Jg%}o
18、申时通迅社 )9?
^;HS
19、戈公振(03新传名) =VPJ
m\*V
6gN>P%n
二、简述 ("5Eed
hB 36o9|9
1、简述中国广播事业的出现。(00论) 2/M:KR
2、简述大革命时期新闻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FNB4YZ6
3、简述大革命时期私营报纸的发展 ~LufHbr
4、简述大革命时期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 KQv97#n1
5、简述《向导》在革命时期的宣传斗争 $S_G:}tna
6、简述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 c>pbRUMH
UKfpoDhEe
三、论述 q>H f2R
vhot-rBN
1、试述大革命时期中共报刊的发展和办报思想 f )K(la^'
2、试述五卅运动中,革命报刊的活动状况。 5U5)$K'OA
3、试述蔡和森、恽代英、萧楚女的报刊活动。 (TQhO$,
u~VvGLFf5,
]<B@g($
AKkr
)VgY
第七章 十年内战时期
Rd^X.
(1927-1937) LYvjqNC&4
pXBlTZf
(脉络图略) lhRo+X#G
Q@HW`@i
一、名词解释 <sNkyQ
O2 sAt3'
1、中央通讯社: rbD}fUg
2、中央广播电台: G"&yE.E5
3、《中央日报》 ;S_\-
]m&g
4、《布尔塞维克》(96名) $b=4_UroS
5、左翼新闻记者联盟 u^NZsuak
6、《时事简报》 ;4]
s P^+
7、《红军日报》 }'
.k
8、红中社(99传名) '4J];Nj0
9、《红色中华》 Z+ ?V10$
10、《红星报》 <!qv$3/7
11、《青年实话》
~DJ>)pp
12、《生活》周刊 d
5z?QI
13、邹韬奋(99新论) tbr1mw'G
14、范长江(98论) Sy
?O(BMo
15、史沫特莱: K9 tuiD+j
16、埃德加•斯诺
6x$1En
17、刘煜生被杀案(01新名) vn0}l6n3s
18、史量才之死(97名) f3u^:6U~
19、《新生》事件(01新名) H*M )<"X
&!E+l<.RF
二、简述 }VUrn2@-4
4?3*%_bDJ,
1、简述鲁迅报刊编辑工作优良作风。(91论) [LHx9(,NM
2、简述31年至34年中央苏区报刊宣传工作。(93论) %1Pn;bUU!
3、简述邹韬奋办报活动及其优良办报作用。(99新论) M],}.l
4、简述范长江抗战前至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活动。(98论) (E.,kcAJ
5、简述“九一八”事变后的《申报》的进步与改革。 }#3'72
,( ?q
三、论述: nM?mdb
TrBBV]4
1、试述十年内战期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状况。 5[py{Gq
+U:U/c5Z^
0 kM
4\En
:s}6 a23
第八章 抗战时期 G; *jL4
(1937-1945) Z"T#"FDIr
Rz Os,
(脉络图略) :E>"z6H
s?irT;=
一、名词解释 5ZX P$.
1@}`dc
1、《解放日报》(99新名) []v t\I
;
2、新华广播电台: Nzo;j0 [
3、《晋察冀日报》 LL}|#%4d
4、《救亡日报》 41S.&-u
5《新华日报》 DLWG0$#!
6、《群众》周刊(01新名) >+P5Zm(_
7、“青记”(00名) ^Pq4 n%x
8、“国新社”(01新名) j!It1B
9、《译报》 h
"Mi
D
10、“洋旗报” [T(XwA)
11、《文汇报》 8K]5fkC|
xnfMx$fD
二、简述 nkp,
vSOO[.=
1、简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及其抗日宣传和斗争。(95论) :oYz=c
2、简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建。 v `a:Lj
P0B`H7D
三、论述 cILI%W1
~6)
A/]6
1、试述抗战时期中共在解放区和国统区最主要代表性报纸的创办及其宣传斗争的改革。(96论) g?e$B}%
e|t@"MxvC
**关注本章新华社的发展,整风改革,新闻理论发展。 U/W<Sa\`
Cj
,Yy
p-6Y5$Y
l8Xgz
aW
第九章 解放时期 4P406,T]r
(1945-1949) 1&,d,<
iOFp 9i=j
(脉络图略) z frEM
P?#I9y7iP
一、名词解释 \4/zvlo]h
DFk0"+Ky
1、羊枣之死: ho'Ihep,L
2、《文萃》周刊 ^Uj\s /
3、《解放日报》: 0Z m^6T
4、《对华北记者团谈话》:(90名) !R 2;]d*
5、《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PaOQ
@
6、“拒检运动”: fLtN-w6t
s U|\? pJ
二、简述。 c\J?J>xz
eTe
Z^G
1、简述抗战后国民党如何重建其新闻事业网并不断强化新闻统治的? <T3 v|\6~H
2、简述新华通讯社的转移及其军事报道。(99传论) KE~l#=S
