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和2005年我两度参加了武汉大学的博士生入学考试,报考的是法学院
?7'uo$ 国际公法方向,以下是这两次考博的经历。
Ti!j j Aw&5, 为便于读者理清关系,对涉及的人物作一简介。
r
Ka7[/ lq}= &)%C 博导:
PtCwr)B, 杨泽伟(下简称杨),1968年生,1997武汉大学法学博士毕业,主要从事国
v-3In\T=^ 际公法研究,1997—2004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任教,职称一直由讲师评到教授,
bg*4Z?[dd 2004年调到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下称国际法所)任教授,同年开始招博士,
} '. l'% 2004年、2005年我连续2年报考他的博士。
;+g
p#&i` 曾令良(下简称曾),国际法所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公法研究,WTO争端解
[bIdhG 决机构专家组中国大陆的三名专家之一,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
Y5$5qQ 黄进,国际法所教授,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会长,武汉大学副校长。
j~(rG^T 肖永平,国际法所教授,主要从事国际私法研究,武大国际法所所长。
KtU I(*$` 周叶中,武大法学院宪法学教授,武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RRqHo~*0 d,CtlWp 考生:
}xn\.
M:ic ` =RJ8u 我,夏世德,现在黄埔海关隶属太平海关工作,2000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中
:[m;#b 南财经政法大学,获国际法学硕士学位。
Ig t:M[
/ 肖兴利,女,长沙某大学的教师,2004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
AqZ{x9g! 学,硕士导师杨泽伟。
a?.hvI 高林,女,2004年7月东北某大学硕士毕业,武大在读国际法博士生,导师
YgNt>4K 杨泽伟。
7c1xB.g
钟继军,广东南海某法院工作,后辞职,武大在读国际法博士生,导师杨泽
QM=M<~<Voh 伟,硕导也为杨泽伟。
4pq@o 汪洪,女,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2002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中南财经政
%| }obiV) 法大学,获国际法硕士学位。
.$y}}/{j?[ 温树斌,北京大学在职硕士,广东肇庆大学教师。
w7cciD| 肖健明,西南政法大学硕士毕业,东莞市商业银行工作。
ME7jF9d 曾皓,湖南师范大学应届法学硕士。
iUJqAi1o <UOx >=h 其他:
Z|K+{{C v*SSc5gFG 谢某某,男,武大研究生院办公室秘书。
S#
Tc{@e 石某某,女,武大研究生院博士生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
>j5)
MF{" 我的同学,武大在读法学博士生。
f^z~{|%l! 3JV ENn9 班别:
/L\]t &
Ed7|k]H 校内班,即校本部,武昌珞伽山的那个。
m=<Tylv u@tJu'X 校外班,法学院2002年始开始在深圳开办校外班,承诺发双证(学位证、学
wYQTG*&h 历证),2002年、2003年单独命题单独考试,深受好学在职工薪阶层欢迎,学制
8\+kfK 4年,学费年1.8万左右。2004年始,校外班和校内班统一考试。2005年广州、北
Ca?5bCI, 京又开设校外班,言传南京、汕头、惠州也开有此班。
8d|omqe~P qP{S!Z( 一、 2004年的考博之旅。
WPi^;c8 NWWag} 3月,我参加了初试(笔试)。4月中旬,经查初试成绩为238分(英语71、
=+9.X8SP 专业一国际法88、专业二现代国际关系79),在杨的近20名考生中居第三。第一
f_a.BTtNO 名高林246分,第二名钟继军242分,第四名肖兴利(肖以应届生身份参考),第
X~ |P
五名汪洪(报考深圳班)。我的初试成绩,在国际公法的五名博导(曾令良,余
]L#6'|W 敏友、万鄂湘、邵沙平及杨)的考生中居第六。
T\ZWKx*# W`_pjld 出成绩的当晚,打电话给杨,杨说根据惯例,一名博导一般招三四名,我这
NBHS
样的成绩不会不被录取。过了两周左右,忽听武大的同学说,2004年法学院校内
`##qf@M
班名额要缩减。打电话给杨,杨说学校分给他三个名额,校内两名校外一名。四
d MQ]= 月底再次打电话给杨,他说定于五月初复试,虽说录我的希望很小,但还是把我
[~03Z[_"/ 的名字报上去了,让我到时参加复试。因觉希望渺茫,不想去参加复试,杨说武
#U45;idp 大每年博士招生还有第二批扩招机会,参加复试也许还有希望,不参加复试一点
v$c*3H.seM 希望没有。我于是问他复试时要注意什么事项,他说复试只是走个程序,最终排
{* S8n09v 名还是按初试成绩来。
!T;*F%G9 ~>u]ow= 复试是在五一黄金周后的一个下午进行的,参加复试的除初试前三名外,还
pwo5Ij,~q 有排名第四的肖兴利、第五的汪洪。复试分两批进行,先是曾令良的考生复试,
td!WgL,m 后是杨的考生复试。复试导师有曾令良、余敏友和杨。
6(Za}H qj*IKS 复试当晚,打电话给杨,他说表现尚好,我的总成绩还是第三位,名额有限
w{uqy] 没有将我报到预录取名单中去。他问我有没有熟人,能否通过关系弄到名额,他
6v~` jS%3 愿意带我。我说没有关系,无法搞到名额。杨抱怨说汪洪复试表现太差,令他生
i(DoAfYf/q 气,连英文的大陆架都不认识,考虑她报考的是深圳班,又很熟,还是将她报上
:N03$Tvl 预录取名单之列。
Sh'>5z2 z
d
9Gi5& 我郁闷地回到广东,专心工作,计划来年再考。后来了解,是有一批扩招名
%-ih$ZY 额,法学院的诸多博导校内都扩招了一名。杨仍招3名,校内2名(高林、钟继
k^3 ?Z2a 军),深圳班1名(汪洪)。
c@u)m}V w5*?P4P 二、 2005年的考博之旅。
9F+i+(\,b 2>~{.4PI 初试
]D|sQPi]F `L<
f15][ 初试3月26、27日两天进行,4月下旬,经武汉的朋友查询,我总分247分
yNp
l0 d (英语67、专业一国际法86、专业二现代国际关系94分),在杨的考生中居第一,
48X;
'b,h 在国际公法五名博导的100多名考生中居第一,两门专业课都居第一,在整个国
ECHl9;
+ 际法所数百名考生(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三个方向)中也居第一。
_nw=^zS 杨的其他考生依次为:第二名肖兴利244分(英语74、专业一84、专业二86),
ZUGuV@&-T 第三名温树斌239(英语74、专业一77、专业二88,报考广州班),第四名曾皓
`P1jg$(eA 232(英语64,专业一76,专业二92),第五名肖健明208分(英语64、专业一80、
d{_tOj$ 专业二64,报考深圳班)。
yQ\K; 2`4'Y.Qf 复试
~F7 +R #PYTFB% 4月29日,法学院研究生工作网(网址
www.golaw.whu.edu.cn,我很奇怪为何
ow :}NI 成绩查询在学校主页网站,公布复试名单和初录名单却改在这个并不知名的网站)
O[+![[N2 公布了复试名单,通知说进入复试的考生5月13日报道,14、15日复试。我所在
SI_{%~k*B 的国际公法(一组)由曾令良和杨泽伟的考生组成,被安排在5月15日上午在院
c-nBB 长办公室举行。复试比预定晚了约半小时开始,和去年抽签决定顺序不同的是,
g Z3VT{ 今年依笔试成绩顺序进行。先是曾的考生,后是杨的考生。约11点,我进试室参
;u;Y fOr 加复试。环顾四周,室内四人(曾令良、杨泽伟,两名女生,一是高林,另一面
KobNi#O+
熟的去年考友,都已经在读,答辩秘书)。曾坐在办公桌旁,俯身写着什么,想
e6
s-; 必是整理刚刚进行完的复试笔录。杨坐在东边的沙发上。
a&YD4DQ05 _2{i}L 我首先给曾和杨打招呼,曾应了一声,一直忙着写东西,头都没抬。当我犹
?_9cFo59: 豫要不要等他写完再抽题时,杨在一旁催促,叫我赶紧坐下抽题目回答问题。我
3\eb:-B:@ 随即抽题,先抽一段英文资料,要求先朗读一遍,后口头翻译成中文。这是一段
x#yL&+'?Mj 有关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短文,大意是国际法来源于国际关系,国际法是平等者
e9r#r~Qq| 之间平行的法。没遇到生词,翻译得比较顺畅(曾读过几本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
IQ$l!) 英文原著,应当说这段英文并不难)。