**关注新华社的发展,可扩展论述题,参看综合题。 mSg{0_:
3、简述中共中央如何处理新解放城市中国中旧有新闻事业和加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 G2 E4
?xRx|_}e
三、论述 c)b/"
YLx4qE
1、试述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及对“左”倾宣传的纠正。 Bh#?:h&f
2、试述解放战争时期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及新闻思想的发展。 h:4Uv}Z
ki8;:m4
ZNKopA(=|%
js$L<^7
第十章 建国后部分 P,eP>55'K
$M0F~x
一、名词解释。 qdOUvf
O-=~
Bn
_
1、《人民日报》: cm'`u&S
2、中央电视台:
t++
a
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l!d |luqbA
4、中国新闻社: EL$"/ptE
5、“左叶事件”: %$*WdK#
6、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Gkr]8J
7、胡乔木: *B3 4
8、胡愈之 gB)Cmw*
9、邓拓:(02名) u^ 3,~:E
=-m"y~{>3
<y4WG
第十一章 港澳台新闻事业 C]bre^q
n$u@v(I
一、名词解释。 qj#C8Tc7
LFskNF0X
1、《华商报》: nkxv,_)ZT
2、“一报三禁”: y[64O x
N+9W2n
99YgQ Y]HO
第十二章 综合论述 us7t>EMmB
NRI@M5
一、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状况。(99新)
`Q!#v{
二、22年9月至49年9月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发展。(00新) xo.k:F
三、中国通讯事业的产生和发展。(00传) )7jJ3G*
四、试论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五四前)(00新) _Oc(K
"v
五、试述近代报刊在上海的产生与发展。(武昌起义前)(00传) EZee
kxs
六、试述清末政府、北洋军阀及国民党政府制定的新闻法规的名称、内容及性质。 gtwUY$
七、试述我国工人报刊的产生和发展。(抗战前) <C <z#M'`
八、试述共青团报刊的产生和发展。 ]5',`~jkF
九、试述新华社的产生和发展。(建国前) =MjkD)l
十、试述中共新闻理论思想的发展。(建国前) 3Ow bU
十一、试述我国新闻教育研究产生与发展。(内战前) O\+b1+&b3Y
]pq(Q:"P,5
十二、试述我国民营报纸的发展历程。(五四时期至大革命时期) VxAG=E
HPc~wX
1、五四运动时期,我国南北地区民营报业的发展出现两种趋势,上海商业报纸开始向现代企业化报业方向发展,而北京的报纸受北洋军阀的控制,热衷政党之争,仅有少量报纸在曲折中缓慢发展 ;@FCaj&
A、上海 d^+0=_[PmK
a、历史背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无瑕东顾,中国酱主义得到暂时发展,上海是金融中心,加之租界特殊环境,民营报纸发展极快; P\ia ?9
b、《申报》:1912年史量才接办后, H#/Hs#
(1)大力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使广告成为该报赢利首要来源; !!+LFe4su
(2)抓好发行环节,设立报纸推广科,并向外埠发展: AaLbJYuKd
(3)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使其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备的报纸; 8.zYa(<2
(4)为避免政争牵连,该报实行政治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聘请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任驻京特派记者,用大量专电等政治新闻补充言论不足,同时加重报纸的知识性、趣味性内容。 {HtW`r1)Tt
c、《新闻报》: `rest_vu
(1)汪汉溪任该报总经理后,摸出一条借款再借再还,;加快资金周转生财之道; odTa2$O
(2)该报以工商界和普通市民为主要发行对象,着重开拓经济新闻; <)a7Nrc\T
(3)该报设立电台,直接抄收外国通讯社电讯,抢先刊发,增强竞争力; ?3y>K!D(A
(4)注意适应市民兴趣,扩大社会新闻报道,设有多种副刊、专栏,但一些低级趣味地广告充斥版面。 A=+1PgL66
d、以两报为代表的上海民营报业向现代企业发展,突出了赢利目的,报纸的编辑方针、新闻业务、经营管理等均从是否赢利为转移,但是,大报企业化标志着我国报业向现代报业迈步,它们在经营管理和新闻业务改革方面的经验,为新闻界,为政党报纸提供了有益借鉴。 k![oJ.vHD
B、北京: RpwDOG
a、历史背景:北京各派军阀政客争权夺利,压迫收买报纸,充作他们政争的工具; :{s0tw>Z