PN0l#[{EN U(5(0r
然后我又抽了一个专业问题:国际法对我国法制建设有什么影响?这是一个
*LJN2; 很平常的问题,相关的文章多如牛毛,稍加思考,我从三个方面回答:第一,国
e"en
ma\_ 际法可以促进我国法制建设的现代化。我从立法、司法、法制观念的角度进行了
GRz`fO 阐述,并以WTO系列协定对我国的法制现代化的促进作用为例,阐述国际法对我
+=I_3Wtth 国法制现代化的推动作用;第二,国际法在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及法人乃至公民
{xr!H-9ZAA 的利益上发挥着巨大作用,指出在利用国际法维护国家利益上,我国还很欠缺,
+s&+G![ 例举当前正发生的中国和欧盟及美国的纺织品贸易争端,指出我国应积极利用国
Pz3jc|Ga 际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第三,国际法促进我国法治理念的现代化,我着重指
#tG
/{R 出国际法和国内法的不同特点,国际法是在平行主体间形成的规则,但它仍然是
|x3(Tf 法,这和国内法在宝塔型的国内社会形成的法是不同的,国际法给我们思索考量
MO)N0{.b 国内法提供了一个不同的参照系,更新了传统的法的观念,有利于我国法制观念
]5D?Sc#- 的现代化。
]t_AXKd 0hcrQ^BB!b 答完两个抽签问题,杨又口头提了三个问题:1、如来读书,单位允许吗?
/yn1MW[. 我答道,来著名的国际法所学习,是我人生的一大梦想,单位完全有条件允许我
1vQf=t%lw 来读书,单位曾经有过类似的先例,正想阐述有哪些条件来读书时,杨打断了我,
Fc>W]1 说可以了。2、平时你读了哪些国际法学术著作?我答道,早在上研究生时,我
%,%s09tO 就对国际法充满兴趣,熟读了国内的几乎所有的国际法教材,我举例说,我研读
hf P}+on% 了王铁崖教授主编的国际法著作,还有北大版的邵津教授主编的教材;其次,我
3
EB8ls2 还阅读了经典的国际法名著,比如《奥本海国际法》、布朗利的《国际法原理》;
LoUi Yf 第三,还阅读了大量的近现代国际关系方面的著作,甚至读过相关的历史学著作;
?1}1uJMj- 此外还阅读了大量的相关学术刊物,自己也订阅了两份刊物,时刻关注着国际法
+#O?a`f 的最新进展。3、如来读的话,你有什么研究计划?应当说,在准备复试时我曾
fKIwdk%!- 思考过该问题,所以回答时也是轻车熟路。我答道我主要对国际法的基本理论问
Hx2.2A^ 题感兴趣,想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而这也是我国国际法研究比较欠缺的。具体
nab:y(]$/ 讲,想对国际法的两个问题进行研究,一是在学习和研究国际法时,我注意到国
$6atr-Pb
际法中的许多法律制度有着罗马法的遗迹,而罗马法是非常古老博大精深的,其
"v4;m\g&: 对法律的影响较为深远,我想研究罗马法对国际法的影响;二是弱势群体的法律
?sDm~]Z 问题,例如农民工等弱势群体,从国际法的角度研究来如何保护他们的权益,也
2?rg&og6 是我很感兴趣的,此外对国际法的其他基本理论问题我也有浓厚兴趣。
vjaIFyj bmna*!l^M 杨没有再提问题,我出了考室。应当说所有问题的并不难,自己感觉较为自
XLp tJ4~v 信,回答起来也较为轻松。在整个不到半个小时的复试过程中,曾老师一直没有
y.5mYQA4=[ 抬头,一直在忙着写东西,也没有提问题。我当时的感觉,这是事先他们有分工
<=n$o
MO 或默契的,即只负责复试自己的考生。整个的复试,似是在演双簧,演给对方看
|332G64K 的。又二十几分钟后,肖兴利从考室出来了,我问她感觉怎样,她摇头叹息说英
ULMG"."IH 语有几个英语单词不认识,整个资料的背景也不熟,翻译得不顺畅,我甚至拿出
&$jg *Kr 笔纸想记下哪些单词,被其他考生笑话,只好作罢。
EaFd1 j
a70w:ja 在复试完的当晚回广州的火车上,打电话给杨,杨说没有问题,叫我回去好
<M=U
@ 好上班。
R+8+L|\wHv PTIC2 交涉
V=k!&xN~ :1eI"])( 我于是心急火燎地等成绩,直到20日中午,突然发现网上公布了初录名单,
a kgXI^K 只有考号和成绩没有姓名。查遍整个名单,发现没有我(后经查证,杨的考生初
Y}'C'PR 录了肖兴利、温树斌、肖健明)。非常惊讶,赶紧给杨家打电话,问是怎么回事,
-w=rNlj 杨在电话里说这两天一直在忙我的事,我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他说电话里说不清,
S20x 叫我赶紧到武汉来一趟。
Bo.x !
tv3.:eT 5月22日早上赶到武汉,杨不在家,直到晚上10点多才回来。走进他家客厅,
n99:2r_ 他拿起桌上的一页纸,说是他写的报告。我接过纸仔细看,是一页武汉大学的稿
jii2gtu'U 纸,上面写了大约几百个字,大意是说我连续两年考试成绩很好,今年实在找不
>BMJA:j 到不录取我的理由,如不录取影响学校声誉等等。杨特别指出来报告的末尾有肖
cQzd0X 永平(肖是国际法所的所长)的签字,这是他费了很大的劲才弄到的。
j#Ly!%d
p ^v*ajy.> 他说本以为学校会分2个校内指标,18日学校公布初录名单征求意见时告诉
?,]%V1(@V` 他校内只有一个名额,校外2个名额,而且校内班和校外班不能调剂。他就报了
./jkY7
k 肖兴利和温树斌和肖健明,事后一想似有不妥,就打了这个报告。我问我的复试
)NRY9\H 成绩多少时,他说记不清,只记得是第二名(时至今日,我仍不知我的复试成绩
%MU<S9k 是多少,总成绩是多少)。我当即表示异议,他说原以为校内有两个名额,这样
oiJa1X 谁第一谁第二并无关系,就将我“弄”成第二名。我说肖在复试时有些英语单词
MA.1t 都不认识,杨说那些是生僻词,并无影响。杨建议说,武大各级领导手上每年都
p]*$m=t0r 有机动名额,要我到学校找领导闹闹,这样也许有用。
idvEE6I@ m@.4Wrv 5月23日上午我到法学院,想找曾令良院长谈谈,很费周折地在一间办公室
f,d @*E
的墙上查到他的电话。9时许,拨通了他家电话,想约他出来谈谈。曾说,他很
35) ]R`f 忙,有事在电话里说吧。我说我想谈一下考试的问题,您是我敬仰的学者,我们
rl'YyO}2 都是学习法律的,应该有点规则意识,您是法学院的院长,我必须亲自和您谈谈,
;H_yNrwA 沉思了片刻,他说那好吧。10点许,在院长办公室见面(复试的地方),我陈述
t<$9!" 情况,曾说刚出差回来,不太了解情况,你的遭遇,比较同情,但无能为力。我
)J<Li!3 说您是院长无能为力,我一个考生更没有办法。曾说你可以说我这个院长很无能,
v+znKpE 但没有办法,以往法学院有些机动名额,但今年没预留机动名额,实在没有办法。
3Fo,F 我说复试过程是有问题的,曾说复试没有问题,我说学校要求三名以上导师参加,
?'P8H^K6u 那天却两名导师参加,这是不符合要求的,如果两人意见不一致怎么办?曾说我
D@^ r
们意见不会不一致的,你说的情况不存在。我说无论怎样,仅两名导师参加、又
=+T{!+|6P 没及时公布复试成绩程序上是有瑕疵的,曾停了许久说是有些瑕疵,并补充说答
g % q7 辩完会有其他导师签名的,我说其他导师没有参加复试,他怎么评议签名,他说
|q^e&M< 会根据复试笔录评议。谈话进行了约一个小时,有点不欢而散。
}/x `w $.R$I&U 24日晚,打电话给杨,杨说找过曾,报告交了上去。25日,我试图找研究生
DC]FY|ff 院常务副院长周叶中反映问题,他不在办公室。我随即敲开了院长秘书的办公室,
!\JG]2 \ 一位40多岁的姓谢的老师听了我的情况,不无讥讽地说“兄弟,你这种情况多了,
Itr yiU9 每年都有。说白了,是导师不想招你呗,还报他的干啥。”26日上午给杨家打电
_MR|(mV 话,想谈一下近两天交涉的情况,苏老师(杨的妻子)接的电话,说杨不在家,
yf*MG&} 晚上回来。晚8时许,再打电话,仍是苏接的电话,她说“哎呀,杨老师去德国
yb*
SD! 了。”我愕然。27日上午11点半,试着拨杨的手机(杨的手机经常关机),心想
0h^upB#p 即使出国,也许还在国内转机吧,不想手机通了,响了两声,随即被挂断,再打
)+RGXVp 则关机。我随后发了个短信,请他方便时给我回个电话,从此再无下文。27日下
@Q!f^ 午,终于在研究生院见到周叶中,我将事先写好的材料交给他,他指着桌上的一
MkC25 叠材料说,有几十份材料都在申请名额。我说听说还有一次扩招名额,请他考虑
WfhQi