b、绝大多数报纸在新文化运动中仍热衷政党之争而置身运动之外,报纸充满各派军阀互相攻忤,满纸荒唐,毫无生气; j;J`PH
c、但以邵飘萍为代表的进步报人受时代潮流推动,为寻求报业改革和发展独立的新闻事业作出了努力,邵飘萍曾创立北京新闻编译社,以打破外国通讯社垄断,1918年,又创办《京报》,坚持评论时政,抨击列强侵略和军阀专制统治,成为北京影响巨大的舆论机关,但不断受到迫害; pnTz.)'46
d、军阀统治下北京地区报纸发展状况表明,处于旧政治下的民营报纸,一般都与军阀势力既有联系又有矛盾,在艰难曲折中求生存,一些报人和报纸,虽然力求进步,但往往遭受迫害,难以为继。 NpH9},1i
2、国内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报业仍有缓慢发展 '<U
4D
A、上海: ,B#*<_?E5
a、新办《商报》主要刊登商业、金融、经济文章,成为上海大报之一; +y^'\KN
b、《申报》《新闻报》稳步发展,营业上升;两报注重扩大版面,增设专栏、专刊等到,报纸内容综合化杂志化,加大广告、商业经济、文化娱乐方面的版面,同时削减时事评论的篇幅,避免以言论取祸; >mj WC) U
B、北京: E(_lm&,4+
a、邵飘萍复刊《京报》后,努力向现代化报纸方向前进。先后在大中城市派驻访员,设立分馆,改进设备,努力改革业务,力求多发新闻,讲求时效,加强对时避的报道和评论,鲜明支持人民爱国反帝斗争; G2&,R{L6w
b、成舍我主持的《世界日报》开始形成报系,同时出版《世界晚报》《世界画报》等; |j4p
C、天津: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奉行“四不”方针,向大报发展 K!8l!FFl
3、总结:民营报纸地位、影响。 =\M6s
2O}X-/H
十三、试述清政府至国民党政府时期官办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QIQpBL
b!qlucAeE
1、清政府时期官办新闻事业 B r6tgoA
(1)清代政府官报可以追溯到1896年,清政府将解禁后的强学会改为官书局,出版了《官书局报》和《官书局汇报》。这是较正式,也可以说是最早的中央官报,其样式同报房《京报》,内容接近《中外纪闻》。此后,一些省份也起而效仿,但这些官报并未被授权公布政府法律、命令的机关,这和后来的《内阁官报》等清政府正式机关报又有所不同,这些报纸还基本上没有构成近代报刊要求之一的言论,在同时期的国人近代报刊中,思想内容最为保守,业务最落后。 WidLUv
(2)戊戌政变后,官报均停办。但时隔不久,一些官方商务机构率先出版报刊,1899年武昌出版《湖北商务报》,1900年上海出版《江南商务报》,分别为汉口商务局和江南商务局主办,从内容到形式均向机关报前进一步。 ,n`S
,
(3)20世纪初年,随着慈禧许诺实行新政,从1902至1905年,出现了20多种官报,其中大部分是各省出版的,并开始自称“官报”,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北洋官报》《湖北官报》等,一些部门也出版了部门官报,如《北洋学报》等,这一时期的官报出版活动中,中央落后于地方。 0J6
* U[
(4)1906年,为了预备立宪,官报的出版更为踊跃,一时兴盛。清政府中央部门出版了一些部门官报,如《商务官报》,这是清政府第一种较为正式的中央官报,但还不是发布命令的机关,直到1911年该报改名为《内阁官报》,隶属“责任内阁”,被授权代表政府发布命令、法律才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央政府机关报。 &79F
Uac
(5)20世纪初的官报刊期不一,但日刊逐渐增多,文字以文言为主,内容普遍官气十足,极为死板,不议论人物和时政。从19世纪70年代至武昌起义前,从洋务派官员开始,从地方开始,清政府越来越重视报刊宣传,先后出版90多种官报,妄图借官方权威操纵舆论,抵消民办报刊的影响。但随着清政府统治的衰退,官报虽越来越多,影响却越来越有限。 fg/hUUl
2、北洋军阀官办新闻事业 Z&n#*rQ7[
(1)袁世凯1912年窃取临时大总统后,非常重视控制舆论,创办了御用报纸,其中有影响的是北京的《亚细亚日报》,它打着民办的旗号,散布拥袁的反动言论 p^w_-(p
(2)1925年,段祺瑞政府司法兼教育长章士钊创办《甲寅》周刊,提倡封建复古,反对新文化运动,维护军阀统治。 iI3,q-LA
3、国民党官办新闻事业 L)
UCVm
(1)官办新闻事业从规模和层次上都有了很大发展,全国政权建立后,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新闻传播事业网 =7EkN% V:{
(2)《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中央广播电台等中央宣传机构是国民党新闻事业的中心; ts;^,|h
(3)此外,国民党还办有20多座地方广播电台,地方党部办了地区党报,政府机关报,各派系,大小军阀也都有自己的报纸,这样,国民党组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事业网 )2
b-3lz
4、小结、简述其性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