;r 我的特殊情况,他笑了一下,不置可否。
ZWG$MFEjl IxYuJpi 因请假时间已到,必须赶回上班,就拜托武大的同学留意情况,有消息告诉
{K*l,U 我。6月20日打电话给同学,他说扩招名额已出,法学院扩招了50名。我赶紧打
N12K*P[! 电话给法学院,一位教学秘书接的电话,她说是扩招了50个名额,我叫她查一下
-1Lh="US 有没有我,查了很久,她说没有。我说能查一下是怎么分配的吗?她不耐烦地说,
58mzh82+ 正忙着搬家(估计是法学院搬到新的办公大楼),稍后她说国际法所韩德培扩招
.Ig`v 了3名,黄进扩了1名,其他的没时间细查。
r444s8Y
tU!"CX 6月21日打电话给研究生院博士生招生办公室,一位姓石的女老师接的电话,
i'L7t!f}o 她说知道我的情况,刚看了我的材料。我问名额扩招的事,她说这不叫扩招。我
/cJ$`
pN 说不知名额是怎么分配的,像我这种特殊的情况,50个名额,即使平均到所有博
Wgq*| teW 导,也应有我。她说,比如院士(注:法学院无两院院士)、终身教授可能多分
M86v 点,我说即使他们多分,至少还有几十个指标吧,她说具体如何分配是由领导定
r*>XkM& M 夺,她不清楚。就这样,我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
hDl& K E v8y77: 三、 质疑。
?T$i W`eYd|+C 回想起整个考博历程,尤其是复试环节,有诸多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总
yh]#V"W3 感觉背后有只黑手在操纵,尤其是痛苦的一个月的交涉过程,如陷泥潭,不知所
bRLm
Jt98P 以。
XsQ<yeun }Da8S|)H (一)、校外班和校内班。
5A7!Xd QP7EP aW 无疑,报考校本部的考生大多是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他们的素质普遍较
z/F(z*'v 高,成绩优异,这从初试的排名可以看的出来。一所大学有大批优秀的学子报考,
>pv~$ 无疑是件幸事。武大的做法叫人匪夷所思。将招博名额分为校内班和校外班,恰
VpWax]' 恰是在优秀考生云集的校本部名额上一减再减,校外班则一扩再扩,就法学院而
[9z<*@$- 言,从开始的深圳一班,进而广州、北京、南京遍地开花,其规模之大,入学条
za<Ja=f9X 件之宽松,全国罕见。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其办学宗旨是什么,是传承文明研究
T d4 /3k 学术,还是其他什么目的。
Z A1?' 8s?;<6 可以单就学费算一笔帐,以校外一名学生学费年1.8万元计,四年至少交学
=XQ3sk6U 费7.2万元,校内一名学生1.5万元计,三年则交学费4.5万元,二者相差2.7万元,
P;MS
%32 当然这还忽略了校内那些计划内的学生是只占名额不交学费的,保守估计,即使
>f'nl 校外班一年只招50名,比招校内生多收135万元,就一个学院而言,这可是笔不
\
CV(c] 小的数目啊。
42Gr0+Mb O*H:CW 再者,武大这样的招生,这样的大量的校外班,让人不禁质疑,是否经过教
9C|T/+R 育主管部门的批准,武大可是直属教育部的国家重点大学啊,想必这也是吸引大
u<!!%C~+= 量考生报考的原因之一吧。
Q7"KgqpQ3 .oaW#f}0P (二)、复试程序。
7#MBT-ih :&6QKTX 再看我今年的复试过程,诡谲异常,让人疑窦丛生。
SN?jxQ asQ pVP 其一,复试通知(也是一般规则)上说,复试由三个以上导师组成导师组,
TkWS-=lNH0 每人单独评议。而当天的复试只有曾和杨两个导师,这是不符合程序要求的,如
#mk#&i3"k 出现两人意见相左,怎么办?其二,复试是在封闭的办公室内进行的,除了导师
wh|[
"U(' 和两个答辩秘书之外,外人无从知晓,其过程是不透明的,如发生争议,怎么能
?Sn$AS I
说得清?考生更是无从举证,除非事先做好偷录的准备。其三,每个导师只提问
O4\GL 自己的考生,是否是种默契,如是默契的话,在评议排名时是否也有这样的默契,
"SLN8x49( 即导师负责排名自己的考生,其他导师是不干涉的,那样的话,排名实际上是由
6x*ImhQ.J 导师一个人决定的。其四,复试的成绩迟迟不对外公布,却在公布初录名单时突
9VV 然公布,岂不是留下暗箱操作的机会而剥夺了考生异议的机会?造成生米做成熟
"}7K>|a 饭的事实状态?其五,去年在三个导师参加复试的情况下,杨说如何排名是基本
Y8
m|f 上依照笔试来排列,复试只是一个程序,今年在两个导师参加的情况下,如何保
*3S,XMS{O 证复试的排名不是事先先入为主地排好的?不同的是今年并非严格按笔试成绩来
bxkp9o 排的,第一和第二颠倒了,杨的硕士最后成了第一,谁都知道在名额有限的情况
HY5g>wv@ 下,第一永远比第二安全。其六,各种迹象表明,肖兴利的表现并不好,至少英
.}SW`RPk 语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我没有什么纰漏,她的复试成绩却比我好,是不是很奇
Yx(?KN7V? 怪?
zoC/Hm Ulj2Py} 因此,整个复试过程不能不让人如此推论,这个复试是被人为操纵的,这个
J:#B,2F+^ 名次是事先排好的,这样做也是有默契或习惯的。
!uO|1
b (三)、扩招及指标分配。
;o%r{:lng MCL?J,1?r 武大的扩招可能是比较特殊的现象,然而从导师和各级领导那儿得到的消息,
#96E^%:zL 这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做法。问题是这些指标是从哪里来的?是教育部批准的还是
^uIZs}=+ 像传言中的由各级领导截留的?如是后者的话,为什么会有截留指标,合法吗?
ws?p2$ Cla 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
g3LAi#m +s1+;VUs3 扩招指标的分配,无疑是种稀缺资源的再分配,其竞争是异常激烈的,对考
oIoJBn 生这是决定能否变成博士的最后机会,对导师而言,可能也是决定其在校内地位
S@N&W&W#~ 的标志之一,谁都想多招几个博士。所以指标的分配于考生于导师是种“综合实
6dC!&leNi 力”的竞争,事实清楚地证明了这点,看来我的失败简直是注定的,不败才怪!
,8+SQo#3 z[ z'.{;D 四、 思索。
[7|}h/ 7"
Dw4}T 去年的“甘德怀考博”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我无意于像部分网友说的那样
r^WO$u|@i 想出名,老实说我害怕出名。但不禁意间,我却作了两回甘德怀,而且是发生在
2x$\vL0 我为之向往的学术道路上。也许事情发生在别人头上,我们可以无动于衷,认为
<wj2:Z0 发生在自己头上的概率是很小的,当有一天事情真地降落在自己头上却欲哭无泪。
Gp;[WY\ 我也曾想像好心朋友劝的那样,忍忍就过去了,但我想如果大家都这样,终究有
S3)JEZi 一天事情会降落在自己头上的。我不会是武大第一个有此遭遇的考生,也决不会
Mgcq'{[~Y= 是最后一个有此遭遇的考生。我必须站出来说话,我不能指望依靠什么,我所能
=!{}:An1$ 依靠的只是那些具备社会良知的传媒,我也决没有什么其他目的,只是想让我们
)c]GgPH 普通人误以为是一片净土的某些阴暗的角落见见阳光,让某些精英人物晒晒太阳,
,0lRs 杀杀身上的霉菌。
[gIStKe oo-^BG 人所共知的是,大学招生,高考最公平,研究生次之,博士再次之。我们不
?o9l{4~g 禁要问,博士招生制度怎么了?
8Nc i1o w
V27
(一),如何处置导师自主权,做到招博过程公开、公平、公正?
MI',E?#yB [RC|W%<Z> 考博者的共识,不怕考不好,只怕不公平。考博场上有太多的潜规则,诸如
>=C)\Yfu) 排队说,考某个导师总是要排队的,等导师照顾完了所有的关系户,终究会轮到
7D9R^\K 你。
0 I;>du -_>c P 在导师自主权上,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应增加导师的自主权,由导师说了
+-qD!(&-6 算,他们认为现在大学行政化现象太危险,学者容易变成官僚或学阀,不利于学
,_\h)R_ 术研究,应当说此说不无道理。问题是必须有个前提,有一套严格的制度,确保
-s
:JD J* 导师能出于公心,有学术良心,真正做到择优取人,现在似不具备这样的社会条
Br\/7F 件,我们的人情关系太浓了,我们的制度太薄弱了,肉体凡胎的导师们手中的权
+n2x@ 0op 力仍会变异。加强行政权的制约,显然也不是办法,学术是极艰深的东西,非专
RD{jYr; 业的行政人员,如何判别哪个考生有学术潜质。
m='+->O*'l ^6J*yV% 两派的争论仍将继续下去,仍将有继续的“甘德怀事件”发生。
Y*wbFL6` E%H,Hk^ (二)、复试及录取程序如何做到公平公开,考生遇到不公,有何救济途径?
FY#`]124* ^Ud`2 OW;2 法律上如何界定大学的地位?是平等的像法人那样的民事主体?仿佛比较符
_IT,>
#ba 合法治精神,然而,当你进入大学,就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庞大的行政官僚机构,
Pvbw>k; 其等级之森严,程序之烦琐,关系之复杂,俨然是个大政府。然而大学享有某些
;#rtV
; 政府的特权(部属院校更是如此),比如收取多少学费、开除某些学生、不授予
\Cx3^
iX 某人学位,却不承担政府的义务。就是这样的地位,决定了大学可以躲藏在政府
nqiy)ZN#R 的影子里,干违法的事却无从追究其责任。无数的莘莘学子,受到不公待遇却投
r~t&;yRv 诉无门。
M7jDV|Go p)TH^87 招博中的复试不符合程序,录取中的暗箱操作考生又能怎样?
F!zZIaB] Ix1ec^?f 诉讼吗?姑且不说个人状告一所大学实力上是如何的不对等,大学是由一帮
W%vh7>. 利益团体组成的巨大团体,个人为之奈何,单就在法院是否受理上就有巨大的法
H26j]kY 律障碍,我国尚无明确的在大学招生上产生的纠纷可以适用的法律法规。即使侥
#H7(d T 幸法院受理,又有哪个考生能单枪匹马地满足法院苛刻的举证要求?导师的那句
{(xNC#
你不具备学术潜质的结论你如何去驳倒?姑且不论打官司耗费的财力、精力。
$t}L|"=8X i$%;z~#wW 投诉吗?向大学投诉毕竟没有多大用,没有听说自己如何处罚自己的。毕竟
xvpS%MS 大家是一家人,吃一个锅里的饭,平时打打闹闹搞搞窝里斗无所谓,但当有人威
6
D!,vu 胁到自己的集体利益时,一个屋里的人有谁不想相互关照一下呢?向上级主管部
jZm1.{[> 门投诉,也许有用,但首先要保证它们之间没有利益瓜葛,还要这是一个有着清
DPy"FQYZb 醒的自律意识的主管部门,其领导要是一个秉公执法有着完美品德的人。
ckhW?T>l ''f 媒体,也许这是众多考生所唯一能依靠的救命稻草,所幸的是这样的稻草似
u\=Nu4)Z
F 乎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结实了。“甘德怀事件”从媒体的曝光印证了这一点,
\Sm.]=br 想一想又有多少惊天大案不是首先从媒体引起注意的?媒体这一社会公器,理应
`[o^w(l:5@ 在匡扶正义惩恶扬善上发挥巨大作用,可喜的是这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的。学术
W P.6ea7k 也乃社会公器,当这一公器被滥用时,无辜的似我们这样的小人物只能求助于媒
RQ/X{<lQ) 体了。